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2.
国学与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悦 《农业考古》2006,(3):137-144
本文从释名、辨义、观人三个方面,论述了国学与茶文化的关系.国学是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而中国茶文化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学理应囊括茶文化,茶文化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包括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义理之学,茶文化也有这些方面的内容,而且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国学大师有许多人钟情于茶,对茶文化有精辟的论述,钱穆强调“饮茶亦成文化中一事,即人类大生命之事“;“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的观点,特别有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何进一步推动京剧进社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社区教育中心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  相似文献   

4.
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标榜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培育"乡风文明"有助于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之美。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6.
孔子论忠孝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我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治国治企提供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智慧。本期精选章亭洲先生的《孔子论忠孝》,以飨读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匡助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场合策略性地以"精神命脉""根与魂"、"精神基因"等类似文化基因的概念解读、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就如何传承和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而形成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文化基因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古向今发展的历史逻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充分肯定,为实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规范的道德体系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调和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家与国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显示出对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积淀文化底蕴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启迪,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解决道德困惑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引导,提振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国学经典的传承。按照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挖掘国学经典宝藏,引导青年大学生探寻文化之根,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精神,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国学文化教育渠道,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复兴重要体现的国学热可谓是日益"升温"。本文从国学的概念、国学的内容、国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国学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引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期待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小学英语教材中,介绍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很少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们推广英语的初衷。因此,教师应当改变刻板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将中国文化引入教学,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实现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的互补与融合,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引入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学堂"作为一种校园文化资源与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积淀着浓厚的文化特质。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力军,但却部分程度上存在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自主创新与主体意识的缺乏。通过"孔子学堂"可以从主体、反省、创新三方面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能力和价值观,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校园和谐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252-25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十九大的灵魂主线落在了"不忘初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落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在传承与创新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帮助学生觅得"初心",还要完成"正心"、"守心"、"炼心":带领学生"出而实践,退而思考;问学输入,践行输出";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确立起传递优秀文化的意识;以初心为激励源,通过"用以致学"、"习以致用"、"学会合作"构建完整的"思维体系"。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能、进而提升创造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的灵魂,也是兴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中心,切实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发展,进一步增加我国文化自信,以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选择合适的路径,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教育、宣传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去寻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重要文化理念、思想观念伦理思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坚定价值观自信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和渲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远去,传统文化自信的根基受到威胁。如何树立一个鲜明的农耕文化符号,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期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已充分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基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继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与焦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基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更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通过广大民众参与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基层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中,立足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任重而道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强大的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的困境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中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法与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新华 《甘肃农业》2019,(7):103-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民族自信心来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认同感,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紧迫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