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宁夏引黄灌区湖泊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宁夏引黄灌区的湖泊湿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现状条件下,平水年份(降水频率50%)灌区湖泊湿地生态需水量为4.29亿m3,枯水年份(降水频率75%)灌区湖泊湿地生态需水量为4.83亿m3。  相似文献   

2.
典型性湿地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水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水平和基础资料缺乏,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更侧重于水行政部门和研究者的主观期望,对调水和补水指导性不强。从湿地水生态系统功能入手,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年均补水量在内的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以具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湿地水生态演变状况为例,对海河流域各重要湿地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储水量和补水量分别为7.29108m3和7.35108m3/y,为湿地管理部门制定流域区内和流域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是滇池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区域经济生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滇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滇池供水功能发生转变,湖滨湿地生态补水量逐渐增加。采用FAO-56单作物系数法模拟了湿地典型植物实际蒸散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确定湿地典型植物用水定额,研究了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典型湿生植物实际蒸散发量为838~1 471mm/a,生态景观树木实际蒸散发量为561~774mm/a;湿地典型植物用水定额年际间变化率为-40%~40%,年内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枯期11月—次年5月;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量为1 381~2 791万m3/a,其中枯期生态需水量占全年需水量的68.6%~79.4%。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黄河河口湿地生态需水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态需水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把握生态系统健康所匹配的最佳需水特征。从维持栖息地生态功能和维持生态水文结构合理规模两方面的生态保护管理目标出发,研究湿地生态需水计算的方法,计算黄河河口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并反推年内不同时段黄河利津站需要下泄的生态流量。  相似文献   

5.
德令哈盆地湖泊湿地变化与生态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 海、克鲁克湖、托素湖湖泊湿地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了湖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托素湖萎缩主要是受人类社会经济用水影响。根据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确定了湖泊湿地的保护目标和湖泊湿地的最小生态需水量,提出了合理配置水资源应将湖泊湿地的生态需水放在首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河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合理地确定辽河河口湿地的适宜与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其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利用3S技术提取辽河河口湿地覆被信息,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类型划分为消耗型和非消耗型,建立了适合辽河河口湿地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研究区2000、2005和2014年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与不同降水频率条件下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为99 554.92×10~4m~3;多年平均降水条件下、75%降水频率下和95%降水频率下对应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20 220.13×10~4m~3、22 362.31×10~4m~3和24 314.98×10~4m~3。  相似文献   

7.
陆地系统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也引起了一系列的水问题。生态需水量是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一个阈值,因此确定不同生态类型的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对陆地生态需水量进行研究,根据Hargreaves算法计算植被蒸腾,进而计算总的陆地蒸散量,对陆地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利用水循环的观点对陆地生态需水进行了研究。通过一个实例,利用Hargreaves算法以及所提出的方法对某一流域的陆地系统进行生态需水的研究,并对二者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计算方法差别不大,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8.
元阳哈尼梯田灌区生态环境需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灌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将灌区生态系统划分为森林、村寨、梯田及河流4种生态系统,探讨了除村寨系统以外的其它3种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并对其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灌区森林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0229×104m3,占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的17.3%;梯田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4817×104m3,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19.3%;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574×104m3,占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5.7%。生态环境需水是一个动态的值,随生态保护目标的提高或经济发展,其计算结果也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健全辽宁省凌河口湿地生态建设,利用3S技术,结合湿地景观破碎度,采用生态学的计算方法,对1995-2014年凌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4年,凌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3.59、6.19、5.94、8.02和8.46亿m3;(2)1995-2014年湿地景观破碎度程抛物线状,2005年为本研究时段内景观破碎化最严重的一年;(3)研究时段内的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多年平均降雨下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降雨频率分别为75%和95%对应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7.10、3.87、4.11和4.36亿m3;(4)计算出湿地生态环境逐月需水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论述了其自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特征。基于水量平衡与水文循环基本原理,分别从绿地、河流、湖泊、地下水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以太原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各目标年(2010,2020,2030年)全市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5163,6838,7163万m3;实施过程中考虑污水回用以及城市雨洪利用工程,为太原市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配制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把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划分为6个级别, 其阈值参照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标准。选取Chl-a、TP、TN、CODMn为评价指标,根据实测数据建立指标及指标标准相对隶属度矩阵;综合考虑指标相对隶属度与指标权重,建立环境指标综合权重矩阵;应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求得样本集对模糊概念“营养化”的相对隶属度矩阵;最后利用样本的级别特征值对湿地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并以扎龙湿地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此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最后,为扎龙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地区春小麦需水量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节水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西地区14个气象站的多年逐日气象数据资料和河西地区的主要地理要素资料,运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小麦需水量。基于GIS对影响春小麦需水量的13个因素进行空间采样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因子为气象因子,贡献率达55%,第二、三因子分别为风速和地理因子,贡献率分别为17%和13%,气象要素为河西地区影响小麦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对河西地区各气象站影响春小麦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春小麦需水量的主要气象要素为相对湿度、风速和生育期总日照时长,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气象要素对春小麦需水量的影响大小会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以蒲河流域为例,根据北方河流生态需水量在年型和年内的变化规律,分析河流生态环境功能。利用基流比例法和近10a的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分别计算河道生态需水量和河道的自净需水量,得到生态基流范围在0.57~7.64m3/s;经分析得出保持河道需水量和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的河流最小生态基流量为0.57m3/s。试验结果可为流域规划和生态调度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堵河生态环境状态逐渐恶化,亟需研究确定生态需水并采取合理措施予以保障.本文在对照分析4种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实际条件后,选择应用广泛的蒙大拿方法计算堵河的生态需水.计算结果表明,堵河干流的生态流量应为16.4m3/s,霍河水库需要向下游河道保证的生态流量为0.75m3/s.此外,研究确定了堵河上水利工程的调控规则,用以保障堵河生态需水流量的实现.本研究对于堵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以及竹山县积极构建生态园林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受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湖北省部分河流出现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趋势,以上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湖北省典型河流为研究对象,在流速法的基础上考虑环境流量指数因素,计算河流生态需水,并联合Tennant法生态需水计算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综合考虑,确定综合条件下的生态需水量,为...  相似文献   

16.
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初的农田一般仅依靠自然河水和雨水进行灌溉,而后由兴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灌溉,农水建设发展到今天开始重视环境水生态.传统农田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形式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用水需求,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本文主要分析农田水利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概述了传统农业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下游天然植被生态及需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遥感资料分析了黑河下游天然植被生态变化 ,提出了依据由生态适宜性理论建立的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模型 ,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的生态分区和植物生理需水的现场实验数据的天然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计算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旗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 ,得出了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从水安全内涵分析出发,建立了包括水供需矛盾、生态环境、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控制灾害、赋予水价值和水资源管理等内容的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基于指标体系的水安全评价是涉及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建立了水安全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将多因素评价问题成功的转化为单因素评价问题,实现水安全的综合评价。将水安全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应用于我国部分省区水安全综合评价中,应用表明该模型分析结果合理,评价客观,具有普遍适用性,为水安全综合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