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合广西合山市种植的澳洲坚果品种,在该市建立试验基地,对24个澳洲坚果品种的花穗长度、小花数量、小花座果率、小花成果率和产量等性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Own choice、I-9、900#、695#、788#和II-14等6个品种(系)的性状好,产量较高,可作为合山市早期种植的澳洲坚果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2.
常规杂交是甘蔗遗传改良的主要手段,开花诱导是亲本杂交的关键。花芽分化和花序发育对甘蔗开花至关重要,但目前笔者们对这一过程还缺少必要的了解。本研究以当前甘蔗主栽品种粤糖93-159为材料,对其茎尖分生区花芽分化及花序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甘蔗开花过程可明显划分为6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甘蔗分生区维持营养生长;花芽分化阶段——生长锥分生区膨大,产生花序分生组织;枝梗分化阶段——分生区周围的褶皱分化产生一次、二次枝梗分生组织;小穗/小花原基分化阶段——沿枝梗产生的小穗分生组织分化出2朵小花分生组织;花器官分化阶段——小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典型花器官;成熟阶段——抽穗开花,可以授粉。此结果揭示了甘蔗花发育分化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变化,可为甘蔗开花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角度对海南油茶不育株花器发育过程导致不育的原因进行研究。以海南油茶正常株和不育株为实验材料,对其花芽发育过程外部形态特性进行阶段性比较观察,并应用花粉原位萌发技术检测其花粉萌发及花粉管发育差异;应用石蜡切片法对花芽分化过程中雌雄蕊进行解剖学观察,分析雌雄蕊发育时期与其花芽外部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育花与正常花外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不育株开花后子房即脱落,表明没有正常授精,不育株柱头授粉后花粉粒不萌发,花粉管并不伸长;从雌雄蕊石蜡切片可以看出,不育株花器发育失常,其花药的绒毡层降解异常,无法形成成熟花粉粒,而在其胚珠发育过程中不育株未能形成成熟胚囊,导致空心胚珠。  相似文献   

4.
锦绣杜鹃花芽分化与叶片物质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锦绣杜鹃的花芽分化结构变化,测定来自不同开花率的植株叶片中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叶绿素含量,初步探讨这些物质变化与其花芽分化过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的锦绣杜鹃在6月下旬开始花芽形态分化,约40 d形成完整的小花结构,8月中下旬出现肉眼可见花蕾。锦绣杜鹃在花芽分化过程中,高成花率植株的功能叶中干物质含量趋于稳定。蛋白质含量出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起伏变化,直至花芽分化完成后再一直回升趋于平稳;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再回升的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再回升的变化。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叶绿素在花芽分化前的快速有效积累和后期的有效利用,对锦绣杜鹃花芽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与植株成花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云南热区澳洲坚果种植区季节性干旱及先天性低有效磷的土壤特征,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接种对具有排根的引种作物-澳洲坚果幼苗磷利用的影响,为外来物种的本地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正常水分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盆栽的澳洲坚果幼苗分别接种土著丛枝菌根真菌(nativ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测定接种不同AMF对澳洲坚果幼苗生长、菌根定殖、酸性磷酸酶活性、柠檬酸分泌及磷素吸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F(N-AM)处理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或非排根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G-AM)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N-AM处理的侵染率最高;两种水分条件下,接种AMF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更高,正常水分处理下达到最大。菌根侵染率与排根产生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植株的排根产生量;与不接种相比,接种处理能显著提高排根产生量。接种AMF后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吸收及转化能力显著升高,表现为接种的澳洲坚果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中全磷含量较高,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表现为N-AM>G-AM>CK;菌根与排根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显著改善了澳洲坚果幼苗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和吸收能力,且菌根比排根发挥了更大作用,尤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两种AMF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建立共生关系,N-AM处理的幼苗各指标显著优于G-AM处理,可能是由于拥有多样性优势的土著AMF在澳洲坚果幼苗根系中定殖能力较强或是AMF真菌对外来物种澳洲坚果有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通蓖9号、通蓖6号、通蓖5号和中东为试验材料,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恒定的原理,系统构建了蓖麻花芽分化和物候期的机理模型。模型用Bate函数来计算相对热效应,用高斯函数来计算光周期效应,引入温度敏感性、光周期敏感性、品种早熟性和灌浆因子4个参数。运用不同地点和年份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蓖麻生长锥伸长膨大期、花梗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粉粒和子房形成期、花粉粒充实完成期等花芽分化阶段和出苗期、开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等物候期的绝对模拟误差大多都在0~5d,根均方差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焙烤澳洲坚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了原料澳洲坚果和130℃焙烤10、15、25、35、40、50和60 min,以及市售商品澳洲坚果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分离鉴定得到130℃焙烤澳洲坚果中的23种典型的挥发性物质,包括9种醛类、9种吡嗪类、2种呋喃类和3种其他物质。原料澳洲坚果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少,市售澳洲坚果中的调味料香气含量较高,坚果香气物质较少。随着焙烤时间的延长,焙烤香气逐渐增加,其中吡嗪类和呋喃类的含量在130℃焙烤处理组之间均差异显著。2-甲基吡嗪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以及2-乙酰基吡咯也能作为进一步指示10~60 min不同焙烤时间之间焙烤程度差异显著的标志物质,用以规范澳洲坚果焙烤工艺和指导焙烤产品品质分级。  相似文献   

8.
丛枝菌根真菌对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澳洲坚果种子进行表面消毒,并播种于盛装已灭菌珍珠岩的塑料育苗盒中,观察其幼苗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hiza Fungi,AMF(CL.mosse)】对澳洲坚果幼苗生长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MF对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发育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AMF 能促进澳洲坚果幼苗的生长及其幼苗叶片蛋白质及糖分的积累;能促进其根系磷酸酶的活性,磷酸酶活性与AMF侵染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接种AMF可增强澳洲坚果幼苗根系活力,促进其根系对N,P等矿质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并促进澳洲坚果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其幼苗  相似文献   

9.
大豆突变体NJS-1H核雄性不育性的细胞学与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NaN3)处理大豆品种南农86-4,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NJS-1H。细胞学观察发现,该突变体不育株NJS-1H(s)的小孢子在减数分裂前期I染色体联会异常,出现单价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落后、不对称或不同步分裂等现象;在四分体阶段,出现各种畸形多分体及大量微核;所形成单核小孢子细胞核消失,细胞质变稀薄,最后成熟花粉粒无内容物,完全不育。从减数分裂到花粉粒发育成熟都有败育发生,但大量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阶段。人工平行杂交试验表明其雌性育性不正常。对突变体后代育性分离株系及株系群的遗传分析,发现NJS-1H的雄性不育性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新鲜澳洲坚果青皮为对照组,研究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燥处理对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有影响,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对其影响最小,总酚提取量、总黄酮提取量分别为935.61、995.75 mg/hg,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半数清除率IC50分别为6.83、63.84 mg/L,总抗氧化能力约为Trolox的1.74倍;不同干燥处理后,澳洲坚果青皮总酚、总黄酮提取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处理后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提取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与60℃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相比,真空冷冻干燥能较好的保留澳洲坚果青皮中酚类物质,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适于澳洲坚果青皮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澳洲坚果油提取得率并获得高品质油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澳洲坚果油,并分析提取油脂的理化性质。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提取溶剂、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正己烷对澳洲坚果油提取率较高;适当增加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以及溶剂量,澳洲坚果油得率均随之增加;通过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澳洲坚果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为9.6∶1(mL/g),超声功率为520 W,超声时间为32 min,澳洲坚果油得率达69.1%,2次提取总得率达96.3%。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是一种有效的油脂提取方法,从脂肪酸成分比例及理化性质来看,澳洲坚果油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澳洲坚果青皮为原料,研究了超声辅助提取总黄酮工艺条件以及抗氧化活性。通过L9(3 4)正交试验得到超声功率为300 W条件下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时间为45 min、乙醇浓度为50%、提取温度为50 ℃、料液比为1:60 (g/mL),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量为(1638.59±44.26) mg/100 g。通过抗氧化实验发现,澳洲坚果青皮总黄酮ABTS自由清除能力约为Trolox的2.48倍,总抗氧化还原能力约为Trolox的1.90倍,由此表明澳洲坚果青皮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亚热带雨林,是我国新兴的重要经济作物,其种质资源丰富,但遗传背景复杂,亲缘关系混乱。开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可拓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途径,有效加快澳洲坚果育种进程。形态表型分析是最早用于种质鉴定和管理的标记之一,但易受环境因素影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克服了传统表型分析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本研究采用9对高多态性SSR引物对91份国外引进以及自主选育品种(品系)澳洲坚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扩增出73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等位基因8个,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689,平均杂合度为0.57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53~0.792,平均值为0.659,表明91份澳洲坚果具有较高的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33处,将91份澳洲坚果分为2大类,且其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显著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Structure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供试澳洲坚果材料群体内遗传变异显著高于群体间变异,且遗传成分来源单一,遗传结构较为简单。本研究为澳洲坚果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加速澳洲坚果种质遗传改良以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澳洲坚果原产于澳大利亚亚热带雨林,是我国新兴的重要经济作物,其种质资源丰富,但遗传背景复杂,亲缘关系混乱。开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可拓展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途径,有效加快澳洲坚果育种进程。形态表型分析是最早用于种质鉴定和管理的标记之一,但易受环境因素影响。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克服了传统表型分析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本研究采用9对高多态性SSR引物对91份国外引进以及自主选育品种(品系)澳洲坚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扩增出73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等位基因8个,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689,平均杂合度为0.57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53~0.792,平均值为0.659,表明91份澳洲坚果具有较高的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33处,将91份澳洲坚果分为2大类,且其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显著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Structure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供试澳洲坚果材料群体内遗传变异显著高于群体间变异,且遗传成分来源单一,遗传结构较为简单。本研究为澳洲坚果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加速澳洲坚果种质遗传改良以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澳洲坚果树盘覆盖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兴引进种植的澳洲坚果为试材,研究了树盘覆盖处理对澳洲坚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养分、抽梢物候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草覆盖都有明显保水作用,地膜覆盖兼有显著的增温效应,而覆草处理下土壤温度却明显低于对照,在高温季节有降温作用;覆草和覆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钾等养分含量,速效氮在覆膜后有下降趋势,覆草后正好相反;覆草处理可促进澳洲坚果的抽梢量,显著提高澳洲坚果的最初及最终座果率、降低空花率,最终使产量获得提高;而覆膜处理后澳洲坚果座果率、产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对蓖麻不同熟性类型品种的主花序分化发育过程以及主花序分化与分枝发育间的关系作了解剖分析。将蓖麻花序分化过程划分为生长锥伸长膨大、花梗分化、小花分化、花粉粒和子房形成、花粉粒充实完成等五个时期。描述了各期解剖形态特征,划定了持续时段。提出把叶余数作为花序分化发育进程的间接标准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澳洲坚果开花授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基地观察澳洲坚果花的生长动态及访花者的访花规律;琼脂法测定澳洲坚果花粉的萌发率;联苯氨-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柱头与花药之间的距离为(5.1±1)mm,开花后花粉堆积在柱头上;5个品种中D的花粉萌发率最高,为66%;开花前1天与开花第1天的花粉萌发率最高、花粉管长度最长,平均分别为63%和64.1μm;澳洲坚果的柱头可授期可达10d,最佳可授期是开花前1天和开花第1、2天。澳洲坚果访花昆虫在访花期有2个活动高峰期,即11:00~12:00和15:00~17:00,开放当天的花序和盛花期树上的访花者最多。访花者以膜翅目、双翅目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温敏不育系在可育和不育温度条件下的花粉发育情况,通过人工控温的方法对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A3017-310和A3017-312减数分裂期分别处在不育和可育温度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温度条件(12~16℃)下,花粉粒多数败育,I2-KI染色不着色,染色不均匀,约1/3花粉粒发育至单核中后期或双核早期发生败育,大部分花粉粒发育到二核后期或三核期发生败育(染败),两个系的花粉粒碘染败育率分别为98.7%和99.0%,花粉萌发势分别为0.7%和0.5%,花药不开裂、不散粉,自交结实率均为0;可育温度条件下(正常分蘖穗为18~22℃,再生分蘖穗为20~25℃),花粉粒多数正常,花药能正常开裂、散粉,花粉粒在这两种可育温度条件下碘染的败育率无差异,均约为20%.花粉萌发势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3017—310由60.7%增为71.5%。A3017-312由27.4%提高为63.1%;自交结实率(国际法)为34.6%~113.7%。A3017—310和A3017—312株系来源于同一组合的F6代,它们在不同的可育条件下,育性恢复程度有所不同,表明YS型温敏不育系在育性转换为可育后控制自交结实的遗传机制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以14月龄的无刺卡因品种为试材,研究乙烯利诱导菠萝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及D叶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促进了菠萝植株内源C2H4和ABA的生成,同时降低了GA3、IAA及ZT水平,促成了菠萝花芽分化,但是乙烯利处理并不影响进入小花分化期后C2H4的释放;花芽开始分化后,C2H4和ABA水平下降,GA3、IAA、ZT水平升高,说明高水平的C2H4和ABA及较低水平的GA3、IAA、ZT有利于菠萝的成花,而较高的GA3、IAA、ZT及低水平的C2H4、ABA有利于菠萝小花的分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澳洲坚果品种,在广西合山市和忻城县进行了品种试验,对24个澳洲坚果品种的生长特性、开花结果特征、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进行观察,并结合广西桂中地区的气候特点对澳洲坚果在该地区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澳洲坚果适合广西桂中地区发展种植,适种区域东起鹿寨,西至巴马,南起上林,北至柳城 (24°40′),适宜种植品种为I-9、II-14、788#、695#、900#和Own Cho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