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我国土地承包纠纷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本文在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产生的原因、现行纠纷解决方法的利弊、纠纷解决的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预防和解决纠纷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充分反映了人与人因为对于土地利用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关系.政府部门一直强调,稳定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完善和稳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的土地承包关系.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到中高速稳步增长期,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因此巩固农村基础地位、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则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原因的一一探明去寻求完善对策,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需要尽快完善与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与监管机制去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以及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我国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工作是我国土地分配制度的一个转折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工作重点进行论述,以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工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产业,对国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能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土地改革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回顾并反思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对我国推进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依法规范,有效地理顺了农业承包关系。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农村百事通》2009,(20):6-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湟源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特色,指出了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目前由于宣传深度不够、农村信息不畅、流转程序不规范等原因,农村土地流转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对此,为基层政府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项复杂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因此,要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就必须要明确思路,抓住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环节和问题,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1.要尊重农民意愿,循序渐进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民所有,因此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  相似文献   

11.
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遗留制度以及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遭遇了新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困境。表现在:改革红利消失和“三农问题”仍然严峻;政府“低成本”征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冲突;新型城镇化战略遭遇土地制度短板。这些问题均与现行农地制度下农地配置中单纯行政权力主导而缺乏市场均衡化流转,以及农地产权主体不清导致利益争夺无序有关。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仅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也影响了农地主体自由流转农地的行为决策。目前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比较明朗,即加快农地市场化流转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要形成农地健康流转的市场机制,必须突破目前产权主体不清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全两大制度障碍,夯实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硬核”,并形成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保护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资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阐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农村土地的流失、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状况处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十分有限的"阴阳两虚"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基于耕地多功能理论,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与TOPSIS模型,定量评价和分析广州市耕地多功能水平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农业生产功能逐渐衍生出农地价值显化后的经济贡献功能、三权分置后对农户仍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全体国民休戚相关的生态安全维持功能、促进城乡融合的景观游憩功能及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安定维护功能。总体变化上,2000—2018年广州市耕地综合功能小幅波动但总体平稳趋势,功能水平稳定在0.442左右。农业生产功能、经济贡献功能保持在较弱等级,社会保障功能呈下降趋势,生态安全维持功能逐步上升并稳定为较强等级,社会安定维护功能呈现“一般-较弱-一般”特征,景观游憩功能呈先小幅下降后大幅上升趋势。总体结构上,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为广州市占比较高的三类功能。区域层面上,荔湾区经济贡献、生态安全维持及景观游憩功能为其主导功能,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和番禺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白云区和增城区的主导功能为农业生产功能,南沙区的主导功能为社会保障、生态安全维持、社会安定维护及景观游憩功能,花都区、从化区的主导功能为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子功能时空演变上,2000—2018年广州市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经济贡献、社会保障、社会安定维护和景观游憩功能表现出中心老城区地带向外围呈近似圈层结构逐渐递增特征,生态安全维持功能在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呈现“低-低-高”分布特点。未来各区可根据耕地主导功能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利用耕地,以提高耕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已成为农村土地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通过构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博弈模型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户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博弈的均衡解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要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以重庆潼南县崇龛镇16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挖掘潜力面积进行了初探.将16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利用、粗放利用3个等级,根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的7项评价指标测算潜力系数,并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50、190 m2为标准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以期为缓解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8.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指出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传统社区遭到破坏,农村社会迅速分层,农村地域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布局的贫富分异现象,社会隔离已经产生。随着人口的迁移,旧村庄农用地大面积抛荒与新农村农用地大面积流失并存。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社会隔离、土地资源浪费和农业凋敝等问题,认为城乡规划在农村地域上不应盲目采用城市建设模式的误区,而应从农村发展与农民地位出发,重构农村社会生态,引入非物质形态领域规划,使物质形态规划拥有坚实的基础,以期引导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演化状态,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县域尺度,从土地、人口、经济3个子系统出发,对安徽省农村空心化程度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村空心化地理分区明显,皖北片区基本由中低度空心化区县覆盖;皖中片区集中表现为农村中度空心化特征;沿江片区,皖南片区,皖西片区较高空心化现象明显。同时,提出整治闲置、废弃土地,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税费改革是中国为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农民负担过重、干群矛盾激化等突出问题,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在介绍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与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与传统涉农法律存在相抵触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国外涉农法律的主要规定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对重建农村税费改革涉农法律问题做了探讨,以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