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对家蚕杂种后代基因型和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估算基因方差分量,杂种后代基因型及杂种优势率的方法,对品种遗传性状的正确评价及杂交组合的合理选配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下作物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提出了利用多个环境的杂交亲本和F_1的资料,采用AUP法预测作物杂种后代在不同环境中的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实例,本文对1992年和1993年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L.)杂交亲本(P)、F_1皮棉产量和衣分的两年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工酶电泳出现以后,在遗传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该技术揭示水稻品种的起源、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把我国八倍体小黑麦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糯质玉米原产于我国南方,四川可能是糯质玉米向北传播的一个过渡地带。玉米组合间的酶谱距离与其子粒产量杂种优势显著相关,但烟草却不然,说明同工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的同工酶酶谱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不育系的同工酶活性降低。根据杂种后代的酶谱纯度,可以对杂种后代进行早代选择,从而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4.
对6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及9个回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理解杂种优势的,认为杂种优势就是指杂种F.代个体性状表现优于纯合基因型的情形。这实际上只是看到了杂种优势的现象,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杂种优势性状的共同点是有利于自然选择,即提高杂合子的适合度,这才是其本质。也即杂合子在穗长、穗粗、健壮等方面的优势只是适合度在性状上的表现,适合度才是基因型在自然选择中显示其生存优势的指标。该研究模型基于这一界定,使其可用数学表述,并以之为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复交组合种子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n种子和3n胚乳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在考虑种子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母体植株核基因3套遗传体系以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情形下,分别提出了三交和双交组合种子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给出了利用基因型值预测Fn代杂种优势的一般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依据12个杂种组合及其亲本在二年内八个环境的综合表现,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为,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不显著。性状的筛选和主成份的选取,对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多年多点试验的基因型值相关矩阵是遗传相关矩阵的渐近值。遗传距离作为预测杂种优势的一种可靠指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同环境下作物基因型植和杂种优势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提出了利用多个环境的杂交亲本和F1的资料,采用AUP法预测作物杂种后代不同环境中的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实例,本文对1992年和1993年陆了地棉杂交亲本(P)、F1皮棉产量和衣分的两年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芸苔属作物的可塑性已经被人类应用于杂交育种和筛选新品种,从而创造了一系列的新品种.芸苔属植物的杂种后代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故其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向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以4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和10个不同来源的恢复系为材料,按照NC法配制40个杂交组合,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亲本遗传差异与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产量的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杂种后代产量的超亲优势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将14个亲本分为3组,组间配组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明显强于组内配组杂交组合的。  相似文献   

11.
早熟陆地棉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早熟陆地棉杂交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将12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初步划分成两组亲本,田间调查17个主要性状,并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对基于表现型和基因型差异的遗传距离与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5个主成分因子得分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535,最大为9.097,最小为3.097;基于SSR扩增结果两组亲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4.186,最大为5.099,最小为2.646.36个组合F1代生育期、铃数、单铃重、衣分、绒长、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0.367、-1.256、14.176、6.691、1.000、11.206和15.235,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0.966、-1.464、6.457、0.110、-2.500、7.561和10.816.基于性状主成分因子得分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衣分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SSR扩增结果的遗传距离与生育期的中亲优势、衣分和绒长的超亲优势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早熟陆地棉的铃重和产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衣分具有较强的中亲优势.亲本的遗传距离只与F1代个别性状的杂种优势具有显著相关,且与产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随遗传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部分性状则减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提型杂种小麦的60个亲本,47个 F_1杂种,在选用性状不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亲本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 F_1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分析了提型杂种小麦的亲本选配问题,并对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遗传振动合成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性学说和超显性学说是目前学术界解释作物杂种优势的基本学说。这两种学对一些复杂的杂种优势现象仍无法解释。作以杂的过程性研究模型为基础,从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入手,提出了作物杂种遗传机理合成学说。  相似文献   

14.
杂种优势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遗传现象之一.杂种优势虽然已经被成功应用了数个世纪,但其形成的机理仍不十分明了.不同时期的学者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解释或假说,但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解释.本文综述了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相关的重要假说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和应用,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进展。在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经典理论和假说的基础上,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见解,如:上位性效应、遗传差异、QTL效应、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的杂合性、遗传振动合成、基因网络系统、基因结构变化、基因组互补、遗传平衡、活性基因效应等理论或假说,并列举了部分理论及假说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方三眠蚕对普通四眠蚕的遗传显隐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三眠蚕品种“202”同时与四眠蚕品种781、丰1等杂交,通过对其后代各项性状的表现及眠性遗传显隐性研究,检测贵州地方三眠蚕与普通四眠蚕的遗传显隐性表现,分析贵州地方三眠蚕品种的遗传强势性。结果,贵州地方三眠蚕品种“202”对普通四眠蚕为显性遗传。研究为贵州实用三眠蚕品种的选育准备了基础材料,同时为贵州地方三眠蚕品种遗传改良,育成实用三眠蚕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评价水稻茎秆抗倒性的 5个性状 (秆长、茎粗、茎基抗折力、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 )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 .茎粗对环境的敏感性较弱 ,表现较低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和负向群体超亲优势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了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和方向 .秆长、茎基抗折力在不同环境中均表现正向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这表明随着环境的改善均可增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The embryo,cytoplasmic,and maternal heterosis for erucic acid content (EAC) and glucosinolate content (GLS)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genetic models for quantitative traits of seeds in diploid crops.Eight parents were included in a diallel mating design in two years.It was found that the heterosis of EAC and GLS was simultaneously controlled by genetic main effects and genotype×environment (GE) interaction effects.The general heterosis of most crosses for EAC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while it was not for GLS.The general heterosis was more important for two quality traits of rapeseed because of the low GE interaction heterosis in both years,especially for GLS.Among different genetic systems,significant positive embryo general heterosis and the negative maternal general heterosis were found for EAC and GLS in most hybrid crosses.Some hybrids with significant negative interaction heterosis were detected for either of EAC or GLS.In general,maternal general and interaction heterosis was more important for reducing EAC and GLS of rapeseed.  相似文献   

19.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已经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但对杂种遗传基础的认识仍显不足。显性和超显性假说是传播最广的两种学术观点,也得到一些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的支持。现在已经明确杂种优势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基因位点间的上位性互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存在控制杂种优势的遗传网络。这些研究将为有效预测杂种优势和利用分子设计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微卫星标记预测猪部分经济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微卫星标记与猪经济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筛选应用6个猪微卫星标记估测了长白公猪×大白母猪(长大)、大白公猪×长白母猪(大长)、大白公猪×长大母猪(大长大)和杜洛克公猪×长大母猪(杜长大)4个不同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分析了它与猪杂交后代经济性状杂种优势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亲本间微卫星标记遗传距离与杂交后代日增重、料肉比等生产性状均呈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6,0.3899,与瘦肉率﹑眼肌面积、后腿比率和熟肉率等胴体性状均呈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9,-0.5396,-0.9930和-0.6679,因而可作为预测这些性状杂种优势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