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广西桑蚕原种净种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西桑蚕原种净种率的发展规律,为原种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及季节性结构分量(Seasonal structure component)模型,对广西桑蚕原种净种率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运用SPSS软件对广西2001~2007年每年12批的桑蚕原种净种率序列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建立了一个反映广西桑蚕原种净种率规律的ARIMA(1,0,0)统计预测模型,且该模型通过白噪声序列检验;利用该模型对2008年的12个批次桑蚕原种净种率进行预测,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较接近。而季节性结构分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桑蚕原种净种率在7年里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客观反映了广西桑蚕原种的生产规律。【结论】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广西桑蚕原种历年生产数据并研究其潜在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桑蚕原种微粒子病毒率(下简称毒率)的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为桑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on model)及季节性结构分量模型(Seasonal structure component)对2006~2010年广西桑蚕原种毒率的时间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对桑蚕原种毒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不理想;自回归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残差自相关问题,且预测值和实际值吻合程度较好;季节性结构分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桑蚕原种病毒率在5年内(2006~2010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且一年中桑蚕原种生产第1、4、5、6批的毒率较高,以第6批最高;第2、3、7、8、9、10、11、12批的毒率较低,其中以第8、9、10批次最低。【结论】时间序列分析能客观反映广西桑蚕原种毒率的发展变化规律,今后可从数据挖掘角度对桑蚕微粒子病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桑蚕原种微粒子病毒率(下简称毒率)的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为桑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on model)及季节性结构分量模型(Seasonal structure component)对2006~2010年广西桑蚕原种毒率的时间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对桑蚕原种毒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不理想;自回归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残差自相关问题,且预测值和实际值吻合程度较好;季节性结构分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桑蚕原种病毒率在5年内(2006~2010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且一年中桑蚕原种生产第1、4、5、6批的毒率较高,以第6批最高;第2、3、7、8、9、10、11、12批的毒率较低,其中以第8、9、10批次最低.[结论]时间序列分析能客观反映广西桑蚕原种毒率的发展变化规律,今后可从数据挖掘角度对桑蚕微粒子病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了解广西原糖价格的未来走势,掌握原糖价格的变动情况。【方法】使用时间序列法中的季节性ARIMA模型,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4月183个月份数据,预测广西原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的价格。【结果】广西原糖价格在2016年上半年一直保持着平稳状态,但自下半年起,原糖价格逐渐上升并在11月达到全年价格顶点,在12月时原糖价格出现明显回落现象,2017年的1-4月的原糖价格没有较大幅度波动。【结论】时间序列法的的预测精度较高,可以得到较准确的广西原糖价格的趋势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不同模型预测效果,分析各模型预测水稻产量的特点、不足及适用条件,为粮食产量预测问题模型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从时间序列预测和横截面数据预测两种角度,利用ARIMA、LSTM、SVR、MLP这4种模型,通过吉林省水稻产量、病虫害及其他特征历史数据对吉林省水稻产量进行预测,并对不同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基于ARIMA模型和LSTM模型的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较好,横截面数据预测中,原始数据经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处理后,可提高模型预测性能。【结论】对于水稻产量预测,应根据掌握的影响产量因素的数据以及趋势延续性情况合理选择预测模型,以达到较理想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毅  刘世洪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3):4924-4930
【目的】提出以传统猪瘟发病率为对象的组合预测模型。【方法】利用ARIMA模型以及灰色模型GM(1,1)进行数据初始化处理,将初步处理结果作为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输入构建组合模型。【结果】利用组合模型对2000年到2009年的月度发病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数据精度达到97.379%,较ARIMA模型,灰色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提高了5.469%、3.499%、1.188%,模型平稳性增强,预测结果良好。【结论】本研究为动物疫情测报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验证了组合模型在动物疫情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可为其它动物疫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SVR的多维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结构风险最小、既反映样本集动态特征又体现环境因子影响的高精度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带受控项的自回归模型(CAR),以留一法基于MSE最小原则实施模型定阶和变量筛选,以一步预测法检验新模型SVR-CAR的有效性,并通过强制汰选给出各保留变量对预测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结果】3个农业科学实例验证表明,SVR-CAR在7种参比模型中预测精度最高,且可更精细地反映样本集的非线性动态特征,依各保留变量对预测的相对重要性次序及其动态变化可赋予保留变量部分解释能力。【结论】SVR-CAR是一种基于SVR并融合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的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具结构风险最小、非线性、适于小样本,能有效克服过拟合、维数灾和局极小,非线性定阶和非线性筛选变量,自动选择核函数及其相应参数,泛化推广能力优异、预测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农业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预测精度,针对粮食产量的数据特点,提出了在小波变换的基础上,结合GM(1,1)模型与ARIMA模型的优点,建立GM(1,1)-ARIMA组合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小波变换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分解,得到近似分量和细节分量;针对各分量序列的不同特征,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近似分量进行趋势预测,为进一步提高趋势信号的预测精度,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预测序列进行残差修正;然后,采用ARIMA预测模型对分离出的细节分量进行预测;最后,通过小波重构得到粮食产量的预测值。预测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GM(1,1)-ARIMA模型的拟合平均误差为0. 69%,通过对2011—2014年粮食产量的预测,其预测平均误差低于1%,为粮食产量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较复杂的核苷酸替换模型,即Tamura模型下DNA序列中4种核苷酸频率随世代变化的规律,以得到序列熵的性质,为了解生物进化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在Shannon信息熵理论基础上,利用La-grange乘数法进行理论证明,并用Mathematica软件模拟了Tamura模型下DNA序列中4种核苷酸组成的变化规律和序列熵的变化过程。【结果】DNA序列在Tamura模型下发生突变,各核苷酸频率随世代变化逐渐趋于平衡,且序列熵趋于最大值。【结论】核苷酸突变具有保熵性,验证了前人生物是朝着多样性增大的方向发展进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谐波小波分析非一致性径流时间序列变异点的数量及变异发生的时间。【方法】针对径流变异点检测方法复杂、难于识别全部变异点等问题,引入一种新的时频分析技术,利用谐波小波分析进行径流时间序列的变异点诊断。【结果】对实测的渭河华县站1961-2004年的径流序列进行谐波小波分析,视频图中的网格图和等高线图显示,1972年、1982年和1994年是径流的变异年。【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突变检测方法,谐波小波分析方法在分析非线性时间序列时具有方法简便、可行、有效、分辨率高、对突变点敏感等特点,能够有效地诊断出高度复杂、非线性序列的变异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能源甘蔗光合性能及相关指标对生物产量形成的作用机理,为能源甘蔗品种选育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甘蔗研究所近年来自育与引进的13个甘蔗新品种,进行小面积高生物量用作能源生产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参试品种按生物量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特高、较高和高产3类,类平均生物总量分别达216699、186634、145416kg/ha。各高产类群的甘蔗叶面积指数(LAD从7月至11月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结论】高产能源甘蔗LAI与生物产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在高生物量栽培模式中,提高叶面积指数是提高能源甘蔗生物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及其增殖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及增殖情况,为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通过镜检和染色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繁殖情况。【结果】从菜粉蝶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PrL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PaBMI和PaBMII)、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SlMI和SlMII)及家蚕微孢子虫(N.b)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67×10^4、8.12×10^5、1.13×10^7、8.14×10^7、3.51×10^7和1.16×10^4个/mL;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孢子增殖力均很低,镜检发现,PrLM和PaBMI每个视野下见到1-10个孢子,而PaBMII、SlMI和SlMII需要几个视野才见到1个孢子;染色观察发现,PrLM和PaBMI感染后可以形成大量裂殖体,但很难形成成熟孢子。【结论】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危害,尤其是对蚕种生产危害很大,但在蚕体内增殖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减少家蚕原蚕后期死蛹发生,提高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的经济效益.[方法]以家蚕原种春蕾(中系品种)与镇珠(日系品种)为研究对象,以原蚕后期死蛹率、发蛾率和工效为考核指标,对比四步削茧鉴蛹法与常规削茧鉴蛹法在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采用四步削茧鉴蛹法处理的原蚕死蛹率(3.01%)较常规削茧鉴蛹法(14.13%)下降了11.12%(绝对值),二者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工效方面,两种削茧鉴蛹法操作的工效无显著差异,且越是蚕蛹发病率高的生产批次,应用四步削茧鉴蛹法的成效越明显.2011~2012年在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公司的部分蚕种场推广应用,结果显示,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公司蚕种场的原蚕后期死蛹率明显减少,发蛾率由应用前在70.00%~90.00%波动提高稳定在92.00%以上.[结论]在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中,合理运用四步削茧鉴蛹法可极大减少病原物通过蛹体间接触的水平传播感染,有效减少死蛹发生,显著提高制种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不同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验证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程度。【方法】以“两广二号”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库外保护时间f2~7d,25℃)和不同内库冷藏时间(30~110d,3~5℃)的蚕卵,经同一标准浸酸处理后统计其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结果】冷藏时间相同,库外保护时间短的冷藏浸酸种比库外保护时间长的发育快,而库外保护时间间隔越长,蚕种孵化整齐度越差。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提高明显,冷藏时间达到70d以上,其实用孵化率全部达到生产要求(90.0%以上);而且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孵化整齐度也明显提高。【结论】冷藏浸酸种的卵龄差过大、内库冷藏时间不足等容易出现孵化不整齐。因此,在生产上应尽量减少冷藏浸酸种补种,防止蚕种孵化不整齐。  相似文献   

15.
广西猪乙型脑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猪乙型脑炎(JE)的感染情况及流行态势,为制定广西猪群JE监测和防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10年,采集广西边境14市未经JE疫苗免疫的2597份猪血清,采用LAT检测乙型脑炎病毒(JEV)血清抗体,并对不同区域、季节和年龄段等猪群JE流行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广西受检猪群JEV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0.65%;感染率以桂南地区最高(72.15%),桂北地区最低(35.71%);夏秋季节(5~11月)是主要流行季节,平均JEV血清抗体阳性率达70.67%,3~4月仅为26.75%;2008~2010年,猪群JEV血清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广西受检猪群JE感染较普遍,有一定的地域性及季节性,且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猪是JEV重要的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应采取有效的监测与防控措施,杜绝猪JE的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摸清广西区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肠道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旨在为养殖户提供预防及控制猪寄生虫病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直接涂片法、沉淀法、尼龙筛淘洗法、卢氏碘液染色法、蔗糖溶液漂浮法等对广西12个市的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共3021份样品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西猪群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猪球虫、小袋纤毛虫、线虫和隐孢子虫,小袋纤毛虫和猪球虫的感染虽然比较普遍,但感染强度均较低,属于正常带虫现象。广西规模化猪场中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类圆线虫(2.26%),其次是鞭虫(0.98%)和蛔虫(0.81%),食道口线虫最低(0.58%);在广西散养户猪群中,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蛔虫和鞭虫,均为8.19%,最低是食道口线虫(4.56%)。0-6月龄猪群中各种线虫的感染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长,但6月龄以后,线虫感染率在规模化场猪趋于平缓,散养户猪群则明显下降。【结论】广西猪群仍然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其中线虫的优势虫种是猪蛔虫和鞭虫,即广西当前甚至未来几年内,猪群需要重点防范的体内寄生线虫仍是蛔虫和鞭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罗汉果与生姜问作对生姜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罗汉果间作生姜种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进行大田实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罗汉果棚式栽培间作生姜(P)、罗汉果立式栽培间作生姜(L)、裸地栽培生姜(CK),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生姜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罗汉果棚式栽培间作生姜条件下,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生长前期略高于CK,生长后期低于CK,气孔导度、胞间C0髯衣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CK,产量与CK差异不大。在罗汉果立式栽培间作生姜条件下,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生长前期高于CK,生长后期略低于CK,气孔导度、胞间c02浓度、蒸腾速率低于CK,产量比CK增加68.1%。【结论】罗汉果一生姜间作可以改变生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影响生姜产量,减少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了解广西农业生态系统外来人侵杂草发生与危害状况,为外来入侵杂草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10月~2012年9月对广西境内14个地级市80个县区稻田、甘蔗地、木薯地、桑园、果园、蔬菜以及其他作物地外来入侵杂草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分布、生境及危害程度。【结果】查明广西农业生态系统有外来入侵杂草101种,隶属27科74属,其中以菊科最多,有25种,其次为禾本科17种、苋科8种、茄科7种、豆科6种、旋花科和大戟科各5种;从植物性状看,以草本植物为主,有88种,占87.13%;从分布特点看,以全区分布为主,有67种,占66.34%;从危害程度看,危害严重的外来杂草有15种,危害程度中等的有22种。【结论】广西农业生态系统外来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建立外来物种监测、风险评估及防控体系是防范外来杂草入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