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现行家蚕良种繁育实行3级繁育4级制种制度。原原种、原种繁育担负着扩大蚕种繁殖和选留母种继代的双重任务,原种又是繁育一代杂交种的种子。为此,只有搞好原原种、原种的繁育工作,才能为大面积茧丝生产提供品质优良、性状稳定的一代杂交种,并且延长推广的优良蚕品种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优良蚕品种在茧丝生产中增产、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秦凤  黄德辉  石凉  童晓琪  漆学文  汪黑铁  吴双定  侯翔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64+22367-22364,22367
阐述了中系灰黑蛾品种681与日系白蛾品种68复配成的眷用一代杂交家蚕品种681×682的性状特征及其饵养技术要点,并报告了该品种在安徽省歙县、青阳县和颍上县示范推广饲养情况。表明该品种体质强健、眠起齐一、具有较强的抗病抗逆性,且其茧型大、解舒好、纤度适中,净度优、丝质优,适应省力化养蚕技术饲育。  相似文献   

3.
选用现行夏秋用蚕品种薪杭×白云和丰一×54A的4个原种,选配四元杂交种新丰×青云.通过实验室一代杂交种比较试验,蚕种场试繁和一代杂交种的农村试养,发现该四元杂交种的杂交原种具有强健好养、产卵量多、克蚁单产比现行品种提高30%以上的优点.一代杂交种具有体质强健、抗高温和抗氟性较强、产量稳定等优点,其生产性能与浙江省现行夏秋蚕当家品种薪杭×科明相仿或略高  相似文献   

4.
洞庭×碧波原蚕在贵州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洞庭、碧波原蚕在贵州的性状表现,以便更好地利用该品种的优势,分春、秋季调查了2个原种的实用孵化率、发育经过、幼虫生命力、种茧成绩和卵质成绩等.结果表明,该品种体质强健、饲养容易、发育整齐、产茧量高、卵质优良、繁育系数较高,对贵州环境条件适应性强,适宜在贵州繁育推广应用,利用其斑纹限性特点,有利于农村开展原蚕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交配时数与洞庭×碧波原蚕产卵效果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洞庭×碧波品种原蚕雌蛾的适宜交配时数,以洞庭、碧波原蚕雌雄蛾为材料,分设1h、2h、3h、4h、5h、6h等6个试验处理,调查各处理对2原蚕雌蛾产卵量和卵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配时间(1~6h)对洞庭原蚕雌蛾的单蛾产卵数和良卵数有显著影响,但对单蛾不受精卵数和死卵数影响不显著;对碧波原蚕雌蛾的单蛾产卵数、单蛾良卵数、不受精卵数和死卵数影响不显著,但随着交配时间的延长,其单蛾产卵数、单蛾良卵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受精卵等不良卵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洞庭原蚕和碧波原蚕的良卵率与交配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不受精卵率与交配时数呈不显著负相关,死卵率与交配时数基本上不存在相关性。根据洞庭×碧波品种特性,在进行一代杂交种繁育时,2原蚕对交时间掌握在3~6h为宜。  相似文献   

6.
家蚕新品种“云蚕5×云蚕6”的鉴定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新品种“云蚕5×云蚕6”,是云南省“九五”攻关项目“家蚕优良品种选育及示范”完成的蚕品种之一。该对品种经实验室、西南片区、云南农村基点、蚕种场共同鉴定,结果表明:一代杂交种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雄蚕具有健康好养、叶丝转化率高、丝质优良等优点,专养雄蚕比雌雄蚕混养可提高经济效益15%左右.雄蚕一代杂交种的制种方法同普通蚕种制作方法有所不同,详细介绍了雄蚕杂交种的繁育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苏·豪×钟·晔的原原种和一代杂交种性状及饲养管理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选用现行夏秋用蚕品种薪杭×白云和丰一×54A的4个原种,选配四元杂交种新·丰×青·云。通过实验室一代杂交种比较试验,蚕种场试繁和一代杂交种的农村试样,发现该四元杂交种的杂交原种具有强健好养、产卵量多、克蚁单产比现行品种提高30%以上的优点。一代杂交种具有体质强健、抗高温和抗氟性较强、产量稳定等优点,其生产性能与浙江省现行夏秋蚕当家品种薪杭×科明相仿或略高。  相似文献   

10.
家蚕平面丝均匀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平面丝产品的质量.为探明家蚕品种间平面丝均匀度的遗传性差异,用单位面积丝重量的变异系数对菁松等14个春用、夏秋用蚕品种以及薪杭×科明等8个一代杂交种吐成的平面丝的均匀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丝均匀度在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一代杂交种的平面丝均匀度在不同的杂交组合及同一杂交组合的正反交之间均有差异,其遗传有母体影响较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家蚕春用品种991×992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把家蚕暗化型灰黑蛾基因(mln)导入实用品种,育成系列暗化型灰黑蛾品种991,与常规白蛾品种992(离子束诱变育成)组配成一代杂交种,经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强健好养,眠起齐一,茧形匀整,农村饲养产茧量高,蚕种生产繁育系数高,特别是991为暗化型灰黑蛾,与常规白蛾品种992组配成一代杂交种,可利用蛾色差异把杂交率提高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2.
家蚕吐平面丝过程中落下蚕头次数的多少,也是吐平面丝的主要性状之一.为探明不同蚕品种在吐平面丝过程中,落下蚕头次数的遗传性差异,对薪杭等19个品种以及薪杭×科明等14个一代杂交种,在吐平面丝过程中的落下蚕头次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吐平面丝过程中的落下蚕头次数,在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落下时期也因蚕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家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是制约现代蚕业人工饲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将母种经过人工饲料适应性驯化10代以上后进行S菁松×S皓月、SZ9601×929406正反交,对一代杂交种进行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饲养试验,调查蚕体质量和茧丝质量。结果表明:母种经过人工饲料适应性驯化的杂交种,眠蚕体质量显著提高,对饲料的摄食性增强; S菁松×S皓月的虫蛹生命率提高,但茧质降低,而SZ9601×929406变化相反;母种驯化对杂交种丝质无显著影响。表明,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不同,这为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培育适宜华南蚕区饲养的耐湿性蚕品种,通过历时4年的人工高湿逆境定向培育,对保存的4个日系品种研7、湘A、航7和丹的耐湿性进行改良。结果表明,经过8代的连续添湿,4个品种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均有所提高,将获得的4个累代添湿品系和对应的原母种同时置于高湿环境中饲育,4个品种的累代添湿品系的虫蛹率较原母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研7 的虫蛹率由38.60%提高到72.13%,提高幅度最大。将累代添湿品系组配成改良粤蚕6号一代杂交种,与原一代杂交种同时在高湿环境中饲育,改良粤蚕6号的生命力和经济性状均有极显著提高。表明累代添湿可以提高蚕品种对高湿环境的耐受性,定向培育耐湿家蚕育种新素材。  相似文献   

15.
家蚕品种的种性维持,是指蚕品种固有的优良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在繁育过程中的延续。当前桑蚕种的繁育制度是3级繁育4级制种。原原种培育既要为蚕种良繁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原原种,同时也要选留母种继代,因而也担负蚕种的种性维持工作。蚕品种的种性能否保持,关系到该品种能否在蚕丝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及其使用寿命的长短。  相似文献   

16.
家蚕原原母种的繁育关系到整个蚕种生产的质量和蚕品种使用年限,对保证家蚕品种优良性状的持续和稳定非常重要。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现保育有78个家蚕母种资源,母种体质较弱,适应性差,其对桑叶质量、气候条件、饲育技术的要求较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品种保育工作经验,总结出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家蚕原原母种繁育技术,以期为家蚕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专养雄蚕技术被蚕业界称为"是利用一代杂交种后20世纪中叶以来,蚕业界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在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雄蚕课题组的指导下,2007年陆良县蚕桑站在2006年试养雄蚕的基础上,扩大了品种量和饲养量,取得了详尽试验数据,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降低雄蚕杂交种生产成本是专养雄蚕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平30交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平衡致死品种的雄蚕生命力强,交配4次也不会影响蚕种质量,即使交配5次仍有实用价值。因此,提出在雄蚕杂交种繁育中,雌雄蚕饲养比例以2.5---3.0:1为宜,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育种工作是良种繁育的前提,良种繁育又是育种的延续.中国现行蚕种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即原原母种繁育原原种,原原种繁育原种,原种繁育一代杂交种.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桑品种分别饲养原蚕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对原蚕发育经过及幼虫生命率、虫蛹统一生命率等无明显差异;但死笼率盛东1号较高,育71-1较低.综合原蚕饲养的茧质和卵质成绩初步认为,春期原蚕繁育用桑适宜选择的桑品种依次为育71-1、农桑14号、湖桑32号、盛东1号;秋期原蚕繁育用桑适宜选择的桑品种依次为湖桑32号、育71-1、农桑14号、盛东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