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杏鲍菇胞壁粗多糖经过羧甲基纤维素(CMC)离子交换柱、Sephadex G-75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一色谱纯多糖(PEW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及化学分析等方法对PEWP的纯度、分子量及基本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EWP分子量为41 209 u,糖基组成为葡萄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EWP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和典型的β-糖苷键构型;高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分析结果表明,PEWP中1→4糖苷键残基比例为83.3%,1→6糖苷键残基比例为12.8%,1→3糖苷键残基比例为2.4%,1→2糖苷键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小麦纹枯病菌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的理化性质,先用丙酮法提取PG粗蛋白,再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Phenyl-Sepharose 6Fast Flow疏水柱和Sephadex G-75凝胶柱纯化,得到一种具有较高活性的PG纯蛋白。该蛋白分子量为41.78kD;等电点为5.34;含有糖基,含糖量为9.10%;含有α氨基酸,但不含芳香族氨基酸;不含脂基。这种蛋白在pH 4~12范围内均具有活性,pH为6时活性最大;对热不稳定,100℃下水浴20min,活性完全丧失;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敏感,酶处理后其活性只有对照的15.7%和10.2%;对紫外线和氯仿亦敏感,处理后活性仅为对照的18.6%和14.9%。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椰子加工副产物的利用, 对椰子球蛋白进行限制性水解制备多肽,并采用Sephadex G-25凝胶柱层析对多肽进行纯化,然后以椰子球蛋白多肽为原料与亚铁离子反应制备肽-亚铁离子螯合物。重点分析水解度、温度等因素对椰子球蛋白多肽亚铁离子络合能力的影响,并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用碱性蛋白酶结合风味蛋白酶制备的多肽的水解度最高(14.71%),产物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也最高(24.66%);Sephadex G-25凝胶柱层析中分离出3个多肽组分,其中组分C的络合能力最高(28.67%);椰子球蛋白多肽C螯合亚铁离子最佳条件是多肽浓度1 mg/mL、40 ℃、 pH 7.0、亚铁离子浓度0.5 mg/mL、时间0.5 h,此时螯合率为30.67%。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表明,椰子球蛋白多肽通过氨基、羧基和亚甲基与亚铁离子配位而形成螯合物。研究结果表明,用椰子球蛋白多肽为原料制备肽-亚铁螯合物切实可行,该螯合物可以应用于功能食品中来改善铁营养缺乏。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生产水相中茶氨酸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种从生产茶多酚后的残留液中提纯茶氨酸的制备工艺;首先通过ZTC-II型天然澄清剂对茶多酚生产废液絮凝处理,离心液经过三种规格中空超滤膜超滤,透过液用一种特制的弱极性大孔树脂(JAD-2000)初步分离,制备含量在60%以上的茶氨酸粗品,再通过C18制备柱对其溶液进行分离纯化,制备含量在98%以上高纯度茶氨酸。结果表明经过絮凝和膜超滤处理,蛋白质和果胶等杂物去除率分别达到97%、89%以上,而茶多酚、可溶糖去除率不到9%,茶氨酸保留率达到93%;JAD-2000初步分离可得含量在61%以上粗茶氨酸,回收率达到71%以上,而醇洗馏份中茶氨酸含量甚微。经C18柱制备色谱分离粗茶氨酸样液,收集12.6~15.8min高浓度段馏份,检测知茶氨酸的回收率为71.3%,茶氨酸含量达98.3%。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洗脱时间、柱温、流速、洗脱梯度、蛋白提取方法等色谱条件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小麦胚乳醇溶蛋白的影响,对上述条件分别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RP-HPLC分离小麦胚乳醇溶蛋白的最佳实验方法为:通过0.05 mol/L NaCl→H2O→70%乙醇三步提取醇溶蛋白,在1.0mL/min的流速、60℃的柱温条件下,对上样醇溶蛋白进行洗脱,洗脱梯度为流动相B的体积比在55 min内由21%升至48%(V/V),最后通过210 nm紫外光检测洗脱组分的吸收值.重复三次的检验结果证实,本试验方法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红茶汤中茶褐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茶汤中茶褐素是一类非透析性褐色高聚合物。有的资料将红茶汤经葡聚糖凝胶LH-20(Sephadex LH-20)排阻层析得到的高分子褐色物质称为茶褐素。近些年来,有的资料将红茶汤经正丁醇萃取后残留液中的红褐色物质也称为茶褐素,且用分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从天然胶乳中提取和鉴定糖蛋白的方法。将F乳清(冷冻乳清)用硫酸铵分部沉淀,沉淀物经过透析或用Sephadex G—25重复脱盐,所得的蛋白质溶液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得到三条蛋白质谱带。将上述蛋白质溶液,用分子量截止值为11,700(细胞色素c的分子量)的超滤膜进行超滤,滤出液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只得一条蛋白质谱带,用糖蛋白的特异显色方法显色,证明它是一种糖蛋白。将F乳清用Sephadex G—25凝胶柱直接分离,所得到的蛋白质级分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超滤,滤出液经过鉴定是一种糖蛋白。  相似文献   

8.
以铁观音茶梗为研究材料,以水为溶荆,对茶多糖(简称TPS)提取与纯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乙醇沉淀法条件是水醇比为1:2.5,沉淀时间为1.5h,离心时间为5min(5000r/min)。TPS的脱蛋白采用Sevag法,脱蛋白次数以3次较适宜。选取Sephadex G-100柱层析进一步纯化TPS,用0.1mol/L NaCl溶液洗脱,用试管收集20管,5mL/管,得到洗脱曲线为单一峰。  相似文献   

9.
棉花单宁和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棉花品种抗性资源的研究中 ,棉花单宁和黄酮类化合物一直是倍受注目的次生代谢物质。在我国的棉花抗虫 (病 )性基础研究中 ,它几乎涉及到包括棉铃虫在内的所有主要虫害。自 2 0世纪初对棉花单宁—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以来 ,已发现棉花植株内具有由原花青定和原翠雀定缩聚而成的缩合单宁 ,黄酮苷 ,花青苷等 ,但尚未发现水解单宁。1 棉花单宁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1 978年 ,Chan等用甲醇 -水浸提棉花花蕾 ,并用石油醚分馏等一系列步骤提取 ,提取物用Sephadex G- 2 5凝胶柱分离 ,流动相为 0 .1 %的乙酸。这样分离出对棉铃虫具有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辣木(Moringa Obleifera Lam.)叶片中的黄酮苷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利用MCI凝胶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硅胶柱层析(CC)、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石油醚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LC-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SRB法和DPPH·清除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从辣木叶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已鉴定为β-谷甾醇(Ⅰ)、胡萝卜苷(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Ⅳ)。4种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但化合物Ⅲ的抗氧化活性极显著强于其他三种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脱脂豆粉为原料,经pH7.6磷酸溶液抽提、65℃热变性、硫酸铵分步沉淀等提取技术制备粗提液,之后再经过DEAE-52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和葡聚糖凝胶过滤等纯化技术研究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分离纯化方法。结果表明,从脱脂豆粉中分离纯化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比活力高达4 600 U.mg-1,提纯倍数为73.85。纯化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经SDS-PAGE电泳分析,呈现2条谱带,分子量分别为21.92和20.04 kDa,这2种蛋白均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该法操作简便,分离纯化效果好,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研究与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连接在pMD-18T载体上的香蕉条斑病毒云南分离物(BSV)全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ORFⅠ全长序列。目的片段及原核表达载体pET32(b)分别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后,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32-ORFⅠ,将鉴定为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获得原核表达OFRⅠ工程菌。工程菌在28℃条件下,用浓度为0.1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6 h,离心收集菌液并超声波破碎,获得以含目的肽段的可溶性蛋白为主的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通过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融合蛋白。以此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特异抗血清,该抗血清的效价达1∶100 000,Western Blot验证表明,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强。本研究为BSV的快速检测以及BSV编码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枯草芽孢杆菌CS16抑菌活性与胞外产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枯草芽孢杆菌CS16菌株的抑菌活性,对其胞外代谢物活性与成分进行分析,以期开发有效的生防菌剂.结果表明:CS16菌株对多株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弱;CS16发酵液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509.58 U/mL、7 198.71 U/mL和1 853.68 U/mL;其发酵液经酸沉淀所得粗提物可明显抑制香蕉枯萎病菌丝生长,最小抑菌浓度为0.062 5 mg/mL;利用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正相硅胶柱分离纯化获得较纯的抑菌物质,经薄层层析和HPLC定性分析,初步认为其胞外抑菌物质中含有Iturin A.  相似文献   

14.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溶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硫酸铵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纳豆激酶,并用SDS-PAGE和PAGE电泳检测纯化效果,体外溶栓试验检测纳豆激酶的溶栓特性。SDS-PAGE显示纳豆激酶为单一条带,分子量为33kDa,而PAGE至少有3个具有纤溶活性的区域,表明纳豆激酶可能由几种同工酶组成,体外溶栓结果表明:与蚓激酶相比,纳豆激酶具有较强的的体外溶栓和抗凝作用,并有一定的溶血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魔芋葡甘聚糖(KGM)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以KGM/SF纺丝液凝胶强度为响应值,溶胀温度、底物配比和凝胶时间为影响因子,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同时,调节底物配比,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通过力学测试、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分别对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和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GM有效的提高SF纳米纤维膜的强度及热稳定性;溶胀温度、底物配比和凝胶时间为纺丝液凝胶强度的显著影响因子,两两交互作用对其纺丝液凝胶强度影响极显著,其数值分别为49.87℃、84.41%和58.80 min时,模型预测纺丝液凝胶强度达到最大值828.231 g·mm。  相似文献   

16.
pH和金属离子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0℃条件下,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浓度、pH值、金属离子、加热时间等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酸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形成凝胶的最适pH为3.0,碱性条件下形成凝胶的最适pH为9.0,pH大于11在95℃的水浴锅中加热5min,大豆分离蛋白变为黄棕色粘稠状液体,且有异味;凝胶溶液中CaCl2浓度为0.4%的时,形成凝胶的透明性最高,时间为22min.  相似文献   

17.
油茶雌蕊蛋白双向电泳分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裂解液成分、离心速率、等电聚焦程序,以及不同浓度的SDS-PAGE凝胶,建立最适于油茶雌蕊总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结果显示:TCA/丙酮+SDS/酚抽法提取蛋白,裂解液[7 mol/L尿素,2 mol/L硫脲,80 mmol/L DTT,4%(W/V)CHAPS,2%(V/V),IPG buffer(p H 3-10L)]复溶蛋白干粉,20 000 r/min离心;等电聚焦程序为:100 V 1 h,200 V 2 h,500 V 3 h,1 000 V 2 h,8 000 V 2 h,8 000 V62 000 Vh,500 V 10 h;10%SDS-PAGE凝胶浓度,为适合油茶雌蕊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这些结果为油茶雌蕊蛋白组学的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玉米叶片总蛋白提取和双向电泳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冠军  付凤玲 《玉米科学》2006,14(6):100-103
针对植物组织蛋白质含量较低,有些组分在两性电解质中的溶解性低以及绿色组织中的色素、酚类、醌类等次生代谢产物干扰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效果的问题,以玉米苗期叶片为材料,对蛋白质裂解液、蛋白质浓度测定体系、等电聚集电泳电压和时间、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等技术参数做了改进。用改进的裂解液提取的蛋白质样品浓度达3.8μg/μL,比改进前提高90%。通过在浓度测定体系中加入HCl并用裂解液代替超纯水配制标准蛋白,可得到线性更好的蛋白浓度测定标准曲线。用改进后的等电点聚焦电泳的电压、时间和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可从玉米叶片总蛋白质样品中分离出963个清晰的蛋白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改进前的技术体系多分离出429个蛋白点。  相似文献   

19.
王路  李玉厚  孙丽艳  韩俊  崔洪斌 《大豆科学》2006,25(1):94-96,93
以大豆胚轴为原料,通过正交设计确立制备含染料木黄酮的糖配体酸水解条件,水解酸液的浓度为2.5 mol/L、水解温度为90℃,水解时间为3h.根据糖配体的溶解度与极性经AB-8大孔树脂柱乙醇溶剂分步淋洗(水→30%乙醇→80%乙醇)分离及以氯仿:甲醇:20%冰乙酸,体积比为7:3:1为展开系薄层小量制备出纯度为48.6%大豆异黄酮糖配体染料木黄酮.  相似文献   

20.
谈豆奶质量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含蛋白质 4 0 %左右 ,且具有十分优良的生理功能 ,是植物蛋白中最优质的蛋白之一。随着我国饮料工业的发展 ,以大豆为原料生产的高蛋白饮料—豆奶的生产、销售日益增加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 ,我国豆奶生产的工艺流程是 :大豆→浸泡→脱皮→软化→研磨→离心分离→精滤→灭酶→配料→均质→超高温瞬时灭菌→脱臭→无菌包装。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豆奶 ,对一些技术关键应控制好。本文主要介绍豆奶生产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1 脱除豆腥味豆腥味产生的机理是 :大豆细胞受损后 ,脂类物质在脂肪氧化酶作用下 ,经氧化、分解等变化形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