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文婷  陈彬  顾诗灵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238-224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是实现乡村内生发展的重要通道。在传统乡村发展模式中,乡村生态价值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价值捕捉困难。以宁波秦山村为例,分析乡村发展难题,探求破解路径。研究发现: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渠道不畅,经济效益不显著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多元主体在价值捕捉与价值共享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乡村发展模式,各主体优势互动,提高价值捕捉效率,促进价值分配公平,形成高效、公平的两山转化模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保护与产业经济如何协调并进,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价值转换。文章以承德市双桥区都市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为例,剖析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生态农业如何高效推进,探索生态严格保护与乡村产业高效协同发展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关注乡村旅游业的多重价值,为乡村产业融合、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持久动力。基于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理论,以山东省乡村旅游典型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内在基础与阶段特征,剖析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初始发展阶段依赖于资源内生性与利益共享性,市场化运作阶段强调组织化嵌入与规模化经营,快速扩张阶段关注社区赋权与内生性发展,持续发展阶段诉求利益均衡与合作共生。社区参与、多元赋权与价值认同,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联合与协同,持续、有效的制度性供给与规范是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基础。但是,乡村旅游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多元主体利益不均衡、资源内生性不足、乡土文化异化、社区赋权程度低和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提出合作网络构建与协作经营机制、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乡村社会文化的保护与建构机制、资本嵌入与竞合机制等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新时代"送法进乡"活动也随之不断升级与创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了政策结构协同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等社会先进治理理念的高度契合.它的治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保护村民基本权益、促进乡村法治、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然而,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实际建设中仍面临着环境、体制、主体等多个维度的挑...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能仅仅被看作复原至某一时期或使现存形态完整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场地历史研究和现状调查中了解其演变和转化的过程,从而确定哪些部分需要改变,哪些部分需要恢复,及哪些部分需要使之继续演变。本文主要采取了保护、保留、风貌整治、文化延续等措施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保护,以期对当前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农村绿色金融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指出农村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绿色金融供给主体价值驱动不足、需求主体需求不足、征信和监管成本较高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与创新不足等问题和挑战。对此提出了从政府、金融机构和乡村居民3个层面构建农村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扎西巴珠 《高原农业》2022,6(1):86-91
西藏拥有丰富的旅游产业资源,有着巨大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本文实地调查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很多,同时也面临西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旅游服务同质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意识欠缺,涉旅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创新推广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挑战.表明西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应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协同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保.  相似文献   

8.
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符合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体现了乡村振兴的价值,开辟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常州乡村振兴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协同路径主要有拓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领域、完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机制、丰富农村三产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基于乡村景观资源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从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构成入手,将乡村文化景观作为设计实践的主体,提出乡村景观的景观元与承载元构成的二元结构。在回顾文化景观粒子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设计实践过程中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多为抽样数据的现实情况,提出在4D视角下,将文化景观粒子纳入由网格-体单元构成度量模型,获取乡村景观资源量的估算统计数据。基于乡村景观发展的回归现象,分析了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评估与预测方法。由乡村景观的二元结构出发,将生态网络理论引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基于共生体系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及其重要。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发展,还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可增加农民收入。从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入手,分析乡村旅游目前在广西的发展情况,并探索如何使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以期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吉林省乡村文化振兴路径,采用文献研究法,整理相关理论,并结合吉林省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对吉林省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当下吉林省乡村文化振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定薄弱之处,如乡村文化振兴缺乏参与主体、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失衡等诸多问题,都成为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阻碍。对此,吉林省未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需要重视做好主体培育,进行思想引领,锐意创新,弥补当下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发展短板问题,为促进乡村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聚焦海岛旅游资源保护与发展,以广东省汕尾市屿仔岛为例,在分析其特色旅游资源价值基础上,指出该岛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发展模式单一、旅游特色产品缺乏等问题发展缓慢,建议多方位管治环境、多层次完善基建、多主体合作经营、多角度打造品牌,全面提升海岛旅游资源质量,实现海岛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先评价、后建设的策略是提升乡村景观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本文从体现江南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文化景观,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指标的江南乡村景观体系,对江南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了“江南乡村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创新是承载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信仰是体现江南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载体,乡村展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提升”的结果,并针对在乡村景观中如何展示江南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加大对民居和遗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融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和优化乡村展馆的功能建议,为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如何用乡村景观展示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向互动运行机制逐渐表现出鲜活的内生性动力。乡村振兴工作一直以来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地方高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机赋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有利于激活乡村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技术转化。双方可以通过科学确立乡村建设共识价值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协同构建技术标准与电商服务体系等具体路径来推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本研究以郑州市为例,以最小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指标测评轨道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水平,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是否具备协同发展机制,进而分析协同发展是否影响乡村振兴。结果表明:2012—2020年耦合协调值由0.10上升至0.99,由极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对乡村振兴有单向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二者呈现协同发展趋势,协同发展对乡村振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实现民族振兴与社会经济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切实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同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和战略发展措施,希望能够有...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影响二者协同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不断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由低度协调发展为极度协调;评价指标中的城镇与农村人口之比的灰色关联度最高,且正向影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下河北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探讨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机理,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文化治理和生态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有关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熵值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将内蒙古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系统梳理二者协同关系。探析内蒙古地区优势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问题路径,以期形成两者协同发展的良性联动格局。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得益者,而农村则陷入贫困落后的境地。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农村的贫困落后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乡村振兴的实施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企业等非农群体被更多地关注到,很少有人关注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群体的存在,以及对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困境入手,分析乡村振兴中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意义与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在尊重农村主体地位与激发农民参与性方面提出参考意见,旨在培育乡村建设主体的自觉性,完成乡村建设由"外部催化"到"内部发动"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