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曲病菌田间接种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特征,在水稻箭叶与倒二叶叶舌齐平时套袋处理.用正交试验对影响人工接种稻曲病发病率的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接种时期、接种病原菌体和接种方法.试验表明,在水稻破口前4 d注射接种菌丝-分生孢子的混合菌体为最佳组合方法,此时病粒率最高,达13.75%;始穗期和齐穗期发病率均为0.为稻曲病的侵染时期、侵染路径研究提供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WG对水稻穗瘟、稻曲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药量150g/hm2,水稻破口前3d、齐穗期各防治1次,对水稻穗瘟防效最高;水稻破口前13d、齐穗期各防治1次,对稻曲病防效最高;各时期施药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均较好。防治水稻穗瘟、稻曲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一般发生年份,以水稻破口前5~7d第1次施药、水稻齐穗期第2次施药较好;防治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以水稻破口前3d第1次施药、水稻齐穗期第2次施药较好;防治感稻曲病的水稻品种,以水稻破口前10~15d第1次施药、水稻齐穗期第2次施药较好。  相似文献   

3.
2009年早、晚季用PGV–36人工气候箱对华南籼稻新品种“合美占”、“黄丝占”、“粤广丝苗”和三系法杂交稻组合“天优312”、“天优390”于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进行了低温胁迫研究。结果显示:①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植株高度降低,单穗产量及结实率下降。②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穗长缩短,每穗总粒数减少,而其他3个时期的每穗总粒数不会受低温胁迫影响;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穗下第三节间长度极显著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则导致穗下第二、第一节间长度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稻穗包颈或包颈加剧,幼穗分化5~6期则无此现象发生。③处于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遭遇低温胁迫,其耐冷能力不同,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耐冷能力大小依次为灌浆初期、开花期、始穗期、幼穗分化5~6期。同一品种(组合)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能力不同:天优390在幼穗分化5~6期、灌浆初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始穗、开花期较弱;粤广丝苗在始穗期、开花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幼穗分化5~6期较弱。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主要危害水稻穗部的单个谷粒,一般情况下稻曲病的田间穗发病率在5%~15%;单穗病粒在10粒以下,产量损失3%~5%,严重时田间病穗率可达40%以上,单穗病粒数多达10~30粒,可造成产量损失8.7%~45.7%。通过不同时期接菌诱发试验,得出水稻破口前7~10d是稻曲病菌侵入的敏感期;在不同药剂、不同时期施药防治试验中得出水稻叶枕平后5~7d防治效果最好。据此提出对单季晚粳稻稻曲病可选用稻曲清、瘟曲克星等药剂在水稻叶枕平后5~7d进行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5.
黑贡868幼穗分化进程与其相应的形态指标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贡868水稻品种的幼穗分化进程及其相应的形态指标的研究总结出:黑贡868的叶龄可作为判断幼穗雌、雄蕊形成期以前各个时期的依据。幼穗长度是估测幼穗发育时期的简便方法。主茎伸长节间趋势可作为幼穗分化进程的辅助指标。而采取叶龄、幼穗长度和主茎伸长节间趋势等多种形态指标,综合分析鉴别幼穗分化进程,结果才能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高效诱导及再生能力籼型水稻品系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6种籼型水稻的幼穗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通过分别统计不同基因型水稻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分化时期的幼穗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观察不同基因型水稻在继代培养基上的表现,并调查不同基因型水稻的分化率,筛选得到了3个高组织培养力、易分化的籼稻材料,分别为乐恢188、6188、H3620.3个籼稻材料较对照粳稻日本晴,组织培养力差异不明显,适宜作为籼稻遗传转化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防治水稻稻曲病较好的药剂,选用市场常用的3种农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7 d和齐穗期喷施37%纹曲必净可湿性粉剂、50%多·酮可湿性粉剂两种药剂后,稻曲病的病穴率、病穗率均较低,防治效果达到58%左右,优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在水稻生产中可推广上述两种药剂防治稻曲病。  相似文献   

8.
夏播小麦幼穗分化的各个时期与生育时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全过程经历的时期为18—19天,比春播小麦缩短8天左右。其幼穗分化是在高温条件下(日平均气温26℃)完成的,是分化过程缩短的主要原因,但其分化期间所需的总积温(450℃)与春播小麦大体接近。其分化期间日平均可见光照时数(14小时)与春播小麦接近,完全可以满足小麦对光照的要求。夏播小麦二棱初期以前各分化期间隔时期与春播小麦相接近,二棱初期以后间隔时期比春播小麦缩短1—3天。其幼穗分化时期虽然比春播小麦缩短了近(1/3),但对穗部发育性状影响不大,而且结实小花数却增加了(每穗平均0.8个),结实率提高到7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夏播生态条件下幼穗分化强度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9.
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在水稻破口前10 d使用,对籼粳杂交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防效;破口前10 d与破口期进行2次防治的稻曲病穗防效与病指防效均优于只在破口前10 d进行1次施药处理。  相似文献   

10.
以4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幼胚、幼穗与成熟胚三种外植体,分别接种于M_1、M_2和M_3三种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后,再转入二种分化培养基D_1与ID_2上诱导再生植株。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再生绿苗率高的基因型有东野-1、P_16、P_11、P_10与P_23等五个:外植体选用幼胚最佳,幼穗次之;愈伤组织诱导基以M_1与M_3效果较好;分化培养基D_1的诱导再分化能力高于D_2。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期接种试验表明,稻曲病菌侵染稻粒的时期在水稻破口期,尤以刚出口的嫩颖 最易遭受侵染,潜育期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水稻的主要时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分别在早、中稻苗期分4期进行人工接种均能引起成株期发病;早稻苗叶期发病率最高平均为12.58%;中稻栽期根部接种发病率最高,平均为11.03%。经3年9次重复试验证明,病菌于水稻幼穗形成期至孕穗中期最易侵染水稻,而水稻破口其以后基本上不侵入。  相似文献   

13.
于2021年开展了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防控水稻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用26%稻瘟酰胺·醚菌酯悬浮剂1 200 mL/hm2于水稻破口初期防控水稻稻瘟病1次,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88.57%、89.17%;于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各防控1次,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93.80%、94.96%,药效优于40%三环唑悬浮剂、40%稻瘟灵乳油,用药量也较低,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4.
水稻施用生物硅肥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水稻上施用生物硅肥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幼穗分化期施用生物硅肥可以提高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试验还表明幼穗分化期施用生物硅肥,在大量元素化肥降低30%情况下,水稻产量不会降低,效益分析表明水稻幼穗分化期施用生物硅肥可以达到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接种可使水稻产生卷叶型和展叶型2种症状.4个粳稻品种,在三叶期接种多呈卷叶型,在幼穗分化期接种多呈展叶型;4个籼稻品种,在三叶期接种多呈展叶型,在幼穗分化期接种均为展叶型.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对 RSV 的获毒个体率为25%—30%,高者可达50%以上;其传病能力与获毒取食和接种取食时间的长短有关.灰飞虱的传毒力因产地、翅型、性别和虫期而异.  相似文献   

16.
从源于2个地区种植的辽粳401自然发病的8穗稻曲病穗的8个稻曲球中分离获得15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其中从2个稻曲球的不同部位共分离获得8株稻曲病菌。用人工注射接种法将菌株分别接种到水稻品种丰田一号(感病品种)和辽粳401(中抗品种)上。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分化较大。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寄主品种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同一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表现出致病力差异;同一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株发病率主要与水稻抗性有关。为提高稻曲病病菌接种成功率,对接种稻曲病病菌的水稻进行不同梯度的温度和保湿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稻曲病病菌的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利用山东省临沂市1994~2007年的气候资料和临沂国家农业气象基本站的水稻观测资料,采用多元双重筛选回归法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气象因子对水稻各主要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临沂市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子为幼穗分化期的降水量,其间降水量每增加1mm,每hm^2水稻大约减产13.5kg。影响空秕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穗发育期的日平均温度,其中穗发育期温度每升高1℃,水稻的空秕率大约下降3.93个百分点。水稻的穗粒数和成穗率共同受到分蘖期日照时数的影响,分蘖期日照时数每延长1h,穗粒数大约减少0.24粒,成穗率大约下降0.07个百分点。影响水稻成穗率的另一主要气象要素为穗发育期的日平均温度。水稻千粒重主要受幼穗分化期的日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幼穗分化期低温多雨不利于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近年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对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在不同时期防治稻曲病的效果展开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破口前7 d用27.12%碱式硫酸铜900 mL/hm2对稻曲病防治效果最好,病穗率为2.40%,病粒率为0.028 1%,防效达80.00%。  相似文献   

19.
正在水稻栽培工作中,当水稻进入到中后期生长时期后,水稻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水稻产量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探索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农民群众收入的增加。1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所应该坚持的原则1.1防治适期:就是在水稻的生长期间应该加强对穗期病害的防治,特别针对稻曲病,应该注意在破口前10~15天积极开展防治工作,而对穗颈瘟的防治则应该在破口前3~5天,只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生态型小麦在春季分期播种条件下的幼穗分化进程与叶片出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叶龄与幼穗分化时期的对应关系因生态型而异,冬性品种幼穗分化各时期对应的叶龄均高于春性品种,不同生态型小麦幼穗分化同一时期内经历的叶片数目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