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嫩平原盐碱化反演及其动态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2000—2013年来松嫩平原盐碱地时空演变过程,为松嫩平原盐碱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MODI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实测样点建立回归模型,对松嫩平原土壤含盐量进行定量反演。将整个研究时期分为3个时段:时段1(2000—2004年),时段2(2004—2008年),时段3(2008—2013年)。[结果]时段1和时段2盐碱地面积增加,增加速度为5 109.75和2 240.62km2/a,同时盐碱化程度加剧;以2008年为转折点,时段3盐碱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轻度盐碱地的减少,但是盐碱化程度仍在加剧。[结论]松嫩平原的盐碱化趋势不容乐观,应该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盐碱化程度进一步恶化,保护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简介了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资源现状和盐碱化土地治理与改良利用的技术创新要点 ,并提出低洼易涝盐碱地开发水稻、盐碱化低产旱田改良、盐碱化草地恢复、盐碱湿地保育和盐碱泡沼养鱼的盐碱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套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盐碱化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河套平原盐碱地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农用地、牧草地、改良地、盐荒地)不同深度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可溶盐含量、盐分离子组成、总碱度、pH、碱化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土体结构、颜色、根系分布、石灰性反应及碱化层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土壤剖面的可溶性盐、阴阳离子分布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牧草地和林地土壤剖面可溶性盐呈"橄榄"型、盐荒地和改良地呈"表聚"型、农用地呈"底聚"型;土壤pH、碱化度和总碱度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S"型;经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与盐荒地相比,农用地盐碱化指标下降的最为显著(P0.05),其中0—20 cm土壤全盐量降至0.88 g/kg,pH降至7.83,总碱度、ESP降至0.17 cmol/kg和12.54%,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土壤全盐量、Ca~(2+)、Mg~(2+)、SO_4~(2-)、总碱度、pH可作为控制区域盐碱化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为阐明河套平原盐碱地的盐碱化过程及盐碱化土壤利用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盐碱化监测和防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该文选取与盐碱化形成有关的土壤质地、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土地利用程度、盐碱化历史敏感性,以及与盐碱化扩散有关的地貌、数字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坡度、土壤质地等因子,借助BP神经网格、最小阻力模型、灰色关联度、叠加法和空间分析法,开展黑龙江省土地盐碱化监测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盐碱地监测区面积为2 981.72万hm~2,占研究区的67.10%,其中高、中、低级别监测区占区域面积的20.18%、14.68%、32.23%;2)盐碱地监测级别总体呈现西部东部中部、北部、南部,高级别和中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以及三江平原东北部地区,低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南部、东南部山地区。研究结果及过程为土地盐碱化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耐盐物种选择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近几年来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区域快速高效治理的研究,引进和筛选出适应重度盐碱地和中度盐碱地的耐盐作物;耐盐牧草;耐盐林木,为盐碱化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耐盐物种的选择借鉴。  相似文献   

6.
伍黎芝  底艳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1):179-182
盐碱化不仅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而且严重制约着耕地持续利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整理,治理和改良盐碱地,提高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该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工程的角度研究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7.
伍黎芝  底艳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3):179-182
盐碱化不仅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而且严重制约着耕地持续利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整理,治理和改良盐碱地,提高盐碱地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该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工程的角度研究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8.
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目前,全球盐碱地面积已达9.5亿hm2.土壤盐碱化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适当灌溉,植被破坏和海水内侵.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改良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的基本方法包括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综合措施.植树造林是改良盐碱地的生物措施之一,不但可以改善环境,抑制土壤盐碱化,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盐碱地生产林木果品,提高盐碱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土旱作改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通报》2017,(1):236-242
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同时,盐碱土也是一种重要的后备土壤资源。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上三大片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通过回顾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土旱作改良发展历程,分析了旱作改良的主要措施与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提出了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土旱作改良的展望。建议重点进行旱作改良后的盐渍化动态监测、评估与预警,生物与盐分互作机制,盐碱土障碍治理、修复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管理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主要有水利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随着农业灌溉水的日益缺乏,水利改良盐碱地已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化学改良和生物改良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化学改良中主要是通过添加钙离子含量降低钠离子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性能,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和通气性[1]。在盐碱地上,钠离子过多会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使其通气透水性能大为减小,形成土壤板结现象,严重的影响作物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以致无法正常生长。通过在盐碱地上施加钙离子置换吸附在土壤胶体的钠离子,降低在作物根区范围的钠离子含量。同时近年来在新疆等地大面积推广的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和防治次生盐碱化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内许多就膜下滴灌水盐运移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