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云南籼型优质软米的品质性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云南软米的类型和品质特点以及产地对云南软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云南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调查了来源于不同稻米产区的25份云南软米品种的12个品质性状指标,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软米品种间在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米饭伸长度等性状中品种间差异不大。大多数云南软米的胶稠度在75~100mm,直链淀粉含量在13%~19%,蛋白质含量均小于9%,蒸煮后精米的平均伸长率为66.8%。栽培环境的变化可导致同一品种垩白率和垩白度的显著变化,而对稻米软硬度和粒形的影响较小。云南优质米以细长软米为主。由于粒形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于其栽培环境表现稳定,是可靠的育种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选用毫屁、毫木西、毫安弄和毫安旺4个云南软米品种分别与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桂朝2号和糯稻杂交,其F1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居于双亲之间,偏向于含量高的亲本,F2和BC1F1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例,表明这4个软米品种均可能受与wx等位的隐性基因控制。对43份云南软米的温度敏感性研究发现,毫木占、毫安旺、毫木吕娘、毫好嫩、大憨谷、毫磨牙、毫磨(莫)允、毫八宛、毫闷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成熟时,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较小,对温度比较弱感,在云南软米育种中将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可以作为软米育种的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3.
中泰软米资源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采用单粒稻米测定方法对中泰不同软米品种毫木西和KDMLl05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泰软米品种毫木西、KDMLl05与高AC的IR36杂交,F2代均表现出高AC对低AC为完全显性,呈3:1分离,受1对基因控制;②中泰软米品种相互杂交,其F2代AC呈正态分布,表明控制中泰软米品种AC基因等位。  相似文献   

4.
粳稻稻米品质稳定性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AMMI模型对9个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稳定性及品质性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品质指标在不同基因型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粒形和粒长稳定性最高,而垩白率和垩白度稳定性最差。粒长的稳定性与直链淀粉的稳定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率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精米率的稳定性与粒形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的稳定性与糙米率的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米率的稳定性与其他品质性状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产栽培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781995年,以17个早、中籼良种为材料,先后进行了32个高产栽培试验,利用每个试验中较高产处理的产量及穗粒结构资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结果表明:①籼稻高产育种侧重提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②大穗不是高产的主要指标,因为品种高产最适有效穗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即穗子较小的品种可以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③千粒重稳定性较好,品种间千粒重差异极显著;④结实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早籼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陆矮4号等8个粗短粒品种和湘早籼3号等5个细长粒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显遗传模型,对早籼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谷粒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和穗重等性状主要受制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其狭义遗传率为50.9%—95.0%,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对遗传进度表明,长宽比性状的选择效果好于其它性状。亲本和杂交组合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在长粒品种中容易选出谷粒长宽比大和宽度小的亲本,而在谷粒厚度大的品种中则易选出粒重和穗重高的亲本。浙农921、湘86-70和湘早籼3号等亲本在粒形和产量性状改良中具有很大的增值作用,其中浙农921/湘86-70、中156/湘86-70和浙农921/湘早籼3号等组合能够显著降低粒宽、增加粒长和长宽比以及提高粒重和穗重。  相似文献   

7.
以8个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5项稻米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结果表明:杂交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等5项品质性状在3个地点、2个季节下的变异均达显著;粒形、粒长、垩白度3项外观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地点、季节、基因型3个因素中,季节变异占总变异的分量最大,平均达84.06%,特别是碱解值、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度3项品质性状表现突出;地点与季节对各项品质性状的影响无主次之分.遗传力分析进一步表明,粒形、粒长两个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传递力,而垩白度为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性状.本文还讨论了5个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籼型杂交水稻粒形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粒形性状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 其中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母体基因效应; 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以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为主. 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的所有粒形性状以普通遗传率为主, 谷粒厚和糙米厚以互作遗传率为主; 整精米粒形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相对于谷粒和糙米要小. 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 缙香1A、缙香2A、缙2A、 N45和缙恢34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 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 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韩国材料引入云南后的适应性、耐冷性及经济性状表现。选用10个韩国粳稻品种分别种植在3个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研究这些品种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经济性状的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法对经济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并对经济性状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第一次分枝、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小。不存在显著的环境效应,主要受遗传的影响。实粒数、结实率在环境闻变异最大,说明受环境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环境效应。第二次分枝、总粒数、着粒密度既受环境影响,也受遗传控制。研究结果为利用韩国材料进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3种不同品质类型的4个冬小麦品种,研究其产量在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和木垒3个试验点的环境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产量差异较大,中筋小麦的产量高于其他类型;同一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木垒点小麦产量高于乌鲁木齐点,乌鲁木齐点高于昌吉点;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在不同试验区产量差异显著,中筋冬小麦与其他品质类型相比,其产量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穗粒数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呈现出较大的变异,不同品质类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33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各品质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随米粒长宽比增加,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糙米率和精米率呈降低趋势,而整精米率则表现为单峰曲线趋势,即米粒长宽比为2.00~2.19时整精米率最高,蒸煮和营养品质表现为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1),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糙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粳稻米粒长宽比增加,可显著改变大米的外观品质,粒形与一些碾磨、蒸煮、营养品质因子具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对29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后,宁夏水稻品种的粒形(长宽比)有增加趋势,而水稻籽粒随长宽比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米粒长宽比2.0为临界值进行t测验,参试材料长宽比<2.0的平均单株产量显著高于长宽比≥2.0的,表明粒形对宁夏水稻产量影响较大。ANOVA分析表明,稻米长宽比大于2.4后,产量显著降低,说明在试验条件下,宁夏稻米长宽比对水稻产量具显著降低的阈值为2.4。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宁夏粳稻粒形逐渐变长的趋势,本研究以75份宁夏不同粒形的粳稻种质为材料,利用31对SSR标记研究不同粒形材料的粳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为拓宽宁夏水稻遗传基础,培育优新品种提供依据。宁夏水稻粒形有阔卵形(1.80~2.20)、椭圆形(2.20~3.00)、中长形(3.00~3.30)和细长形(3.30以上)4种类型,虽然大多数为椭圆形(61份),占参试材料的81.3%,但粒形表现多样化。按籽粒长宽比把参试材料分为6个组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Nei’s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He)表现为籽粒长宽比2.20~3.20之间的4个群体较高,均在0.5481~0.5768之间;籽粒长宽比2.20以下和3.20以上群体的He较小,且与其它4个群体呈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的宁夏水稻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籽粒长宽比2.20~3.20的椭圆形和中长形之间。聚类分析表明,籽粒长宽比在3.20以上群体单独聚为1类,籽粒长宽比2.80~3.20群体也单独聚为1类,其余4个群体聚为1类,表明粒形性状的多样化对拓宽宁夏稻种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粒性状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阐明其遗传规律,对水稻品种改良有重要意义。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直立穗水稻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粒长、粒宽和粒重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重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粒长和粒宽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粒重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这3个性状的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在育种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产量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6.
以粳稻沈农89-366为母本与粳、籼、爪哇3种类型稻杂交,F1代稻谷的米质表现值介于双亲之间,接近亲本均值。米形呈现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稻谷粒形与米形呈极显正相关。米长与米宽和出米率呈极显和显的负相关,与长宽比和AC值呈极显和显正相关。中国籼、粳稻米质改良的方向是选育米形偏籼面米质偏粳的中间类型米,改良的途径是不同类型间的杂交获得各自优良米质性状的互补。在收获前以稻谷或稻米的长度和长宽比为指标进行米质选择是简便、易行和高效的田间米质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R75589-31S、IR60、IR70和90个籼粳成分不同的株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以获得的27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交稻米外观品质遗传及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垩白度、粒长、粒宽及粒长宽比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长宽比与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粒宽与垩白度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对垩白度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9409、2.1738和2.7805。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且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以种子加性效应为主,母体效应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垩白度主要受到种子效应和母体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到细胞质的影响。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三性状的狭义遗传率都在80%以上,其中以粒宽为最高,达89.90%,垩白度的遗传率相对较低,为72.94%。  相似文献   

18.
水稻孕穗期干旱对籽粒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孕穗期干旱导致水稻籽粒的体积、长、宽、厚、长/宽、干粒重等性状发生改变。在干旱或正常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籽粒体积的大小主要由该品种的粒长与粒宽所决定,籽粒长宽值越大,则体积越大;但干旱年理后某一品种籽粒长、宽、厚的相对变化率则均对该品种籽粒的体积变化有显著影响,且籽粒宽度的相对变化率对该品种粒体积变化的影响最大,籽粒厚度的相对变化率对其影响最小。在正常栽培条件下,水稻籽粒何种与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但干旱处理后二者的相关性有所下降,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巨胚稻胚重与糙米粒形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分别选取57个粒形差异较大的籼型巨胚稻品系和籼型非巨胚品系,对其糙米的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诸粒形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巨胚稻相对胚重与粒长、粒宽、粒厚和粒重有显著关系,选择粒重较小、粒长较短而粒厚适中的粒形可提高巨胚稻胚的相对重量;对非巨胚稻的相对胚重起显著作用的是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对巨胚稻,粒重的作用极显著,长宽比的作用不显著;而对非巨胚稻,粒重的作用则不显著,长宽比的作用极显著.本文还就巨胚稻及小胚稻的遗传改良及育种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