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对野生紫斑百合丛生芽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多倍体新种质。【方法】以野外采集的野生紫斑百合为材料,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分别采用浸泡法和混培法处理野生紫斑百合试管苗不定芽,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质量浓度及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对野生紫斑百合的诱变效果,并通过形态、气孔和细胞学观测鉴定变异植株。【结果】用浸泡法进行多倍体诱导,秋水仙素的最佳浓度为0.3%,最佳处理时间为12 h,变异率达到10.0%;用秋水仙素混培法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最佳浓度为0.7%,诱变率达到46.67%。通过鉴定,初步筛选出了野生紫斑百合的四倍体植株。【结论】秋水仙素的浸泡法和混培法均可诱导获得野生紫斑百合的多倍体,但以混培法诱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设置不同浓度和不同诱导时间的秋水仙素,采用混培法和覆棉法对荆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mb) Berit]进行离体和活体的多倍体诱导,以期建立荆半夏多倍体的化学诱变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采用混培法对荆半夏进行离体多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是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d,成活率为48.7%,诱导率28.53%;采用覆棉法进行活体多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是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6d,诱导率为60.91%,成活率为31.83%;经倍性鉴定,获得了荆半夏多倍体植株(2n=16x=208),其多倍体植株叶片大而肥厚、叶绿素含量增加,植株紧凑、粗壮,且叶片的气孔变大、密度减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地菍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地蒸多倍体的可行性.[方法]以秋水仙素作为诱变剂,对地菍无菌试管苗丛芽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对地菍组培苗丛芽诱导效果的影响.经纯化和鉴定后,分析地菍多倍体的外部形态和叶片气孔特征.[结果]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对地菍处理14 d的诱导率达28%,明显优于浸泡法.秋水仙素浓度对地菍染色体的加倍率影响显著.采用不定芽技术切取变异株顶芽继代5次后,可得到纯合四倍体地菍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56.与正常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地菍植株表现出多倍体巨大型特征.[结论]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处理地菍试管苗丛芽21 d,可获得最好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地艹念多倍体的可行性。[方法]以秋水仙素作为诱变剂,对地艹念无菌试管苗丛芽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对地艹念组培苗丛芽诱导效果的影响。经纯化和鉴定后,分析地艹念多倍体的外部形态和叶片气孔特征。[结果]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对地艹念处理14 d的诱导率达28%,明显优于浸泡法。秋水仙素浓度对地艹念染色体的加倍率影响显著。采用不定芽技术切取变异株顶芽继代5次后,可得到纯合四倍体地艹念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56。与正常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地艹念植株表现出多倍体巨大型特征。[结论]采用混培法用0.1%秋水仙素处理地艹念试管苗丛芽21 d,可获得最好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5.
秋水仙素诱导葡萄风信子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秋水仙素不同质量分数、不同处理时间诱导亚美尼亚葡萄风信子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效果。利用秋水仙素混配和浸泡法对亚美尼亚葡萄风信子的染色体进行加倍诱导,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鉴定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浸泡法以秋水仙素质量分数为0.05%,时间为15 h的变异率最高,达到45.6%;混培法以秋水仙素质量分数为0.05%,时间为15 d的变异率最高,为21.1%。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变异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比较,诱变植株叶片变厚变宽,叶色变深,鳞茎变大,气孔显著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对诱变植株进行细胞学观察后发现,对照二倍体植株2n=2x=18,变异株2n=4x=36,为四倍体,另外还发现嵌合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萱草多倍体诱导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萱草愈伤组织为试材进行了同源多倍体的诱导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浸泡法(用0.100%秋水仙素培养8 h)和混培法(用0.005%秋水仙素培养15 h)均可获得多倍体高诱导率,并成功地获得了四倍体萱草植株;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萱草倍性鉴定,与根尖染色体鉴定结果一致;与二倍体萱草相比,四倍体植株矮小,茎基部较粗壮,叶片较宽,叶边呈不规则卷曲、褶皱,叶片气孔密度小,生长较缓慢,其染色体数(2n=4x=44)为二倍体植株的2倍(2n=2x=22)。结果建立了高效的萱草多倍体诱导体系。  相似文献   

7.
吴志刚  刘丹赤  宋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1959-1960,2002
[目的]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与秋水仙素相结合进行番茄四倍体的离体诱导研究。[方法]以番茄品种渝粉109为试验材料,在建立番茄植株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基础上,以带绿芽生长点的子叶愈伤组织为诱导材料,利用秋水仙素分别采用混培法和浸渍法进行番茄同源四倍体的离体诱导。[结果]以带绿芽生长点的子叶愈伤组织为诱导材料,番茄同源四倍体离体诱导采用混培法,0.2%的秋水仙素处理48 h时获得了最高诱导率,为50.0%;浸渍法虽然诱导率较高,但对外植体的药害程度大。[结论]通过混培法获得了较高的诱导率,为番茄品种改良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丰富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对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滇杨多倍体植株。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产生多倍体的较优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为80mg/L下处理30d或在90mg/L下处理20~30d,此时,多倍化诱导率最高可达186%。对滇杨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进行外部形态、染色体数目及单位叶面积内气孔数目的观察,发现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株形态差异明显,染色体数目增加为76条,叶表皮气孔变大,同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约为二倍体的1.5倍。  相似文献   

9.
新铁炮百合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铁炮百合的试管苗为材料,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的诱变效果,比较了加入2%二甲基亚砜(DMSO)后的秋水仙素后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05%的秋水仙素和2%DMSO处理36h的诱变效果最佳,变异率达到了86%。混培法以添加005%的秋水仙素和2%DMSO处理10d后效果最佳,变异率达到了54%。DMSO对新铁炮百合的诱导率有促进作用。显微镜观测气孔特征后发现:二倍体与四倍体植株的叶下表皮气孔密度及气孔保卫细胞长、宽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对东方百合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0.05%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的诱变效果最佳,诱变频率高达50%.同时采用不定芽技术对变异株进行稳定,获得了完全多倍体.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加倍群体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比较,多倍体植株叶片变厚,叶色变深,叶片变大,气孔显著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对变异材料进行细胞学研究后发现,变异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 n=4x=48,为四倍体,二倍体为2n=2x=24.另外,还发现少数八倍体植株,其染色体数为2n=8x=96,其气孔面积特别大且生长缓慢.最后对多倍体种球的繁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以盾叶薯蓣的茎段、叶柄、叶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组织培养,其效果以茎段和叶柄最好。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以MS 2,4-D2.0mg/L BA0.5mg/L为佳;在培养过程中,可用MS BA3.0mg/L NAA0.2mg/L作为分化培养基,后逐步转为MS BA1.Omg/L NAA0.2mg/L作为继代培养基;生根培养可使用MS NAA1.0mg/L的培养基。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对盾叶薯蓣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的研究。结果表明,用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h后,诱导率可达50%,效果较好。经秋水仙素诱导的变异株,与正常的二倍体植株相比,植株粗壮,叶片变大变厚,叶色浓绿,部分还出现畸形叶。叶片表皮气孔检测发现,多倍体植株叶片表皮气孔变大,且单位面积下的气孔数目减少;进行细胞学研究发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为2n=2x=20,变异植株染色体数目为,变异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4x=40,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12.
南方红豆杉种子催芽研究初探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本文首次报道南方红豆杉种子催芽方法,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先用酒精浸种以增加种子透性,再在以赤霉素为主的药剂中浸种24h,最后在低-高-低变温条件下层积催芽136天,可使种子裂口率达70.8%,裂口种子出苗时间为35天,成苗率66.3%.  相似文献   

13.
利福平抗性和抗病原真菌标记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自辣椒的2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BS-2和BS-1经浸种、涂抹、浇灌土壤等接种处理均能进入辣椒植株体内.涂抹接种1-5d后,接种上部叶中的菌量逐渐上升;浇灌土壤接种,在1-15d内植株体内菌量逐渐上升;浸种接种,植株从子叶出现到第1片真叶刚展开时,植株茎和叶中的菌量逐渐上升,之后下降.说明两菌株为辣椒的内生定殖细菌,且可在辣椒体内繁殖和传导.  相似文献   

14.
用水浸泡24h,然后用不同浓度的NaOH和H2O2,分不同时间处理结缕草种子,筛选能有效打破结缕草种子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能显著的提高结缕草种子不同时期的发芽势和最终发芽率,其中效果组显著的是先用水浸泡24h后的结缕草种子经30%NaOH处理30min能显著的提高结缕草种子第7d、第14d的发芽势和最终的发芽势,其发芽率从6%提高到了73.33%,提高了12倍.因此,这种方法能显著打破结缕草的休眠,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出既能破除滨豇豆[Vigna marina (Burm.) Merr.]和海刀豆[Canavalia rosea (Sw.) DC.]的种皮、打破种子休眠,又不影响种子正常萌发的方法,笔者分别用机械切割、热水(80 ℃)浸泡、液氮浸泡及硫酸浸泡的方法处理滨豇豆和海刀豆种子。结果表明: 机械切割、热水(80 ℃)浸泡、硫酸浸泡及液氮浸泡处理对打破滨豇豆种子休眠、促进其种子发芽都有显著效果,相对于其他3种处理,热水(80 ℃)浸泡成本低、易操作,可作为促进滨豇豆萌发的主要措施。对于海刀豆,种皮厚度是造成其萌发困难的主要原因,硫酸处理和机械切割能有效破坏种皮,对提高海刀豆的发芽率有着显著作用,相对于硫酸处理,机械切割成本低且易操作,可作为促进海刀豆萌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在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偏好和发育状况,有助于了解它们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方法  采用网格坐标纸计算面积法,测定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玉米Zea mays、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等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并观察3种不同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寄主植物取食偏好性发生了改变,其中1龄若虫的平均取食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474.67 mm2±66.03 mm2)、毛竹(179.33 mm2±41.38 mm2)、芒草(76.00 mm2±42.11 mm2),而2~5龄若虫对芒草的取食面积都显著大于其他2种寄主植物(P<0.05)。不同寄主植物饲喂后,黄脊竹蝗平均体质量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301 g±0.015 g)、芒草(0.295 g±0.022 g)、毛竹(0.229 g±0.027 g);黄脊竹蝗平均体长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25.120 mm±0.682 mm)、玉米(24.860 mm±1.436 mm)、毛竹(22.910 mm±2.914 mm)。在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成虫产卵前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产卵前期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55.4 d±6.9 d)、毛竹(41.7 d±2.2 d)、玉米(41.2 d±3.7 d),其中芒草饲养的种群产卵前期显著大于其他2种植物饲养的种群;黄脊竹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雌虫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毛竹(122.00粒±6.08粒)、玉米(121.00粒±12.70粒)、芒草(21.00粒±2.89粒);单一寄主植物饲养黄脊竹蝗的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88.33%±1.70%)、芒草(86.67%±1.66%)、玉米(83.33%±1.60%)。  结论  从寄主植物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增长量和繁殖能力来考虑,玉米叶可以大量种植,芒草为户外野生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不易大批量获取。相对来说,玉米叶是最适合黄脊竹蝗人工饲养的食物来源。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方法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10 6份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穗发芽和种子发芽进行了测定 ,7份具不同穗发芽抗性基因型的完整穗、脱粒种子和切取的胚部发芽测试以及抗穗发芽小麦与易穗发芽小麦杂交的F2 单株测定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①由于不同基因型的灌浆速度、生理成熟和种子脱水速度不同 ,导致不同基因型的发芽高峰值出现在不同时期 ;②不同基因型的胚发芽率随灌浆期延长而增加 ,种子发芽和穗发芽率则呈现各自的高峰值 ,说明不同基因型的穗发芽抗性来源于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抑制 ,因而在作遗传分析时 ,F1植株上的种子 (胚 )发芽应视为F1的表现 ,其他类推 ;③由于穗发芽受环境影响很大 ,通过简单的“抗×易”杂交和F2 的单株测试 ,有时不能准确地判定控制基因的数目 ,而单体和双端体分析能够较好反映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或染色体个数和表达的显隐性关系等 ;④由于很难一次性地确定F2 所有单株的真实差异 ,因而在进行分子标记时 ,经过多年测定的稳定株系为对象较为可靠 ;⑤对穗发芽测试所涉及的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秋水仙素处理甘草种子诱导多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的甘草种子,分别采用浓度为0.05%、0.10%、0.20%、0.30%、0.50%和12h、24h、48h、72h四个时间段处理。通过形态学和细胞学比较发现:这种处理可产生变异植株,变异植株是四倍体的嵌合体。处理结果显示: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的甘草种子,浓度为0.20%处理时间为24h时效果最好,诱导率达3.33%。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不同灭菌时间和外植体的处理方式对油棕种子无菌苗获得效率的影响,为其高效的组织培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以75%酒精处理1 min,再用0.1%升汞处理30~40 min对油棕种子的灭菌效果最好。灭菌后的种子去除胚乳后将胚接种于MS培养基上,其出苗率最高,可达100%;接种后15 d即可获得无菌苗,成苗率最高达88.9%。胚在光照及黑暗条件下均可萌发,但苗的生长需要光照条件。该方法适合油棕无菌苗的获得,也可为其它科属中种壳坚硬种子无菌苗的获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播种、移植、大棚育苗试验,并进行物候期观测及天然更新苗调查等方法对从美国引进的伏地肤系列3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伏地肤系列植物在播种前进行水浸处理有利于种子萌发,在沙质土壤条件下更能发挥其生长优势;伏地肤-2生长量最大,且在土壤施肥处理条件下还显著高于当地优势种小叶锦鸡儿;伏地肤系列植物均具有较高的移植苗成活率,除伏地肤-2(成活率为75%)与小叶锦鸡儿相近外,伏地肤-1和伏地肤-3均显著高于小叶锦鸡儿,其成活率可达85%;伏地肤系列植物生长周期较短,适宜播种期较长,且具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