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西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损失大、难防治,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本文简要介绍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西瓜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此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发病迅速、传播快、损失大、难防治,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本文简要介绍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由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引起的病害,是瓜类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尚没有理想的药剂防治该病害,培育抗病品种和筛选抗病材料是防治果斑病的有效途径.[方法]对136份甜瓜材料采用喷雾接种方法接种病原菌,筛选抗病材料.[结果]在136份甜瓜材料中,没有筛选出免疫的材料;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14份;中抗材料有91份;中感材料有25份;感病材料有6份.[结论]14份高抗材料可以作为甜瓜抗病育种的抗病性资源.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宁夏灵武、利通区等地依托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优势,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带动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拱棚西瓜产业,西瓜栽培面积常年在2 666.7hm2左右,拱棚西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由于主栽品种单一,多年栽培且未得到更新,2013年发生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面积66.7hm2,严重威胁了拱棚西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通过加强种子检疫、强化苗期防治,狠抓大田防控,摸索总结出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措施,并应用于栽培生产,当年未发生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现将有关技  相似文献   

5.
以“金城5号”西瓜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拱棚栽培条件下噻霉酮、噻唑锌、春雷·王铜、纳米银4种杀菌剂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首次喷施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后7、14、20天,其防效分别为67.25%、71.89%、78.08%,第2次药后7天防效达到90.49%;噻霉酮与噻唑锌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防效相近,显著高于另2种药剂。其中,以噻霉酮防效更优,产量更高,且对西瓜生长安全,可用于农业生产中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采用针刺和喷雾2种方法分别在7种瓜类作物上接种干存病叶和病果浸出液2种菌原试验.结果表明,供试作物都能表现发病,除西瓜外,较为感病的作物为瓢瓜、南瓜和甜瓜,较为抗病的作物为黄瓜;病果浸出液较干存病叶容易发病,针接种较喷雾接种发病较重.试验结果在指导病害综合防治上有莺要的意义:防治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时,要与周围的瓜类作物同时施药;瓜类作物整枝后的残枝、残叶要及时带出田间集中烧毁,并喷施药剂保护伤口;瓜类作物最好采用支架栽培,防止幼瓜接触地面.  相似文献   

7.
6月8日,由兰州种子协会举办的瓜类病害防治及制种技术培训班在安宁区开班。培训班邀请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刘东顺研究员主讲,刘东顺研究员主要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等病害的识别、传播途径、防治机理以及西甜瓜制种过  相似文献   

8.
瓜类果斑病是农业植物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防控好瓜类果斑病,阻止疫情的传播蔓延,作者调查研究了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区瓜类果斑病发病原因及现状,并提出了主要防治技术,以期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FB)是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细菌病害。2009—2010年,通过田间调查,发现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部分地区的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甜瓜(Cucumis melo)上出现疑似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病害发生。通过菌株分离纯化、菌体形态和菌落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致病性测定、微生物鉴定系统测定、分子鉴定等方法进行诊断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yn2和yn3菌株与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的特征一致。确定了云南省已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分布,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利用3种药剂及其不同浓度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BFB)带菌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并调查药剂处理后种子发芽率、鲜重、根长、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发病率和嫁接后表现,结果表明,福尔马林100倍液和果腐净一号900倍液处理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带菌种子消毒效果、生长等综合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1.
瓜类果斑病是瓜类生产上的危险性病害之一,江苏是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瓜类果斑病传入的风险很大。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气候条件、寄主植物、人为因素、防控难易程度等方面分析了瓜类果斑病入侵江苏省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瓜类果斑病是由西瓜嗜酸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细菌性病害,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为害西瓜、甜瓜等多种葫芦科作物.瓜类果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它一旦暴发会对西瓜、甜瓜的安全生产造成威胁,一般产量损失可达20%,严重的可以造成整个大棚毁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如何有效防控细菌性果斑病在西甜瓜幼苗生长以及后期的发病率,本研究采用了细菌性“杀菌剂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处理西甜瓜种子,并采用嫁接育苗以及田间试验评价的方式,测定了西甜瓜的嫁接苗果斑病的发病率、田间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使用“杀菌剂1号”处理的种子,后期未发现有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害发生且栽培的西甜瓜幼苗在发病率、减少用药量、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处理。本试验结果表明“杀菌剂1号”可有效防控果斑病的发生,对西甜瓜嫁接苗的生产、减少农药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细菌性穿孔病可导致李树叶大量脱落,树势衰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研究发现,病害的初侵染源来自枝干病斑,生长季节枝、叶、果相互交叉感染。选用抗病品种消除初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以及药剂控制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甜瓜果腐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给甜瓜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本研究对哈密瓜种子上携带的瓜类果腐病菌和黄瓜角斑病菌进行了育苗症状检测、直接分离和带菌部位测定。结果表明,甜瓜细菌性果腐病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可随种子传播,特别是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种子带菌率较高,而且种子内外都携带一定量的病原菌,但种子带菌以种皮带菌为主。将带菌种子于低温下在PBS缓冲液的浸提液中浸提,2-4小时内的浸提效果较好,得到较充分病原菌的富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种子、土壤、水等不同传播途径下瓜类果斑病感病情况。结果表明,瓜类果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体,其发病率分别为65%和62.5%。水流传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发病率也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卡那抗性的Mini-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基因组DNA中,构建插入不同位点的突变体文库,通过信号分子高效检测菌株JZAI,筛选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挑取2株野生株和筛选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转座子Mini-Tn5以单拷贝随机诱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获得成功;对筛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了致病性和烟草过敏反应测试,发现突变株明显降低了致病性,且2株突变株(5-17,2-57)在烟草上无过敏反应.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成功构建及筛选到不同突变位点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对从基因水平研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分子机理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防治西瓜幼苗果斑病,以西瓜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可杀得叁千叶面喷施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升高,可杀得叁千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逐渐增强,但浓度过高(9.4 mmol·L-1以上)对西瓜幼苗会产生药害。适宜浓度的可杀得叁千(2.4~4.7mmol·L-1)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达到75%以上。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籽瓜主产区,籽瓜细菌性果斑病是新疆籽瓜生产中典型的种传病害,对籽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作者介绍了新疆籽瓜细菌性果斑病田间症状和发病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籽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措施,为广大种植者对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 试验研究和推广结果表明,育辣椒苗时,严把药剂浸种、变温催芽、分苗假植三道关,可使辣椒提早20天左右上市,每亩增产15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第一关 药剂浸种 药剂浸种是防治辣椒炭疽病、病毒病和细菌性斑病的关键措施。先将种子用清水预浸5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