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籼粳杂交稻浙优18在生长中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本种植,密度30 cm×20 cm,30 cm×23.3 cm时,浙优18的有效穗、每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子较优,灌浆期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齐穗至成熟期的转运量,以及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浙优18单本种植以密度30 cm×20 cm,30 cm×23.3 cm较适宜,可获得高产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中浙优8号为材料,研究单季稻-兰溪小萝卜种植模式下3个机插密度30 cm×17 cm、30 cm×21 cm、30 cm×25 cm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及其他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生育期缩短,有效穗、每穗粒数增多,产量增加,较高的机插密度有利于中浙优8号的高产。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品种Y两优2号、博ш优9678为材料,研究了晚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机插质量无影响,与杂交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杂交稻机插密度以行距30cm×株距14cm和行距30cm×株距16cm处理,即667m2机插1.39万株和1.59万株处理单位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2020~2021年福清市引进浙粳优1578作中稻试种,表现出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抗逆性较强、稻米品质优等特点.本文通过浙粳优1578在福清市阳下街道作中稻的种植表现,总结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浙粳优1578在福清市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高产生态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设置不同栽插密度(10 cm×27 cm、13 cm×30 cm、17 cm×33 cm、23 cm×33 cm、33 cm×33 cm),通过对产量、叶蘖动态进行分析,明确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该栽插密度叶龄进程快,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提高水稻颖花量,实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移栽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群体内部生态因子的影响,探索水稻合理种植密度、最佳群体内部微环境,为水稻增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宁粳3号’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种植密度为23.85×104穴·hm-2(RS1,行株距为30 cm×14 cm),27.75×104穴·hm-2(RS2,行株距为30 cm×12 cm),28.65×104穴·hm-2(RS3,行株距为25 cm×14 cm),33.3×104穴·hm-2(RS4,行株距为30 cm×10 cm),33.3×104穴·hm-2(RS5,行株距为25 cm×12 cm),40.05×104穴·hm-2(RS6,行株距为25 cm×10 cm)。测定水稻抽穗期和齐穗后20 d群体内部光照强度、温湿度和CO2浓度等生态因子,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RS4处理的产量最高(‘宁粳3号’为10 671.48 kg·hm-2,‘南粳9108’为10 346.14 kg·hm-2),RS6处理的产量最低(‘宁粳3号’为9 470.61 kg·hm-2,‘南粳9108’为8 866.01 kg·hm-2),差异达显著水平。群体内部的温度、湿度、CO2浓度有较好的规律性,抽穗期和齐穗20 d群体下部、中部、上部的温度和湿度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CO2浓度则呈下降趋势。群体内部光照强度的表现比较复杂,总体上看RS4处理抽穗期和齐穗20 d群体下部有一个相对较高的光照强度,产量也最高。[结论]产量和群体内部生态因子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而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又受到群体内部生态因子的影响,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产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RS4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构成最协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纬寒地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以早熟大穗型品种黑粳6号和极早熟9片叶品种黑粳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品种物候期、分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粳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28~34穴?m‐2即(26.4 cm ×13.2 cm或29.7 cm ×10.0 cm);黑粳5号的为38穴?m‐2左右(26.4 cm ×10.0 cm)。不同品种的移栽密度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应该区别对待,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宜嵊州市等同生态类型地区作单季稻种植的籼粳(偏籼)杂交水稻品种,特收集华中优1号、浙粳优17113、荃优610等14个单季籼粳(偏籼)杂交水稻在嵊州市开展综合性状比较试验。以甬优1540为对照,考查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米饭食味等性状。结果表明,甬优15、嘉丰优2号、甬优1540、浙杭优K202、浙科优1号5个品种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理想、产量突出、米饭食味口感等较好,综合性状表现优秀,适宜在嵊州市等同生态类型地区作单季水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索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依照目前使用的插秧机械,设立2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30cm×16cm的种植密度相比,采用24cm×16cm的种植密度可增加水稻产量,增幅为1.32%~5.45%,平均增幅为3.39%。  相似文献   

10.
为了摸清水稻品种"花优14"在嘉定地区种植的最佳栽插密度,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2015年在嘉定区华亭镇进行了不同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该品种的基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较早够苗,易形成足够的有效穗,但是成穗率比较低;从产量来看,在嘉定地区当行距固定为30cm时,株距14cm为杂交晚粳"花优14"最适宜的栽插密度。  相似文献   

11.
"浙粳优1578"在浙江省种植,表现为生长整齐、株高适中、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剑叶挺、穗大粒多、着粒密、米质优、熟期中等。为促进该品种在杭州市的进一步推广种植,在总结介绍"浙粳优1578"在杭州市种植的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的基础上,从播种、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环节,总结了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探究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高效群体构建的影响。以理想株型粳稻新品种辽粳1499为试材,设置4个移栽密度处理(M1-M4),分别为30 cm×13.3 cm、30 cm×16.7 cm、30 cm×20 cm和30 cm×23 cm。分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指标。并在分蘖盛期,孕穗期和灌浆期鉴定群体的抗病水平;测量群体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辽粳1499的分蘖数、结实率、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有所下降,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综合各方面因素,在M2密度处理(30 cm×16.7 cm)的产量最高,达680.87 kg/667m~2,灌浆期光合效率也相对维持在高水平。试验表明辽粳1499是相对喜肥品种,在辽宁中部稻区最适宜的栽培密度是30 cm×16.7 cm。  相似文献   

13.
浙粳99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增产潜力大等特征特性,本文作者旨在开展对浙粳99的因种栽培相关试验设计,探究其获得高产的技术路径。结果表明:不同穗肥施用时期对浙粳99以处理1(倒四叶露尖50%,倒二叶露尖50%)穗肥分二次施用产量最高;氮肥不同施用量以处理3(比推荐正常用量减少10%)表现出最佳产量;在不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以处理1(30 cm×14 cm、插种2本)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机插栽培是目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种粮大户普便采用的水稻种植方式。为探索"华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机插种植的合理种植密度,特进行了该品种的机插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华浙优1号"的最佳机插密度为25 cm×23 cm,每667 m~2产量为718.67 kg。  相似文献   

15.
对引进的15个单季晚稻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生育期在147~159 d,最短为甬优1526,生育期147 d;最长为春优927、浙粳优1578、中嘉优6号、申优27等,生育期为159 d.各品种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均好,抗稻曲病为中,抗倒伏性申优27、浙粳优6153为中,其他均为好.春优927产量最高,为...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广两优47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0 cm(D2)的种植密度,经济产量达到9.9 t/hm~2,产量分别较株行距16.7cm×30.0 cm(D4)和10.0 cm×30.0 cm(D1)处理的提高14.5%和7.3%;与D3无显著差异;D2具有较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功能叶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好,下部黄叶少。值得关注的是D3处理种植密度与D2相似,D3处理只是采取了宽窄行的种植规格(宽行40.0 cm、窄行20.0 cm),其群体质量也表现出与D2相似的规律。研究结果还表明,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水稻个体分蘖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是发掘杂交水稻生产潜力、取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2个不同类型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6为试验材料,研究33.3、25.0、20.0、16.7穴.m-24种不同插植密度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寒地优质水稻分蘖力强的品种其适宜插植密度为30 cm×(16.7~20.0)cm,分蘖力一般的品种其适宜插植密度为30 cm×(10.0~16.7)cm。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籼粳杂交稻组合浙优18不同栽培密度试验,探索不同密度对浙优18生育动态、经济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浙优18高产最佳栽培密度为15万丛·hm-2。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行株距与水稻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为江苏稻区水稻生产选用适宜行株距提供科学依据,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不同的行距、株距处理:CK(30 cm×12 cm)、R1(30 cm×14 cm)、R2[(20 cm+40 cm)×12 cm]、R3(25 cm×14 cm);R4(30 cm×1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水稻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温度、剑叶光合特性、冠层光辐射(PAR)透过率、反射率、截获率及产量的影响。与常规对照处理相比较,R2、R3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9.96%和46.69%,但R2和R3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R2处理种植密度与常规处理一样,因为设置了宽窄行降低了冠层温度和表层光截获率,且提高了光透射率,从而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速率,最终提高了产量。R3处理通过降低行距和增加株距的办法,获得了2.84%种植密度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合速率和有效穗数,最终提高了产量。在不改变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宽窄行处理有助于改善行间小气候,增加行间通风透光性,提高水稻对高温环境的耐性,从而提高产量。此外,适当降低行距和提高株距的R3处理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最佳种植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6种移栽密度条件下,橡胶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橡胶草单株农艺性状基本呈现增加趋势,当密度达30 cm×30 cm后,增幅减小;单株产量性状也基本呈增加趋势,30 cm×30 cm、30 cm×40 cm、40 cm×40 c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高密度处理;群体产量性状以20 cm×20 cm和30 cm×30 cm处理较高。综合各农艺和产量性状,在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最佳种植密度为11.1×10~4株/hm~2,株行距配置为30 cm×3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