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蘑菇主产区瘟疫般地蔓延起来,成为目前对蘑菇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病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不亚于70年代严重发生的“胡桃肉状菌”,一旦发病,轻者严重减产,重者颗粒无收。疣孢霉病也称白腐病、湿泡病、褐腐病、水泡病。其病原菌是菌盖疣孢霉和红丝菌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表、土层2-9厘米处,病菌的孢子活力在一年以上。蘑菇一旦染上病菌,正在生长中的蘑菇会产生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并呈现各种歪扭的形状,有的菇盖表面长出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有的长成菇盖和菇柄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棕秀一号”是我所最新选育出的适合秋冬季栽培的褐色蘑菇菌株。该菌株产量高、菇质优、口感鲜嫩 ,且由于其菇盖为自然棕褐色 ,既克服了白色蘑菇易褐变而导致的商品质量迅速下降的问题 ,又增加了蘑菇市场的花色品种 ,改变我国蘑菇长期以来单一白色品种的局面 ,现将该菌株的特点、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 主要特点1 .1 棕秀一号菌株菇盖表面为自然棕褐色 ,菇柄、菌肉白色。菇质优 ,子实体圆正 ,盖厚、结实、不凹顶 ;味鲜美 ,口感嫩。无需使用化学护色、漂白剂 ,保鲜期长。1 .2 菌丝生长速度快 ,产量高。在相同条件下 ,比白色蘑菇品种…  相似文献   

3.
化学保鲜剂对蘑菇外观品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1991年春,采用化学物质与蘑菇同袋包装来改变气体组分,以达到降低酶活性、防止蘑菇褐变之目的。现报告如后。材料和方法试验所用蘑菇取自余杭县闲林埠。挑选菇盖园正、朵形肥厚、菌盖内曲,菌柄粗短,菌盖与菌柄之间紧密无间隙、色清白、无机械损伤、无畸形、无虫孔、无斑点的蘑菇,均匀分成18组,每组250克,分别装入食用菌保鲜袋中。试验共设6个处  相似文献   

4.
褐色蘑菇俗称棕蘑,也称有色蘑菇或美味蘑菇,其菇盖为自然棕褐色,其产量高、菇质优、口感鲜嫩,营养价值高。栽培褐色蘑菇不仅可以克服白色蘑菇易褐变而导致的商品质量迅速下降的问题,同时可增加蘑菇市场的花色品种,在欧美国家已经有较大规模的栽培和消费。本文对8个褐色蘑菇菌株的菌丝特性、栽培性状与出菇产量等进行研究,旨在为棕色蘑菇的推广、栽培和进一步筛选、育种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惠绿 《食用菌》2023,(6):26-29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宜于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专用新品种。方法:在前期预试验基础上,工厂化菇房条件下,进行3个双孢蘑菇品种工厂化栽培比较试验,综合比较菌丝长势、产量、菇质、耐褐变能力等。结果:试验条件下,福蘑78发菌速度相对较快,菌盖最厚为(2.46±0.069 9)mm,较耐褐变,菇单产最高为(18.845±0.773 5)kg/m2,其次为W192,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单产较低的M623为(16.205±1.237 5)kg/m2,与福蘑78、W192存在显著差异。福蘑78示范性栽培结果,其出菇比对照W192早1 d,出菇均匀,丛生菇少,子实体紧实,鳞片少,菌盖厚、抗褐变能力强;平均鲜菇产量为21.8 kg/m2,略高于对照品种。福蘑78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W192,可以作为福建省漳州市双孢蘑菇工厂化专用品种,并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田沛雨 《蔬菜》2010,(10):30-30
<正>腌制成的盐水蘑菇,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现把其腌制"八步走"介绍如下:1采摘当菇体颜色由深变浅,菇盖边缘由平变曲,伞面直径达到3.5~12cm时便可采收。采收要做到轻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褐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贤  金卫群 《食用菌》2010,32(3):63-63,68
防治双孢蘑菇褐腐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根据双孢蘑菇褐腐病菌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侵染双孢蘑菇的途径和病害发生规律,对菇房和床架采用敌敌畏和石灰进行菇房环境消毒及床架的杀菌处理;采用日光暴晒5h和38%甲醛熏蒸消毒覆土,能明显控制病害菇的发生。药物防治及综合措施防治试验以采用38%甲醛覆土消毒结合施保功化学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褐变的酶学机理研究(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图谱可以看出,从蘑菇开始扭结成小米粒大到开伞整个过程中,其PPO同工酶图谱基本相似,但褐变程度却有些不同。在生长的开始阶段,电泳迁移率大的快泳区域(Rf0-68~0-70)具有较强的PPO酶活力,褐变程度亦深,但随着蘑菇生长,其活性强带主要是集中的Rf中等区域(Rf0-23~0-53),而随着蘑菇的成熟开伞,其活性强带主要是在Rf中慢泳区域(Rf0-23~0-37)。开伞菇薄菇始薄膜扣菇中菇小菇中豆菇小豆菇图2 蘑菇表层组织在常温中放置的PPO同工酶图谱2-5 蘑菇采后PPO酶活性变化 一般情…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10,(2):35-35
<正>蘑菇是食用菌的统称,我国多数地方将可食的大型真菌习惯上统称为蘑菇,最近出版的一本食用菌类的书,名称就叫《蘑菇》。人们往往把有盖的、形状似伞的口蘑、金针菇、平菇、香菇等等这一类菇都叫蘑菇。  相似文献   

10.
褐蘑菇及其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蘑菇及其驯化栽培田绍义(河北张家口坝上农科所076450)褐蘑菇是笔者1988年采集于河北坝上高原草场上的一种草腐性野生蘑菇,具有菇香浓郁、口感鲜美、肉厚滑嫩、鲜于食用皆宜的独特风味。褐蘑菇在国内属首次发现井驯化栽培成功。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卯...  相似文献   

11.
李得富 《蔬菜》1999,(4):21-21
一、蘑菇蜜饯1.选料与处理选菇形饱满不开个,无机械损伤的蘑菇。洗后将菇体立即置人0.05%焦亚硫酸钠溶液中,淹没菇体以达到护色目的。2.切片用不锈钢刀片将菇体切成40mm×10mm左右、大小一致的菇片,切片后即倒入焦亚硫酸钠溶液中。整个过程应迅速,避免在空气中停留时间太长,造成氧化褐变。3热烫将菇片捞出在沸水中热烫30s左右,以使组织软化,利于糖的渗入,同时也起到钝化多酚氧化酶的作用。4.糖煮在夹层锅内配制60%~65%糖液,并加入糖液量0.03%的焦亚硫酸钠。以菇片与糖液1:3的比例倒入菇片,…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芯粉为主料栽培褐蘑菇的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出菇管理,获得了二次发酵技术栽培褐蘑菇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提高了15%以上,且由于玉米芯的理化性质是透气性好,明显的缩短了发酵时间及用工量。  相似文献   

13.
蘑菇褐腐病的几个发病条件调查康素珍(上海农学院园环系上海201101)蘑菇褐腐病(MycogoneperniciosaMagn,)是当前上海蘑菇生产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八十年代初仅在个别菇房中发生,随着容易感病的气生型蘑菇菌株的扩种,该病也相...  相似文献   

14.
棉秆栽培双孢蘑菇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棉秆为主要原料进行了三个双孢蘑菇菌株菌种培养和栽培试验,观察菌丝生长、出菇情况,并观察子实体形态特征、检测子实体营养成分,从而筛选出适宜棉秆为基质栽培的双孢蘑菇优良菌株。结果表明,生物1号发菌至出菇时间最短,子实体菌盖大小适中,菇体匀称,单菇重适宜,出菇整齐度高,不易开伞,且密度合理,产量最高;9506子实体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最低。  相似文献   

15.
一、蘑菇蜜饯1.选料与处理选菇形饱满不开伞,无机械损伤的蘑菇。洗后将菇体立即置入0.05%焦亚硫酸钠溶液中,淹没菇体以达到护色目的。2.切片用不锈钢刀片将菇体切成40mm×10mm左右、大小一致的菇片,切片后即倒入焦亚硫酸钠溶液中。整个过程应迅速,避免在空气中停留时间太长,造成氧化褐变。3.热烫将菇片捞出在沸水中热烫30s左右,以使组织软化,利于糖的渗入,同时也起到钝化多酚氧化酶的作用。4.糖煮在夹层锅内配制60%~65%糖液,并加入糖液量0.03%的焦亚硫酸钠。以菇片与糖液1:3的比例倒入菇片,加热至80~85℃保持40min。…  相似文献   

16.
谭琦  唐忠 《食用菌》1993,15(6):35-35
蘑菇褐腐病近几年在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发生极为严重,轻者减产20%~30%,重者只菇无收,已成为上述地区蘑菇的主要病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在对上海地区蘑菇褐腐病的致病菌——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室内药剂筛选、菇床药效和药害试验,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已在上海嘉定、松江、青浦、浙江平湖等地试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这套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几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琦  王菊明 《食用菌》1992,14(4):38-38
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引起的蘑菇褐腐病,近几年来在上海郊区迅速蔓延,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进行了疣孢霉的室内药剂筛选及菇床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的保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蘑菇保鲜技术是影响货架寿命和一品质量的关键问题,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伍。后熟过程是导致采后蘑菇变质的原因。质量的变化表现为菌盖褐化、开伞、微生物感染和组织消耗。这个问题可通过冷藏、气调、减压、化学、微孔薄膜、辐照、微波、电磁、电离等一系列保鲜方法得以缓解。蘑菇保鲜技术以其后熟过程一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基础,尤其是生理生化变化工接影响对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双孢蘑菇后熟与酪氨酸酶、蛋白酶的活性、呼吸作用、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有机酸及维生素等成分的变化有关,并会温湿度、氧化电势、O_2含量、膜渗透、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蘑菇褐变由乾促褐变、非酶促褐变、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枯萎由失术和组织消耗引起。目前开发了十几种蘑菇保鲜技术,其保鲜机理业已基本探明。  相似文献   

19.
褐鳞蘑菇(A garicus crocopeplus Berk.&Br.),俗称褐口蘑、褐蘑菇、香口蘑,是口蘑的—个品种。1998年,尚义县首次驯化栽培成功,并且相继进行产业化开发。随着坝下地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杏树、李树在农村已经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树阴下种植褐口蘑,不但不与林争地,而且空气充足。通过两者生产周期劳动用工的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实现果、菇“共生”,提出果菇立体栽培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在增加农民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村大量的秸秆、牲蓄粪便的有效利用。现将坝下林区栽培褐口蘑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双孢蘑菇褐变的酶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凝胶电泳等生化技术 ,对菇体本身的褐变作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发现 ,多酚氧化酶 (PPO)是蘑菇采后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双孢蘑菇菌株具有不同的PPO酶活性和不同的PPO同工酶谱 ,双孢蘑菇不同的组织部位具有不同的PPO酶活和PPO同工酶谱 ,在蘑菇生长内的整个时期 ,表现出不同的PPO酶活力和不同的PPO同工酶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