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民勤绿洲外围4种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生长特征、土壤因子等的调查,分析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因子对黑果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结构简单,共出现12科24属28种,存在多个单属单科单种现象,多为适应干旱盐碱化的藜科、蒺藜科植物,无乔木和高大灌木,黑果枸杞在不同立地类型中优势地位明显。②黑果枸杞群落丰富度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多样性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盐碱地高于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③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密度表现为:盐碱地>覆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砾石地。株高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覆沙地>砾石地。冠幅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砾石地>覆沙地。④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为盐碱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立地类型(P<0.05),全钾、全氮含量在4种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中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不同。⑤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砾石地和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中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覆沙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变化,盐碱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⑥黑果枸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株高、冠幅等受土壤水分、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土壤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且10~20 cm土层深度土壤因子影响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微生境对于脆弱生态系统的植被更新与恢复至关重要。为了探明侵蚀微环境对植物更新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裸坡为对照,选取细沟、浅沟沟坡、浅沟沟底3种侵蚀微环境,结合7种主要物种种子补播试验,通过2 a的萌发出苗、幼苗存活与生长监测,结果表明:除铁杆蒿幼苗存活率在裸坡高于各侵蚀微环境外,其他供试物种的种子萌发出苗率和存活率在细沟或浅沟环境明显高于裸坡,而且大部分植物种子萌发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在细沟内最高;供试的7种物种幼苗的高度在裸坡不同程度地低于细沟、或浅沟沟底、或浅沟沟坡下,尤其在浅沟沟底的白羊草、长芒草和杠柳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环境(P0.05)。各侵蚀微环境下,不同坡位对供试物种的种子萌发出苗率、幼苗存活率与高度的影响没有一致性规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塑造的侵蚀微环境对大部分植物种子萌发出苗、幼苗存活和生长等更新关键过程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细沟更有利于植物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存活,而浅沟更有利于植物幼苗生长。然而,土壤侵蚀微地形对植物更新也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性,细沟和浅沟不利于种子极小的铁杆蒿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存活。合理管理与利用侵蚀微环境,对该区恶劣生境的植被恢复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沙尘天气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16km2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滞尘量指标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8个气象因子和5种植被类型对区域扬尘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扬尘有重要影响,且降水量对扬尘的影响最大,引起扬尘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温度和最大风速,抑制扬尘的是降水量、相对湿度和蒸发量;植被措施是改善区域气候环境和抑制扬尘最有效的人工措施,与草地类型相比,林地类型的滞尘能力更强,且林地的林分密度和物种丰富度与滞尘能力呈正相关。不同植被类型的滞尘能力排序为:火炬林刺槐林紫穗槐林白榆林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4.
酒泉胡杨林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TWINSPAN等级分类和PCA,DCA排序技术对甘肃酒泉地区的天然胡扬林分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并将排序的结果与环境因子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酒泉地区的胡杨天然林分可以被划分为4个类型,这四个类型在生长更新状况及生境条件方面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而在林分的龄级结构上并无显著区别.(2)酒泉地区胡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地下水位,水矿化度,土壤总盐量及CL ̄-含量,PH值不是影响胡杨林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气候因子对酒泉地区胡杨林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5.
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和丘陵沟壑区是陕西甜菜生产的最适宜区,渭北高原和旱原是适宜区,面积149.97万hm^2,占全省耕地42.07%,长城风沙滩区和渭北高原是建设甜菜基地首选地区。1.选用双丰311,苏垦8312三倍体品种;2.甜菜宜在3月底之前种完;3、每亩投入N30.7kg、磷12.0kg,K5kg可使甜菜产量达到5000kg/亩;4.3要用甲基地硫环磷浸种和使用抗病品种等是甜菜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GIS技术支持下的陕西核桃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陕西96个气象站1981—2010年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核桃种植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通过对陕西核桃生长的生态气候适宜性和陕西气候特点分析,选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日平均气温≥38℃日数5个因子作为陕西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区划因子的小网格推算模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其空间化,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得到陕西核桃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北起陕北北部的安塞、子长、清涧、吴堡一线,南至陕南汉江河谷,除秦岭、陇山、黄龙山的深山外,陕北沟壑区、渭北塬区、关中平原和秦岭的浅山丘陵地区;渭北旱塬以北和秦岭北麓高海拔适宜区,应选种抗霜冻核桃品种,在避风向阳、半阳坡的坡地栽植;陕南秦巴山区适宜区应选种抗湿性好、抗病性强的核桃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黄河三角洲长期人工刺槐林对滨海土壤盐碱化的响应,对比了三个不同退化程度刺槐林在生长状况和叶片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的长期影响造成刺槐人工林的总体生长状况较差,保存率均在70%以下;不同退化程度人工刺槐林的胸径、树高、郁闭度等生长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退化程度严重的人工刺槐林,其叶片营养状况相对较差,叶绿素含量也较低,抗逆性能明显较弱,主要表现为叶片束缚水/自由水比值、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加,SOD和POD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苜蓿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巨人、西河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9个品种;WL-323ML、西香、苜蓿王、巨人的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从水分利用效率看,较高的是苜蓿王、巨人、西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王、西香和巨人较其他9个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整体适应性好,适宜大面积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白水县地处渭北高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光照充足,热量富裕,降水偏少,适于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冬、春型日光温室生产。本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温室蔬菜,主栽品种温室番茄已成为  相似文献   

10.
陕西渭北旱原苹果种植区划与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典型调研、统计数据分析与ArcGIS数据处理,得出渭北旱原苹果业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果园土壤干燥化严重,水利设施发展不足,种植区域布局不够明确,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加工贮销企业规模小,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在现有地形、植被、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将渭北旱原苹果种植区可分为西部山地沟壑中晚熟苹果区(Ⅰ区)、中部残原沟壑中晚熟苹果区(Ⅱ区)、北部高原沟壑晚熟苹果区(Ⅲ区)和东部台原沟壑中晚熟苹果区(Ⅳ区)等4个功能区域。在功能划分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渭北旱原苹果产业发展战略措施概况为:优化生产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扩大绿色果品基地规模,高海拔地区以晚熟品种苹果为主,低海拔地区重点发展中早熟及加工鲜食兼用品种;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新技术推广力度,推进"果畜"结合,培育加工和贮销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开拓国内国际销售市场等手段建立市场化长效机制,提升苹果产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刺槐和油松根系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分层挖掘法,对20龄刺槐、油松林根系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主根和副主根粗壮发达,水平根系形成构架根;刺槐水平根极为发达,无明显主根.刺槐和油松根系重量、长度和体积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基本相同,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60 cm土层的根长和根重密度占总根量密度的70%以上,粗根(直径>3 mm)在上层所占比例比下层略大,细根(直径<1 mm)和较细根(直径1~3 mm)在各土层分布较为接近,总根量中粗根占较大比重.刺槐和油松林下土壤干密度随深度加深而增大,油松林下土壤含水量高于刺槐林,土壤干密度低于刺槐林.与刺槐林地相比,油松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增强了土壤的抗旱、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油松刺槐混交林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健  刘作新 《干旱区研究》2004,21(4):348-352
通过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混交林、油松纯林及刺槐纯林多种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酶活性及其季节变化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显著改善了林地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以及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的种群数量较纯林均明显增多,土壤质量明显改善。油松刺槐混交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此外,研究还显示,混交林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与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定位监测法,对地处黄土丘陵区的延安燕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林草地土壤水分剖面(0~4 m)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旱农坡地>草地>柠条灌丛>果园>黄刺玫灌丛>刺槐,与旱农坡地对照分别相差2.04%、2.27%、4.75%、4.8%和5.68%;刺槐、柠条和黄刺玫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呈现较一致的趋势,表现为上层水分高于下层且差异显著,水分较明显的分界点在100cm左右,其100 cm以上平均土壤湿度分别为10.12%、13.58%和11.89%,100 cm以下分别为8.79%、12.16%和9.07%;同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低湿层不同,乔灌地低湿层深度较农地和草地深;土壤水分剖面形态与分层特征受植被利用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型立地土壤水分性状及其持水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辽宁省北票县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油松纯林及无林地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孔隙状况、机械组成、持水性能、渗透性能和储水量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和2种纯林。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无林地,刺槐和油松纯林的各项指标处于相近水平。综合评价表明:在持水能力方面,以上3种林...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天水地区2007~2010年的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土壤含水量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水分含量和SPAD值在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了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以及SPAD值与冬小麦生长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地段实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呈现减小趋势,叶片SPAD值则经历了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浅层土壤含水量更易受降水的影响而升高;(2)土壤水分含量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主要集中开花期至乳熟期,土壤水分含量高的年份叶片SPAD值较高,反之则较低;(3)中浅层土壤水分含量与10d后冬小麦叶片SPAD值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冬小麦叶片SPAD值与部分生长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与地段实际产量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6.
子午岭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子午岭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人工落叶松林、人工刺槐林四种林分的土壤种子库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油松林种子库储量平均为 675 .9粒 /m2 ,人工刺槐林为648.8粒 /m2 ,人工落叶松林为 839.4粒 /m2 ,天然油松林为 45 5粒 /m2 ,各林分土壤种子库储量属中等水平 ;本次调查的天然油松林种子库种子活力为零 ,人工油松林种子库活力种子占 0 .5 % ,人工落叶松林种子库活力种子占 4.2 % ,刺槐林种子库活力种子占 74.4%。除人工刺槐林种子库种子质量较高外 ,针叶林各林分种子库种子质量都较差 ;人工油松林林下油松幼苗的分布密度平均为 1~ 3株 /m2 ,人工刺槐林林下多见灌木幼苗 ,另两种林分林下幼苗较少 ,表明不同林分土壤种子库种子都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 ;从各林分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看 ,主要树种的种子在种子库中所占比例都在 85 %以上 ,人工油松林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而其它林分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小 ;土壤种子库中 80 %左右的种子集中分布在枯枝落叶层和 0 - 2 cm土壤层中 ,下层种子数量很少 ;方差分析表明 ,枯枝落叶层厚度、树高、郁闭度、胸径等因子变化对土壤种子库储量影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 ,子午岭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能够为林分的天然更新提供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黄土区阳坡不同立地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其土壤水分状况有很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来提高植被成活率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探针式TDR对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内不同立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然后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将17种立地类型聚为5类,并按照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建议对不同立地类型组配置与其相应的植被模式从而更加因地制宜的进行植被恢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在保护性耕作实行的两年时间里,测定了土层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都是大于翻耕地的;0-80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cm)和中层贮水层(30-80cm)。(3)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相型。  相似文献   

19.
提高中子浅层测湿精度率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中子仪浅层测湿精度率定方程的建立,以烘干法为比较基准,进行了大田标定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分层分段法在整个浅层率定过程中表现最优;由深层率定方程推求浅层土壤含水率的间接推导法不能改善整个浅层土壤中子测湿精度;由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双曲线方程作为整个土壤浅层率定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稳定,试验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20.
The herbicide mefenacet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for pre–emergence control of graminaceous and some dicotyledonous weeds in rice. Whereas mefenacet is known to inhibit root growth, its effect on the components of growth, cell division and cell enlargement, have not been determin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mefenacet on growth, cell enlargement and cell division in Chlamydomonas (a green alga) and oats. Cell division in Chlamydomonas was completely inhibited and cell enlargement was inhibited by an average of 18% during the first cell cycle period when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6–7 μM mefenacet. The rate of oat root growth in sand culture between 12 and 24 h after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was reduced 90% at 10 μM mefenacet. Cell enlargement of oat coleoptile sections in culture solution was inhibited 25% at 10 μM. Mefenacet inhibited mitotic entry rather than disrupted the mitotic sequence. Cell division in oat roots was inhibited 54% by 10 μM mefenacet. This shows cell division inhibition occurs in G1, S, or G2 of the cell cycle. The action of mefenacet is most like that of the chloroacetamides among the herbicide classes known to inhibit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