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娜 《乡村科技》2022,(4):129-131
以微生物数量作为衡量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的关键指标,采用试验测试方法分别判断有机质含量、环境温度、水分含量3项指标对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温度将取代水分成为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最主要因子,有机质则一直发挥次要影响作用.温度偏低时,土壤中细菌数量较多,但随着时间延长,细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具典型代表性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组成和活性测定,分析微生物指标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品质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最为丰富,显著高于农田土壤(P0.05)。农田土壤细菌数、放线菌数、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数量较天然草地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真菌菌群数量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土壤菌群组成,天然草地土壤细菌/真菌(B/F值)和放线菌/真菌(A/F值)分别高于各类耕种农田土壤的10.59~86.23和6.99~20.66倍;农田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有不同程度下降,菌群结构向肥力降低和抗干扰能力削弱方向转化。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细菌数、放线菌数、好气性固氮菌、微生物总数、呼吸强度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相关。综合各项微生物指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营养水平分析排序为天然草地李子树//棉花间作水浇地小麦樱桃树//棉花间作旱地小麦地膜栽培滴灌棉花露地栽培沟灌棉花。  相似文献   

3.
夏闲期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9,(1):65-68
通过田间取样和实验室测定分析,研究免耕(NT)、深翻(DT)和深松(SS)3种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氨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氨化细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播种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在SS,DT处理下显著高于NT处理;在越冬期,SS处理的氨化细菌数量显著高于DT处理;收获期NT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高,SS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低,NT处理的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比值高于SS处理。NT处理微生物菌群较稳定,而SS处理及DT处理的微生物在播种前数量较高,在后期微生物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的生物学及土壤环境效应。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对温室红椒土壤温度、生长发育、营养品质、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地膜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提高温室红椒土壤温度、株高和茎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3种覆盖处理均可提高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B/F值及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真菌数量,并提高红椒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不覆盖处理(对照)的1.77倍、1.63倍和1.81倍,产量分别增加11.12%、8.98%和15.99%。表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特别是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有利于改善温室红椒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红椒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2种除草剂对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生态多样性变化的影响。[方法]结合田间取样调查及室内试验培养方法研究了百草枯和草甘膦2种除草剂对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群数量、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2种除草剂对马铃薯地0~10 cm和10~15 cm深度的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影响不大;2种除草剂处理40 d时,放线菌增长被抑制,其数量呈下降趋势,但60 d后放线菌数量逐渐上升呈恢复趋势。[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百草枯和草甘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消毒对马铃薯连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温和药剂处理马铃薯连作土壤后种植薯块,采用稀释平板法研究土壤消毒对马铃薯生育期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马铃薯根际真菌数量随马铃薯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随马铃薯生长发育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温处理和正茬处理的细菌数量相对重茬对照变化显著,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显著;药剂处理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变化幅度平缓;高温处理、正茬土壤、药剂处理土壤真菌数量低于重茬对照。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肥料对山药土壤生态特征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平遥山药产地进行了2种微生物肥料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能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其中0681微生物肥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有一定减少,而且相对于常规施肥,该肥料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均有一定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的持水、缓冲、保肥能力增强;通过对山药病情指数的调查比较发现,施用微生物肥料有利于减轻山药的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入不同比例的稻草和玉米秸秆对葡萄连作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稻草和玉米秸秆后并没有增加连作土壤中速效N的含量,但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速效P和速效K的含量.对微生物的影响表现为,增加了连作土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稻草处理使细菌、真菌比值增加,放线菌比值降低;秸秆处理后,真菌比值下降,且随着玉米秸秆含量增加,下降幅度越大,除99.5%连作土+0.5%玉米秸秆处理之外,细菌比值增加,放线菌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9.
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及密闭静置测CO2法,分别研究了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呼吸强度的影响,以评价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戊唑醇在1和5mg·kg-1低浓度下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有刺激生长作用,在10mg·kg-1高浓度下有抑制其生长的作用,而且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种类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处理后8d,戊唑醇对土壤细菌、真菌仍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但对放线菌的影响时间较短,处理后4d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至处理后16d,各处理对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影响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亦有明显影响,呈现先抑制后刺激的规律,处理后10d恢复到正常水平。戊唑醇对土壤微生物的的影响是短暂的,无环境生态副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施肥方式在采煤塌陷复垦初期土壤质量改良中的应用效果,以塌陷区复垦1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绿肥、绿肥+化肥、绿肥+菌肥、绿肥+化肥+菌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绿肥+化肥+菌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增加最多,黑麦草+化肥+菌肥处理和苜蓿+化肥+菌肥处理的微生物总数量比对照分别提高430.1%和387.9%;微生物各类群在不同施肥处理下数量变化幅度的顺序为:放线菌 细菌 真菌,其中,各处理放线菌数量比对照增加2.4~5.8倍、细菌数量比对照增加2.0~4.2倍、真菌数量比对照增加1.5~3.5倍。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均有促进作用,以绿肥+化肥+菌肥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施用垃圾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垃圾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小白菜盆栽试验中,以不施垃圾肥为对照、施垃圾肥(1.5、3.0、4.5和6.0 g/1.5 kg土)为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施垃圾肥以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垃圾肥用量的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真菌数量一直增加,当垃圾肥用量为3.0 g/盆时,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多,分别比对照高6和2倍。施用垃圾肥可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等的活性,当垃圾肥用量为3.0g/盆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较高。[结论]施用垃圾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对棕壤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生物炭对棕壤大豆根际微生物群体的影响,试验设置CK(0kg·hm-2),C1 (750kg· hm-2),C2( 1500kg· hm-2),C3(3000kg·hm-2),C4(6000kg· hm-2)5个生物炭梯度,分别在大豆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pH值和田间持水量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微生物在炭粒与土粒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多数生育期生物炭处理提高大豆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最高增加94.9%;前4个生育期,与CK相比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分别减少13.6倍和47.2%,但成熟期C4真菌增加0.51倍,而放线菌则提高2.09%.细菌真菌比例提高,成熟期C4比CK高70.7%.土壤pH提高,成熟期C4比CK高5.6%.炭粒中微生物数量少于土粒.通过增加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比例,以及提高pH,生物炭可能成为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不同药剂对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药剂施入马铃薯土壤中使微生物的数量发生了变化,4次测定结果显示,以施入微生物制剂(木酶制剂)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值最大,表现最好,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和空白对照相比,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9.06%、106.07%,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114.24%、101.08%,真菌数量分别增加47.47%、36.26%。木霉制剂处理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抑制有害真菌的繁殖,增强马铃薯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火对白桦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的干扰作用,采用试验点烧方法调查分析了火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即时变化。结果表明:火干扰减少了土壤微生物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含量,同时降低了火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土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燃烧过程中的平均温度与细菌、放线菌含量,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相对变化率显著相关,说明细菌、放线菌含量,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变化受平均温度的影响;最高温度与细菌、真菌、放线菌含量,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平均吸光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震后土壤微生物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SPSS11.5 for Window和ArcGIS9.2平台上,对地震灾区一个典型代表区域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为2.51×107CFU/g干土,三大类微生物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为总量的84.50 %,其次为放线菌和真菌;水平方向上,区域内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垂直方向上细菌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放线菌和真菌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灾区搭建临时帐篷和建造板房等对土壤造成的压实对区域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影响;区域内水田、旱地、林地三类生态系统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土壤因子中只有有效磷与放线菌数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选取南昌市"农村-郊区-城市"3块人工湿地松林典型样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了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年均值和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全P、pH值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有机C、全N呈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生态界面年均值都表现为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微生物总数为城市〉郊区〉农村,细菌与真菌数量为城市〉郊区〉农村,放线菌数量为郊区〉城市〉农村;生态界面、季节与微生物放线菌和真菌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在不同生态界面土壤中细菌具有显著作用,但季节对细菌无显著影响;生态界面和季节对放线菌、真菌具有极明显的交互作用(P〈0.001),而对细菌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生态界面与放线菌、真菌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但季节与微生物无显著相关。总体看来,城市化进程既引起了森林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又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百菌清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在模拟土壤生态系统中研究了百菌清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对细菌表现出明显抑制效应,药剂处理21d后才有所恢复;百菌清对放线菌影响小于细菌,14d后开始恢复;百菌清对真菌影响不明显。百菌清处理后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恢复;蔗糖酶对低浓度百菌清表现出一定的抗性;百菌清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其他酶不同,表现出先抑制后刺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度复垦土壤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友红  李树志  高均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75-8576,8647
为提高复垦质量,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不同复垦时间复垦的耕地、林地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经过煤矸石充填复垦的林地细菌数量高于耕地,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则是耕地高于林地。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土壤细菌数量逐渐增加。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在复垦初期逐渐增加,B/F值表明微生物种类趋于平衡;受充填物质、覆土厚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林地土壤的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降低,B/F值较高,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失衡。  相似文献   

19.
二氯喹啉酸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为添加法模拟土壤中二氯喹啉酸浓度,研究二氯喹啉酸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二氯喹啉酸进入土壤的短时间内(0~10 d),土壤细菌数量随二氯喹啉酸浓度的增加显著减少(P<0.05)。低浓度的二氯喹啉酸对放线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较高浓度则呈现抑制作用。表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可以指示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常显波  刘举  韩京龙  苏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23-1423,1426
采用常规方法对山东省烟台市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pH值和含水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全氮和全钾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的三大类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仍然是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在不同土层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放线菌数量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