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 (Fr.) Singer]菌丝体和菌核为材料,利用MSAP技术分析其甲基化水平,并对甲基化差异片段进行回收测序,探究虎奶菇生长与DNA全基因组甲基化的关系.结果 表明,菌丝体和菌核的DNA甲基化率分别为7.94%和9.54%,其中半甲基化率分别为4.50%和4.0...  相似文献   

2.
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对植物果实的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综述了果实成熟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及其调控机制。基于已有研究发现,大部分果实在成熟过程存在总体DNA甲基化水平降低的情况,也有部分果实的总体DNA甲基化水平随果实成熟呈现升高趋势。此外,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特定基因尤其是与成熟相关的基因在去甲基化酶作用下发生去甲基化进而影响果实成熟。引起果实成熟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的机制总体而言是受到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以及植物特有的RdDM途径的综合调控。本文为深入解析果实发育与成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文摘     
<正>铅胁迫下萝卜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分析不同浓度铅(Pb)处理下萝卜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探讨DNA甲基化在植株对Pb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100、400和800 mg·L~(-1)Pb(NO_3)_2处理后,MSAP比率分别为12.7%、14.2%和17.0%,均高于对照;全甲基化率分别为9.7%、10.2%和12.8%,而其对照为9.5%,表明重金属铅胁迫后,某些位点发生了重新甲基化。萝卜肉质根中总甲基化水平随Pb处理浓度上升而提高。甲基化变  相似文献   

4.
全基因组测序可以获得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对于探索物种起源和进化过程及基因的开发利用等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中综述了7种重要果树(苹果、柑橘、葡萄、梨、草莓、香蕉和桃)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探讨果树全基因组测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果树全基因组测序、DNA测序技术的选择、测序后的研究方向、测序数据的开放性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银杏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位点的MSA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EcoRⅠ和HpaⅡ/MspⅠ双酶切建立适合于银杏基因组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分析体系,在全基因组水平检测银杏DNA甲基化修饰水平、模式及位点等表观遗传信息。结果显示,从54对MSAP选扩引物中,选出16对MSAP引物组合,共扩增产生454条清晰可辨且可重复的DNA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获得28.38条带。在全部扩增位点中,检测到甲基化位点200个,CCGG/GGCC位点甲基化修饰比例为44%。部分银杏基因组甲基化修饰位点进行回收,最终分离了18条存在甲基化修饰的基因组DNA序列。BLASTn比对分析表明,银杏基因组中包括转录调控因子、反转录转座子、通道蛋白、启动子结合蛋白、蛋白激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DNA序列中均存在DNA甲基化修饰现象。  相似文献   

6.
表观遗传修饰是指DNA与染色体上发生的一类与转录调控相关的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等.本文中介绍了植物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调控机制,并归纳了 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组蛋白变体、RNA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修饰在园艺植物果实发育和成熟中的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园...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标记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F-MSAP)比较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菌丝在光、暗条件下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的变化。F-MSAP分析显示,15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出6383个CCGG位点,平均每个处理每对引物扩增47个条带,其中2849条片段发生甲基化。黑暗组、光照24h和光照48h处理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是49.54%、41.71%和42.88%,黑暗组和光照处理组的总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P0.01),而光照组间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0.10)。与黑暗组相比,光照诱导全甲基化率升高,半甲基化率降低,差异显著(P0.01)。总的趋势是光照引起广叶绣球菌菌丝DNA去甲基化。  相似文献   

8.
以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的模式生物拟南芥和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园艺植物柳树(Salix)的全基因组测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位置的基因序列匹配方法,研究了新测序物种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的DNA模体序列,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柳树乃至林木的基因调控网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此次预测的结果与手工验证的部分簸箕柳的DNA模体一致,该研究发布的基于簸箕柳全基因组的DNA模体预测结果对于杨柳科植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DNA甲基化是调控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测定某一基因DNA甲基化程度主要是先通过重亚硫酸盐转化,PCR扩增,再通过克隆、测序,检测PCR产物中胞嘧啶(C)转化为胸腺嘧啶(T)的比例。基于这种原理,建立了酶联免疫反应检测PCR产物中胞嘧啶转化为胸腺嘧啶的比例,计算出DNA甲基化率的新方法,并成功利用该方法测定了芜青(Brassica rapa L.ssp.rapiferu Metzg)纯合子和杂合子植株中隐性SP11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程度。与原有克隆测序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经济、省时。  相似文献   

10.
辣椒(Capsicum annuum)是美洲最古老的驯化作物之一,在全世界被广泛种植。本研究对CM334(墨西哥地方品种)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覆盖度为186.6×),同时还对另外两个栽培种和一个野生种分别进行了重测序和从头(de novo)测序。结果表明辣椒基因组大小约为番茄的4倍,辣椒基因组上存在大量gypsy转座子和花椰菜病毒家族元件的积累。结合转录组综合分析认为,辣椒素合成酶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及新功能化是导致辣椒素生物合成的原因,研究还发现辣椒与番茄在乙烯合成及果实成熟调控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的分子模式。辣椒参考基因组的发布为辣椒营养品质和药用价值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technology),1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与以往的测序技术相比,其特点是通量高、测序成本显著降低、测序时间显著缩短.转录组测序(RNA-seq)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直接对由mRNA逆转录生成的cDNA序列进行测序,产生数以千万计的reads数量,从而使得基因组区域中不同基因的转录水平可以直接通过比对到该基因组区域的reads数来衡量[1].在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可将RNA-seq结果与基因组DNA序列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基因表达、可变剪切、基因结构优化、新基因发现等分析结果.对于没有参考基因组的物种,可以进行de novo转录组测序研究,即对所得到测序读长片段进行de novo组装,进而得到该物种的单一基因序列集(unigenes)数据[2].  相似文献   

12.
叶籽银杏DNA甲基化水平与模式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萌动期与展叶期的叶籽银杏和银杏为试材,采用基于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探究叶籽银杏、银杏不同发育期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特征。萌动期选用22对引物,在叶籽银杏和银杏中检测到扩增位点为498和384个,甲基化位点为237和165个,其总甲基化率分别为47.6%和42.4%;展叶期选用40对引物,在叶籽银杏有叶生胚珠(YZ2)、无叶生胚珠(YC)及银杏(CK)叶片中检测到扩增位点767、600及367个,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70、244及152个,其总甲基化率分别为48.3%、40.5%及41.5%。进一步对不同发育期叶籽银杏、银杏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萌动期、展叶期叶籽银杏与银杏相比均有超过半数的位点(52.1%、54.6%及64.2%)DNA甲基化模式发生多态性变化,萌动期叶籽银杏相对于银杏其变化趋势以超甲基化为主;展叶期叶籽银杏有叶生胚珠相对于叶籽银杏无叶生胚珠及银杏甲基化的变化趋势以超甲基化为主,叶籽银杏有叶生胚珠相对于银杏DNA甲基化模式变异幅度更大,超甲基化水平更高,显示出叶籽银杏基因组独特的DNA甲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DNA甲基化和m RNA可变剪接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但两者间的联系和互作关系尚不清楚。基于5–氮杂胞苷(5-azaC,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处理可以使‘巨峰’葡萄成熟期提前,对5-azaC处理后的‘巨峰’RNA-seq测序,分析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发生的可变剪接事件。结果表明,3′端可变剪切位点(A3)类型在处理和对照中均最多,外显子互斥(MX)类型最少。可变剪接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特异调节,发育前期可变剪接的调控更为频繁;鉴定到9 683个发育过程中保守的可变剪接事件。在处理与对照间有671个可变剪接事件存在明显的剪接变化,功能注释显示其中有14个基因与甲基化修饰相关,表明可变剪接与甲基化修饰协同调控葡萄果实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4.
《蔬菜》2016,(5)
正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在小菜蛾蛋白质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蛋白组学权威期刊MolecularCellular Proteomics(分子与细胞蛋白组学)上。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万种生物的全基因组DNA序列被测序完成。其基因组的注释主要基于预测软件和已知蛋白的同源搜索,不可避免地导致编码蛋白质基因的错误注释  相似文献   

15.
以35份富士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Fuji’)芽变材料为试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和UPGMA聚类方法,对其基因组甲基化修饰水平、变异模式以及表观遗传变异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富士系得到不同的MSAP扩增,总DNA甲基化水平27.90%~36.16%,平均32.87%,双链全甲基化为主要甲基化方式;(2)富士芽变材料绝大多数位点保持了原有甲基化模式;(3)绝大多数芽变(68.57%)检测到全部的甲基化变异模式(12种),去甲基化频率极显著高于甲基化频率(P <0.01),且CG去甲基化极显著高于CHG;(4)36份种质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0.89(0.79~0.92),在聚类图上,富士原种分布在芽变系集中区外,新近发生的芽变系更倾向于聚在一起,着色系片红型和条红型芽变呈分散排布状态。总的来看,富士芽变的甲基化变异模式丰富,超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相伴发生,但以去甲基化为主;‘富士’着色芽变与其最原始品种富士,以及芽变之间发生了较大表观遗传变异;片红和条红型芽变聚类未表现明显偏好性。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展富士着色系芽变机理研究提供指导,可以CG去甲基化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国际马铃薯和番茄基因组测序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俊  张忠华  李颖  杜永臣  屈冬玉  黄三文 《园艺学报》2008,35(10):1545-1549
 国际番茄基因组项目计划精细测定220 Mb的常染色质区域,马铃薯基因组项目计划测定全基因组840 Mb的DNA序列。中国是两个项目的参与国,负责番茄染色体III,XI和马铃薯染色体X,XI的测序工作。基于番茄和马铃薯基因组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在二者染色体XI的测序的同时运用了比较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晚熟龙眼品种(系)最佳留树期,以"桂明一号"和优良晚熟龙眼品系"YY-1"(越南引进)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成熟后留树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及落果率.结果表明,"桂明一号"和"YY-1"两个晚熟龙眼品种(系)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最高值后14 d,其落果率分别为9.27%、8.74%.果实中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  相似文献   

18.
五叶草莓超低温保存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找出野生种质资源五叶草莓(Fragaria pentapylla)的超低温保存方法和分析超低温保存后五叶草莓的遗传信息稳定性,【方法】运用玻璃化法对五叶草莓离体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采用AFLP和MSAP技术对其遗传稳定性作了探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的低温锻炼时间、预培养时间、预处理时间、玻璃化溶液(PVS2)处理时间和液氮保存时间对五叶草莓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各不相同,经优化后,低温锻炼3周,预培养3 d,预处理30 min,PVS2处理60 min时,超低温保存的最高成活率可达79.7%,液氮处理时间对成活率影响不明显;运用AFLP技术对超低温后成活生长120 d的材料及对照材料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超低温前后带型一致,未发现明显差异片段;进一步用MSAP技术分析了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的材料和对照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差异,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后五叶草莓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分别为5.70%和12.43%。【结论】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可以有效的保存五叶草莓种质资源,超低保存前后的五叶草莓基因组DNA没有发生多态性变化,但DNA甲基化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陕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并探讨其与爪瓣花楸(S.unguiculata)的关系.陕甘花楸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9 873 bp,GC含量为36.60%,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含1个小单拷贝区(SSC,19 218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7 899 ...  相似文献   

20.
草菇全基因组框架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Roche 454 GS FLX测序技术和Solexa测序技术相结合,进行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全基因组的测序,最终获得了长度为35.67Mb的草菇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获得了11097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5516个基因有明确的功能注释信息。这是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的草菇基因组框架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