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Pb、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毒害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砂基培养方法,研究重金属Pb、Cd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离子浓度≤15mg/L,Cd离子浓度≤5mg/L,二者复合离子浓度≤10mg/L时,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率、芽及幼根生长、叶绿素含量、CAT、POD酶活性都有促进作用;当超过此浓度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从根冠比可看出Pb、Cd对小麦根的影响大于对芽生长的影响,植物根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性最为敏感。Cd对小麦的毒害作用强于Pb;Cd、Pb复合污染对小麦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比较复杂,复合浓度≤10mg/L时略弱于Cd单一污染;随着浓度进一步升高,会强于Cd单一污染,始终强于Pb单一污染。  相似文献   

2.
苎麻生长初期对重金属铅镉汞的迁移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植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以重庆市郊某蔬菜基地的农田土为试验土壤,研究Pb、Cd、Hg单一污染及Pb+Cd、Pb+Hg复合污染情况下,苎麻吸收、富集及转运相应重金属的能力。结果表明,在单一重金属污染时,苎麻各部位积累的重金属浓度为根茎叶,对单一重金属的富集效果为PbCdHg,转运能力为HgPbCd;在Pb、Cd复合污染时,土壤中(Pb+Cd)浓度较小时,苎麻主动吸收占主导,土壤中(Pb+Cd)浓度较大时,苎麻被动吸收占主导;在Pb、Hg复合污染时,Hg抑制了苎麻地下部分对Pb的吸收,同时抑制了Pb从根部向地上部分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由于土壤酶活性可有效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因此,本文通过研究Cd、Pb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脱氢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选取合适的土壤酶指标作为Cd、Pb污染的生物标记物,为建立Cd、Pb污染生态修复的基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酶活性对Cd、Pb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并且酶活性随土壤重金属浓度增加表现为叠加效应或拮抗效应。Cd、Pb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脲酶活性抑制作用显著,Cd、Pb复合污染对脲酶活性表现为叠加效应,因此,脲酶可作为土壤Cd、Pb污染的生物标记物。通过半数生态剂量模型研究发现:Cd、Pb污染下,50%脲酶活性受抑制的毒性阈值分别为2273和2703;C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基准值为1.33mg·kg-1,Pb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基准值为106mg·kg-1。  相似文献   

4.
土壤复合污染情况普遍,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中各重金属之间存在加和、拮抗、协同作用,使得其较单一污染更加复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本文综述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复合污染条件下,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规律,复合污染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对明确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理、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能够为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栽培及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镉、铅及其复合污染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镉(Cd)、铅(Pb)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Pb单一及复合污染条件下,随着Cd、Pb浓度的升高,辣椒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生物量、株高明显下降,硝酸还原酶(NR)活性、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显著下降,叶片细胞膜透性(CMP)显著升高;其中,在Cd、Pb单一污染条件下,硝酸还原酶(NR)活性、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片细胞膜透性(CMP)分别与Cd、Pb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Cd对辣椒的毒害作用强于Pb;Cd、Pb复合污染对辣椒NR活性的影响始终比单一污染强,而对CMP、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先是略弱于Cd单一污染,而后随着浓度升高,又强于Cd单一污染,始终强于Pb单一污染。  相似文献   

6.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接种从垃圾填埋场土壤中筛选的淡紫拟青霉菌和绿色木霉菌,研究其对龙葵(Solanum nigrumL.)的生理活性和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对龙葵生长有促进作用,可增强龙葵对Cd、Pb的吸收能力。单一Cd污染时,淡紫拟青霉菌能增强龙葵的抗氧化能力,促进Cd从植物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迁移;单一Pb污染时,绿色木霉菌能降低龙葵的抗氧化能力,不能明显促进Pb的迁移。在Cd、Pb复合污染时,两种真菌的混合液能较好地促进龙葵对重金属的吸收,龙葵对Cd的富集系数最高可达到4.25,而其对Pb的富集系数最高仅为0.19。  相似文献   

7.
以盆栽广西莪术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Cd、Pb单一及其复合处理,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体内Cd、Pb的积累和迁移。结果表明,Cd 1 mg/kg、Pb 100 mg/kg处理,广西莪术并没有出现毒害现象;其他处理表现出明显的毒害现象,且浓度越高,植株受到的伤害越大。叶绿素含量均随重金属浓度增大而下降,仅在处理30 d低浓度时,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叶绿素a/b随污染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单一重金属胁迫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小于复合重金属胁迫。广西莪术对Cd、Pb具有富集作用,地上部和地下部Cd、Pb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且复合污染比单一污染的含量高。各处理广西莪术药用部位的Cd、Pb均未达到《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T2—2004)标准,其中对照地下部Cd含量超过标准的7.43倍,Pb含量超过标准的7.58倍,在栽培生产过程中须严格监控土壤中Cd、Pb两种重金属的含量,以免抑制植株生长和重金属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8.
景俏丽  董岁明  侯琪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119-121,124
[目的]研究重金属Cd、Pb单一及复合污染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为材料,采用土培方法研究了重金属Cd、Pb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土壤对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用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与活力指数4个指标衡量种子的萌发状况。[结果]中低浓度的Cd、Pb对苜蓿种子萌发影响不大,当Cd≤15 mg/kg、Pb≤600 mg/kg时,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重金属Cd、Pb严重阻碍了幼苗期苜蓿的正常生长,苜蓿的根长、芽长与鲜重这3项指标均与重金属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远小于-0.900。[结论]Cd、Pb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苜蓿幼苗生长期的毒害作用远大于对种子萌发期的影响,苜蓿种子在前期萌发阶段对重金属Cd、Pb具有较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Cu与Pb复合污染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永生  赵吉  刘振乾  项秀丽  高利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17-1118,1121
[目的]比较重金属Cu与Pb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碱液吸收法研究了Cu与Pb及其复合污染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重金属Cu和Pb单一污染及其复合污染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随重金属浓度及培养时间而变化。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处理比较表明,Cu和Pb同时存在时,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依次表现为Cu与Pb复合污染>Pb>Cu,表明Cu和Pb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复合污染的初期CO2释放量高于Pb和Cu单一污染,对土壤呼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该试验结果为研究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棕壤中铅镉复合污染对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盆栽试验结合化学分析研究了黄棕壤中镉(Cd)、铅(Pb)复合污染对莴苣生长、品质及重金属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莴苣对Cd、Pb的吸收相互影响,其程度取决于元素的浓度组合;土壤添加Cd、Pb元素对莴苣的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降低;Cd较Pb易于被莴苣吸收,它们从土壤向莴苣的迁移率大小顺序是Cd>Pb。莴苣对Cd的吸收量随添加量增大而增加,但迁移率呈下降趋势,单一污染与复合污染对土壤重金属元素迁移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铅的迁移率低,莴苣植株含铅量不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湖南锡矿山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重金属在优势植物中的分布,通过野外调查,分析锡矿山地区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来源、生态风险及重金属在优势植物中的富集和迁移情况。结果表明,锡矿山土壤中重金属Sb、Cd和Hg的平均值远超湖南省土壤背景值,超标率均达到100%。来源分析表明,Sb、Hg、Zn、Cd、Pb、As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但重金属污染来源不完全一致,存在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Sb、Cd和Hg是锡矿山地区极高的生态风险因子,62.50%的样点具有极高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经口摄入是土壤重金属暴露的主要途径,且儿童受到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Sb和As分别是主要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因子。苎麻对As、Sb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值均大于1,且在重度污染地区的根系滞留率低于其他6种优势植物。研究表明,锡矿山地区存在较高程度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苎麻具有较高的修复矿区土壤重金属潜力,可作为锡矿山地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铜绿山矿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方法]对矿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进行实地采样,并对Cu、Pb、Cd、Zn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风险。[结果]矿区农业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Pb、Cd;重金属区域污染差异较大,局部区域污染严重;矿区农业土壤中Cu、Pb、Zn和Cd 4种重金属综合的潜在危害程度均为"轻微",Cu是潜在生态危害最大的因子。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Pb、Zn、Cd;Pb和Zn有很大相关性,说明Pb和Zn可能属于同源污染物。[结论]该研究可为矿区农业用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新乡市污灌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同时对污灌土壤中所种植的蔬菜进行分析、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污灌土壤中的Zn、Cu、Pb、Cr含量在国家标准以内,Ni、Cd含量超标,土壤已明显受到Ni、Cd的污染.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评价植物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显示:Cd、Cr、Pb、Cu、Zn的超标率分别为100%、100%、70%、60%、100%.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为Cd和Cr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Pb2+、Cd2+复合胁迫对桑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备受关注。目前,研究多限于重金属单一胁迫对植物的影响,但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形式并不是只有一种重金属,而是由多种重金属复合而成,研究重金属单一胁迫与复合胁迫对植物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与差异很有必要。方法本研究以桑树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Pb2+和Cd2+进行桑树幼苗土培实验,分析单一胁迫与复合胁迫对桑树幼苗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指标的影响与差异。结果Pb2+单一胁迫降低了桑树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Cd2+单一胁迫对叶绿素含量是“低促高抑”,对类胡萝卜素而是随Cd2+含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复合胁迫对桑树光合色素含量起到抑制作用,且程度强于单一胁迫。桑树叶片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及表观量子效率(φ)均受到重金属胁迫的抑制作用,且随含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单一胁迫和复合胁迫对桑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均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显著地限制了桑树的生长。结论重金属单一胁迫及复合胁迫对桑树幼苗的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均有抑制作用,且重金属含量越高,桑树幼苗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复合胁迫对桑树幼苗的抑制作用存在协同效应,毒害程度强于单一胁迫;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桑树表现出了较强的耐重金属性。   相似文献   

15.
从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土壤重金属及其与植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相互关系。通过生物地球化学的方法,测定土壤与植物重金属含量。野马川和妈姑镇废弃地均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Zn、Cd和Pb的污染相对严重,含量特征表现为ZnPbCuAsCd。植物体内重金属离散程度顺序为ZnPbCuAsCd,与土壤重金属含量顺序一致。植物中重金属元素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元素As除外)。土壤受重金属污染,优势植物节节草(Hippochaete hiemale)和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中重金属含量最高,在重金属污染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作为重点推荐植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贵州SQ、DX典型铅锌矿区种植的水稻、玉米与其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为矿区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该矿区18个水稻籽、15个玉米样品与其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为对照,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法研究铅锌矿区土壤-农作物体系重金属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籽、玉米中Cu、As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小于1,Pb、Cr、Hg、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2,已造成农作物污染。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该矿区种植的水稻籽、玉米已受重金属污染。[结论]除Cu、As、Zn外,水稻籽、玉米中的其他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的相应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元素较易从土壤向水稻、玉米植物体内迁移积累。  相似文献   

17.
某冶炼厂周边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峰  胡睿  管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15-16416,16497
[目的]研究某冶炼厂周边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分布及其污染程度。[方法]以某冶炼厂周边的蔬菜(茄子、辣椒、黄瓜)和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三种重金属(Cd,Pb,Cu)的含量。[结果]土壤中重金属含量Cu〉Pb〉Cd;不同蔬菜种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不同;同一蔬菜体内,重金属的累积分布也不同。[结论]蔬菜受到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不能被人畜食用。  相似文献   

18.
铜陵矿区周边莲藕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会引起周围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元素污染,这些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以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铜陵市为对象,分析莲藕5种重金属元素(Cu、Zn、Pb、Cd、As)含量及其健康风险,以期为有色金属矿区农田土壤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莲藕种植地表层土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元素污染,其中Cd的污染最为严重;莲藕中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土壤与莲藕之间重金属元素的转运系数(TF)极低,莲藕中Cd、As、Pb含量仅与DTPA和NH4OAc提取态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单一元素的目标风险指数(THQ)及5种元素的总目标风险指数(TTHQ)计算结果均低于1,表明食用研究区内的莲藕不存在健康风险。对于铜陵有色矿区而言,莲藕种植可作为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利用率的一种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