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萍属水生蕨类植物,其叶腔内共生有固氮鱼腥藻。由于红萍具有固氮、快繁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作物生长的有效性,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减少农民对化肥的依赖性,菲律宾政府极力倡导稻农养萍肥田。近年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个红萍科研协作计划(NAAP)和联合推广红萍的计划(UAP)。这些计划实施要点包括在  相似文献   

2.
5种红萍在正常光照(10000 lx)和低光照(3000 lx)下培养10天,进行生物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五种红萍耐荫性的高低顺序为:卡州满江红、墨西哥满江红、蕨状满江红、小叶满江红和羽叶满江红。  相似文献   

3.
红萍作为空间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中的重要生物部件,为航天员提供O2和新鲜蔬菜,并吸收环境中CO2。本试验旨在弄清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红萍群体光合作用规律,为红萍生物部件的空间应用奠定基础。建立能模拟空间微重力效应的三维旋转式植物栽培装置,将红萍湿养在装置的受控密闭舱内,通过测定舱内O2和CO2浓度的变化来研究红萍群体光合作用的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红萍净光合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相关,光照强度在7 000lx时,单位能耗红萍放O2量和固定CO2量最大。红萍净光合效率还与密闭舱内大气CO2浓度环境成正相关,并与大气O2浓度环境成负相关。尤其在低O2浓度环境伴随高CO2浓度环境下,红萍的净光合效率较正常O2和CO2浓度环境的要高,这说明红萍光合放O2能力很强,有效促使密闭舱内O2和CO2浓度朝着有利于人生存的环境方向平衡,进而验证红萍的空间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程日庆 《吉林农业》2011,(4):142-142
文章介绍了菜用大豆繁种技术,提出了春季适时抢收,提纯复壮,利用春种秋繁。在南方高温短日照的秋季条件下,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适时播种,结合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以及根外追肥等措施保花保英,达到春、秋两季繁种,提高种子质量,加快良种繁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环境对红萍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达到更好地保存红萍种质资源的目的。【方法】设置网室土壤水培养和温室营养液培养2种处理,分析比较两种培养方式条件下,蕨状满江红、墨西哥满江红、卡州满江红、小叶满江红、覆瓦状满江红、羽叶满江红、回交萍、杂交萍等8个红萍品种的生物量,及其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8个红萍品种的生物量、C含量与N含量网室土壤水培养处理均高于温室营养液培养处理,P含量则是网室土壤水培养处理低于温室营养液培养处理;红萍的C∶P值与N∶P值网室土壤水培养处理均高于温室营养液培养处理,而C∶N值二者差异较小;由于参试红萍品种的N∶P均较低(仅为1.78~8.08),说明红萍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结论】网室土壤水培养比温室营养液培养更加适合红萍的生长, N元素对红萍的生长和培养至关重要,网室土壤水培养的应该增施氮肥,而温室营养液培养的应该保证营养液中N元素充足。  相似文献   

6.
华南地区春大豆很适合与甘蔗、木薯、幼龄果树等间套作种植,发展潜力大,但春大豆种子必须秋季繁种以提高种子发芽率.春大豆华春2号秋季种植75 d左右可以生产125 kg左右的大豆种子,平均株高43.9 cm,有效分枝1.9条,单株无效荚数1.9个、有效荚数28.5个、完好粒数48.9粒,单株粒重6.94 g,百粒重14.37 g.秋季种植植株矮小、分枝少,单株荚数、粒数、粒重均减少,百粒重降低,导致秋播比春播减产20%左右,在秋季繁种过程中必须增加播种密度来提高产量,一般每667 m2种植1.7万株以上.同时在秋季繁种过程中,利用测量多点种植密度、测量单株理论粒数和常年秋季繁种的百粒重来估算繁种理论产量,然后乘以0.9左右的系数就和实际产量相近,从而可以对收购大豆种子科学定价提供理论依据.该试验结果也表明华春2号秋季繁种定价在8元/kg左右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通过不同人工光源能耗下湿养红萍的产量试验,明确红萍湿养产量与人工光源能耗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自行研制的红萍湿养栽培装置上,利用T4荧光灯设置3个不同的光强范围,并在相同湿养空间下设计5个不同的光源配置方案进行红萍湿养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单位湿养面积下,红萍表面光照强度在6000~7000 lx时产量最高,单位能耗日产鲜萍量也最高,过低(3000~40001 lx)和过高的光强(9000~10 000 lx)都会影响红萍产量和单位能耗日产鲜萍量的提高;红萍湿养的产量与扎入湿养介质根的数量和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湿养空间下,降低层间距,减少荧光灯使用数量,可以提高能耗转化产量的效率.[结论]相同湿养空间下,保持红萍表面光照强度在6000~7000 lx,通过适当增加层数或者降低层间距来调整人工光源配置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可以实现以较低能耗获得较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从丹东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自然条件实际出发,为充分发挥境内的水面、稻田、荒地的生产潜力,从1982年开始进行了细绿萍(红萍的一种)开发利用的试验推广工作.六年来,按不同农业环境条件,初步探索总结出红萍稻田、红萍牧业、红萍鱼塘等以红萍为物质能量转换基本环节的生态模式,在全市农、牧、渔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7年全市养萍面积由1984年的1000亩增加到1.2万亩,鲜萍总产18万吨,创造价值72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大葱半成株繁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葱属二年生雌雄同花、异花授粉蔬菜。在我国常采用成株繁种方法,由于成株繁种占用土地时间长,增加了初冬的成株收刨、冬贮和来春的成株定植程序,加大了成株繁的成本,造成大葱生产用种价格高、市场供  相似文献   

10.
饮马庄红萍(以下简称饮萍)是水生蕨类植物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的一个生态型,具有优异结孢习性,有可能作为研究解决生产上存在的“北方越冬”、“南方夏繁”问题的萍种资源。因而于近年受到重视。现将我们对饮萍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初步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红萍,又名绿萍,学名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俗称浮飘,是一种水生蕨类植物.红萍叶片的叶腔和生长点顶端有许多鱼腥藻,能够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是一种很好的水生绿肥植物,也是喂养猪、家禽、鱼等的良好饲料.我区雨量充沛,稻田面积大,水库多,池塘、堰、坝星罗棋布,宜于放养红萍.野生红萍品种各地均有分布,但作为一种肥料来源,在生产上尚未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我区水面资源的优势,广辟肥源,我们开展了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春马铃薯早种早收栽培的脱毒种薯长期依靠从北方调运。为了探索脱毒种薯本地化繁育技术,2015年春季开展了马铃薯中薯3号早秋种、春繁种、北方种的块茎生长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低温储藏处理的中薯3号春繁种和北方种的块茎生长规律基本一致,产量没有明显差别,可以较好地替代北方调运种。通过高山繁育的早秋种在早播时仍未过休眠期,出苗较迟,块茎前期生长落后于北方种,虽然后期生长较快,但产量显著低于北方种,不适合春马铃薯早种早收栽培。  相似文献   

13.
自1873年在红萍叶腔中发现有鱼腥藻共生以来,人们对各种红萍叶腔中的鱼腥藻是否相同有争议,许多人在血清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于用常规方法制备的抗红萍鱼腥藻血清为多克隆抗体,它与不同种红萍鱼腥藻之间总是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结果不一致。 为此,我们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卡洲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萍(红萍)是发展稻田肥源,增产粮食的一项有效措施。红萍是一种浮生水面的蕨类植物,既怕高温又怕低温,以25—32℃最适合它的生长,气温在5℃以下时就不生长了。我省冬季气温鞍低,平均为零下2—4℃,最低达零下6—7℃,以致冬季萍株发生大量死亡,影响下年的萍种供应。因此,保护红萍安全越冬,是红萍推广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将我站几年来摸索的红萍越冬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红萍[Azolla imbricata(Roxb)Nakai]又名满江红、绿萍,属满江红科,满江红属的一种水生蕨类植物。自古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红萍可以肥田,现在它已成为我国水田的重要绿肥之一。近年来,国内各地用红萍饲养家畜、家禽、养鱼的越来越多,因此红萍的养殖愈来愈显出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红萍富钾生理的研究:Ⅱ.萍体钾对水稻生产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钾肥在我国南方各省往往成为农作物产量继续提高的限制因子。为了开辟我国稻区钾肥肥源,我们研究了红萍富钾生理,发现红萍对外界水体中低浓度的钾有强烈的吸收、富集作用。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过程及其可利用的价值,我们继续研究了在盆栽及田间小区环境下施用红萍对稻株及土壤中钾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在1980-1981年研究了红萍对外界水体中钾的吸收,发现和明确了红萍对外界水体中低浓度的钾有强烈的吸收,富集作用。其吸收钾的临界高峰在0.85ppmK_2O左右。对水液中0.5-5ppm的钾每昼夜可吸收50%。但是,养殖红萍除池塘、河沟等天然水体外,多数养殖在水稻田中。水稻田水层较浅,整个体系呈一种水-土系统状  相似文献   

18.
梅青辉 《新农村》2004,(9):18-18
在养蜂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春繁而忽视秋繁。然而对秋繁同样不可放松,秋繁好坏将直接影响翌年的春繁春收成绩和养蜂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三地两代小麦育种加代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淮北当地正季播种的半冬性小麦杂交后代,利用当地11月下旬和12月的冬季低温气侯特性能通过田间自然春化。12月下旬未(或1月上旬初)起苗移栽到海南三亚进行冬繁,3月上旬末收获。三亚冬繁小麦的收获时间与西宁当地小麦播期较为吻合,在时间上为1年2代提供了保障。从青海春繁的对比试验和直播试验后期抽穗情况分析,在西宁春繁加代的半冬、冬性小麦后代材料(在42℃恒温下打破休眠)一定要在3月上中旬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利用青海西宁当地3—4月的地面低温条件通过田间自然春化。充分利用青海5—8月的光热资源,保证在8月下旬成熟(9月青海进入低温期),完成在青海西宁的第2代加代过程。试验结果证明,半冬性、冬性小麦正季播种(安徽淮北)→异地冬繁(三亚)→异地春繁(西宁)进行三地两代加代是可行的、成功的。解决了以往小麦夏繁要冷室春化和冬季加代要建温室的难题,节省了制冷和加温的成本,保证了春化的正常通过。为安徽省小麦育种加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加速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冬春季节三角梅种苗智能化快繁的光照要求。[方法]在三角梅种苗智能化快繁系统调控下,设置全光照、遮光1层、遮光2层的3个遮光处理,探讨遮光对三角梅插穗生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三角梅插穗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下降,插穗成活率、生根数、根系生长量明显降低。[结论]冬春季节三角梅种苗智能化快繁以全光照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