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广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28-19030
以合肥为例,介绍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边缘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在阐述土地产权内涵、土地产权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中旧城改造、农地征收以及"城中村"的土地产权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城市边缘区土地产权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土地需求日趋旺盛,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着耕地迅速减少、格局混乱等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对土地进行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改善策略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王涛  彭笃明  李德一 《甘肃农业》2006,(11):285-286
随着土地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转化及其驱动力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两期遥感影像,以烟台市为例,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烟台市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信息,分析了烟台市区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1990-2000年之间的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耕地显著减少。这一变化是人口驱动力、城镇化发展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并运用马尔柯夫数学模型,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同时提出了解决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城市边缘区特殊而复杂的土地利用环境,从规划理念、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评估机制等方面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创新探索,以期为城市边缘区土地管理及城乡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定量分析其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 ,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 ,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揭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 ,提出研究区土地利用扩展的“北工南农”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和2009年2个时段的ETM影像,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郑州市土地利用各类型面积及地类转化情况,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概率矩阵,据此应用马尔科夫过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几年郑州市土地利用将呈现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逐年减少,未利用土地保持...  相似文献   

9.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郑州市1995—200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过程。同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区内耕地进一步增加,林地总面积也在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总量在减小的结论,从而达到全面把握郑州市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市闽侯县为例,分析了省会城市城郊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边缘区上地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夸大郊型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都市边缘农村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及人口结构而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一般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面源污染所占负荷较大,而都市边缘农村承接了都市中心区的产业转移,工业污染负荷远超农业面源污染;一般农村以本地人口为主,而都市边缘农村承接大量外来人口,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环境管理难以展开。本文以典型的都市边缘农村地区——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为例,从产业发展与外来人口导入的角度,剖析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都市边缘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垃圾突出的问题,提出连片处置对策,为类似地区环境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邢厚道  杨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82-5384
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的辨析,城市边缘区的演化过程和城市边缘区特点的剖析,揭示了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城市核心扩散的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3.
从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重要性入手,论述了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郑州市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对策和模式,为巩固郑州市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边缘区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对湖南省衡阳市酃湖乡3村262家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案例区人居环境总体评价一般,对住房条件和社区关系较满意,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评价一般,对经济发展水平与支撑条件不满意。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突破口是解决居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从政府、市场和居民三维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该文在阐述了阶段划分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对边缘区研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案,将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在城市郊区出现了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的新型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认识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兰州市为例,对城市边缘区范围进行界定,就特征、功能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7.
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而产业融合的基础又是产村融合。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是城乡纽带中产村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应在产村融合的导向下,构建"产业模式—行为规律—乡村公共空间"科学联系,遵循适度开发、分类建设和营造田园意境的原则。城市边缘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要以产业引领、民生促进和生态保障为设计维度来营造符合现代村民、城市居民行为规律的人居环境,从而激活城市边缘区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市边缘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化发展,最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8.
冯艳  刘传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33-11335
以低技术运用的提法来关注皖江城市边缘区河道、堤岸景观的改建,认为城市边缘区动态发展的,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内的发展带给环境的破坏往往大于建设,因此景观改建的合适技术选择显得很重要。基于这个主题,分析了皖江城市边缘区河道、堤岸景观发展性与功能性定位,在此基础上,从河道、堤岸景观改建的材料选择与运用,尊重皖江城市边缘区特定的环境文化,适应皖江城市边缘区河道景观改建技术的整合3个方面,阐述了皖江城市边缘区河道、堤岸景观改建的低技术运用,以期利用河道、堤岸的生态环境改善边缘区环境,进而改善城市建成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阐明了城乡生我错区农业可持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交错区农业可持发展面临的2,提出了农业可持发展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