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查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废弃农药库存清单并对其进行环境无害化管理是斯德哥尔摩公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各缔约方所要求履行的重要义务。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POPs类杀虫剂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特点,确定调查范围重点涵盖6种POPs(滴滴涕、六氯苯、氯丹、灭蚁灵、七氯、毒杀芬),以问卷调查结合部分现场核查为主要调查形式,以4类单位(农药生产厂家、农资销售单位、卫生防疫单位、白蚁防治单位)为重点调查对象,提出了包括准备、实施、总结三阶段的调查流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我国POPs类废弃杀虫剂库存的清单调查方法学。该方法学已被成功应用于2005—2006年间实施的全国POPs类杀虫剂初步清单调查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滴滴涕(DDT)、六氯苯、五氯酚、五氯酚钠、氯丹、灭蚁灵、毒杀芬、三氯杀螨醇和DDT船用防污漆以及POPs混合物.3年的调查中,共发出调查表962份,回收有效调查表795份,样点涵盖广东省2个副省级市和19个地级市.结果表明,广东没有发现杀虫剂类POPs生产厂家,广东现有的杀虫剂类POPs主要存在于使用、流通、库存/废弃环节.使用环节中,农业、卫生防疫和白蚁防治领域,甚至化工领域都曾经使用或目前仍在使用部分POPs杀虫剂.在流通环节中,杀虫剂类POPs主要存在于不同使用领域的销售单位,库存/废弃的杀虫剂类POPs主要存在于使用和流通单位的仓库.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我国杀虫剂类POPs生产历史和使用状况,分析了我国杀虫剂类POPs的管理现状,指出了我国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我国杀虫剂类POPs管理上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解决相关的问题,加强我国的履约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我国杀虫剂类POPs生产历史和使用状况,分析了我国杀虫剂类POPs的管理现状,指出了我国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我国杀虫剂类POPs管理上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解决相关的问题,加强我国的履约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源杀虫剂(Botanlcal tnsecticides)是一类利用含有杀虫活性物质的植物的某些部分或提取的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杀虫剂^[1]。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高、不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符合农药从传统的有机化学物质向“环境和谐农药”(Enviroment acccptable/fricndly pcsticides)或“生物合理性农药”(Biorational pesticidcs)转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成为新型杀虫剂的创新点。我国对此已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在近日召开的FAO/WHO农药标准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中国杀虫剂和除草剂整体结构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农药行业应该由重质量和效果向质量效果与安全并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多项措施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已在非洲13个国家实施18个南南合作国别项目。自2009年中国向FAO捐赠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以来,已完成对非洲12个国别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9个项目已组织实施,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正>近3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年有11.6个新农药有效成分上市。20世纪80年代平均开发上市的新农药有效成分数为12.3个,90年代为12.6个,21世纪10年中每年为9.9个。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及社会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抵御抗性的发生和取代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各国农药企业都在不断开发新的农药品种。据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副总工张一宾介绍,在1980年~2011年开发的新农药类别中,以除草剂最多,占40.95%;杀菌剂列第二,占28.69%;杀虫剂居三,为26.18%;其他类占4.18%。而在1990~1999年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化学农药使用数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并且发展很快。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农业保产的重大障碍。而合理使用农药,则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一、影响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因子 适应了杀虫剂的有毒环境而生存下来的  相似文献   

10.
菊酯类农药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新一代杀虫剂在全世界已被广泛使用。我国从70年代末期也引进和合成了这类农药。然而一种杀虫剂被长期使用后,害虫必然要对其产生抗药性。Famham(1986)报道,全世界抗菊酯类农药的虫种已超过70种;慕立义等(1986)和刘润玺(1987)也先后报道了我国棉蚜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我省从70年代开始使用菊酯类杀虫剂,为及时了解我省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作者于1985~1988年连续4年对我省棉区的棉铃虫进行抗速灭杀丁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据国家石化局透露的信息,1999年我国农药需求量不会明显增加,市场以平稳为主,但需对农药结构和剂型予以适当调整。1998年我国农药产量约为40万吨,产需情况基本与1997年持平。其中,有机磷等杀虫剂供过于求,杀菌剂、除草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易生物降解农药需求明显增加。去年部分农药品种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一是农药生产企业产品结构过于雷同,同业竞争过于激烈。二是大面积、长时间的洪涝灾害影响了农药的正常使用。三是农资部门抛售库存,8月末全国供销系统农药库存同比下降16.4%。其中,杀虫剂同比下降16.0%,杀菌剂下降20.2%,除草剂下降10.7%。四是上年的超产结转至少为当年总产量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12.
武之新  武婷 《农家顾问》2008,(10):30-33
总体来说,杀菌剂、杀虫剂药效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抵御外界恶劣环境,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害虫和病原体在不断受到农药袭击后,也会逐渐产生抗药性,尤其是在同一种农药的连续袭击下,这种抗性反应更为强烈。另外.一种农药喷施到同一种病原体或害虫上,敏感的个体容易死亡.而不敏感的个体就有针对性地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下一代。这些不敏感的个体所产生的下一代,也是不敏感的。  相似文献   

13.
在作物长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病虫草害高发的季节,使用各种除草剂、杀虫剂的量也大大增加。许多农民在喷完农药后,将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手丢弃到田间地头、泡子、池塘、江河边,随处可见废弃的农药瓶等各种农药包装物。黑龙江省通河县耕地面积9.53万hm^2,按最少22.5个·hm^-2包装瓶、袋计算,至少达214.5万个,而且大多数农药包装废弃物内,还有残留药,加之每年都施用,积累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国家削减和淘汰高毒杀虫剂计划的顺利推进,农药行业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使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三大类农药品种比例产生较大变化,杀虫剂产量在农药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而杀菌剂、除草剂产量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到2005 年9月份,农药总产量已达到78.18万吨(按有效成份计),比上年同比增长15.1%。在生产农药总量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分别占农药总产量的42%、10.74%和28.74%。三者的比例趋于合理。农药产品结构在加大调整力度,生物农药比重提高,农业标准对农业的影响仍不可低估。国际上农药与医药企业为一体给我们带来思路,农药市场的不规范等都为农业行业带来变数与机遇。  相似文献   

15.
远在本世纪以前,非洲西海岸的土著居民就把豆科植物的生物碱作为毒药和医药品来应用。最先认识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作用在1947年。而真正作为农药使用始于1956年,最早使用的品种是西维因。由于它们具有速效、内吸、选择性强、残留期短、对害虫天敌影响较小等优点,所以逐渐引起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害虫的抗药性普遍的出现,抗性程度迅速增高,以及人们高度关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随之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农药的发展中也就占有一定的地位。我国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农作物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产量的37%,其中15%是由虫害引起的[1].目前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但是化学农药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使用之后,已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第一,由于长期使用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不合理的滥用,使得许多害虫都对多种常用的化学杀虫剂产生了抗性.目前已有504种害虫对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我国至少已有30种农业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2].第二,化学杀虫剂的使用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由于化学杀虫剂在环境中的大量滞留,使得多种益虫以及以捕虫为生的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甚至哺乳动物都受到毒害[2].鉴于以上原因,在全球范围内要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呼声越来越高.控制使用化学农药的方法有二,一是用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把抗虫基因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作物品种.1981年,Schnepf等人首次成功地克隆了第一个编码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揭开了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序幕[3].  相似文献   

17.
从农药废弃包装物产生和回收处置工作的现状出发,总结松阳县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处置办法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和生活史性状的影响,采用浸渍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的室内毒力,对小菜蛾敏感种群和农药驯化种群的3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其存活虫态化蛹和羽化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苦参碱、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的敏感和农药驯化种群均有较高的毒力,其LC50均在40μg/mL以下;但与敏感种群相比,苦参碱、鱼藤酮和氯虫苯甲酰胺对农药驯化种群的毒力降低,而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农药驯化种群的毒力则增加。由于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可能产生拮抗或促进效应。不同杀虫剂对小菜蛾2个种群的生态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与敏感种群相比,经苦参碱、鱼藤酮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的农药驯化种群的校正死亡率下降、化蛹率和羽化率增大,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农药驯化使小菜蛾对农药的敏感性降低,这对小菜蛾的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响。而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的校正死亡率增加、化蛹率和羽化率均减小,昆虫通过改变表型可塑性和进化适应来应对环境胁迫,将更多的能量用于抵抗农药带来的损伤,导致其生长发育分配的能量减少,因此,研究杀虫剂对昆虫的毒力和生活史性状的影响,有助于田间害虫的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9.
据有关数据统计,到2005年9月份,我国农药总量已达78,18万吨(100%有效成分计),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农药总量中,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分别占农药总产量的43%、10.74%和28.74%,三者的比例已趋向合理。不仅可满足国内企业生产防治病虫草鼠害的需要,而且相当数量的出口。截至到2005年8月份,我国农药出口数量达到29.3万吨(实物量),同比分别增加了11.2%。其中,杀虫剂增长6.2%,  相似文献   

20.
农业部322号公告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只保留部分生产能力用于出口。在取消甲胺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的进程安排中,寻找合适的替代药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高毒有机磷农药替代品种的开发已成为中国农药研究开发的热点,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品种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低毒有机磷杀虫剂、杂环类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生物杀虫剂4大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