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10年11月10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发生的大范围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高、低空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高空测风进行分析。分析表明:500hPa、700hPa高度,40°N附近形成高空急流区且平均风力≥28 m/s,冷平流不断沿着偏北气流向河套地区输送,高度场与温度场的交角≥45°;蒙古气旋控制内蒙古大部,低压中心〈1000.0 hPa,冷锋前后3h变压差≥9.0hPa,平均风力≥12m/s;前期降水偏少、气温高、空气干燥也是发生沙尘天气的重要条件之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建立,上升与下沉垂直速度增强,且低层垂直速度中心值≥-28×10-3hPa/s,为大风、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卫星云图上,蒙古涡旋云系前、后部的上升、下沉气流急剧加强,是形成大风沙尘天气的必要条件;临河单站高空测风,沙尘暴天气发生前或发生中,从低层到高层以西北或偏西风为主,风力急剧增大。垂直湿度场850hPa以上T-Td≥10℃,即干燥为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PAS资料、营口地区地面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对2015年10月1日营口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锋过境型大风天气分析宜用天气模型与物理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冷锋后大风区出现在冷平流最强区域对应的位置,冷锋前后3 h变压正负中心的差值越大,风力则越强。大风区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冷锋后7级及以上偏北大风的判定方法:3 h变压正中心在辽西一带,3 h变压负中心在辽宁东北部到黄海一带,正负中心差值在10 h Pa以上,则营口地区将出现7级以上偏北大风。  相似文献   

3.
2017年6月14~16日,朝阳地区出现了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的罕见高温天气,本文根据实时观测资料、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此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业务中高温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的高温过程,经向环流明显,朝阳地区受高空脊前西北气流控制,高空气流辐合,下沉运动强烈,大气湿度低,受下沉绝热增温的影响,地面升温强烈;地面等压线稀疏,以偏南风为主,风力较小,利于升温;高空有暖平流,850hPa有强而久的暖中心存在,控制朝阳上空的等温线超过了24℃,朝阳地区易形成极端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常规实况图、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海南地区2013年11月22~24日大风强降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脊发展,脊前偏北气流使巴湖低槽后部冷平流加强并引导巴湖低槽东移南压,造成此次大风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天气过程降温的原因是较强的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因子的作用。强冷温度平流是此次天气过程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非绝热因子通过辐射造成不同程度的降温。形成大风的原因是地面正负3 h变压差达到6.8 hPa,有利于产生变压风,高空风的动量下传加上强锋区南下导致海南地区各站陆续出现大风。  相似文献   

5.
采用永兴岛1975~2018年地面逐月平均气温资料,根据各月气温特征分析定义永兴岛夏半年为4~9月。在对永兴岛夏半年气温异常年份进行环流场分析时发现:气温偏低(高)年,200 hPa风场上,15°N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有一反气旋(气旋)异常存在,南海区域为异常偏东(偏西)气流;500 hPa风场上,10°N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有一气旋(反气旋)异常存在,15°N以南南海区域为异常偏西偏北(偏东)气流;850 hPa风场上,20°N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有一气旋(反气旋)异常存在,并伴有气压高度场负距平(正距平),15°N以北南海区域为异常偏东偏北(偏西偏南)气流、以南为异常偏西偏北(偏东偏南)气流;1 000~200 hPa垂直风场中,气温偏低(偏高)年,110°E~125°E为上升(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6.
使用实况资料对2008年5月27-29日发生在吉林省大范围浮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涡发展东移,蒙古气旋发展和地面冷锋移动经过蒙古国中南部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细小的沙尘粒子随着高空偏西气流一路东行到达内蒙古中东部,并以此为分界点跟踪沙尘的2条路径,一条为西路主要影响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一条为偏南路经河北等地,越过渤海造成辽宁省、朝鲜、韩国出现沙尘暴或扬沙,在地面系统偏南气流的作用下,影响吉林省的白山、通化地区南部出现浮尘天气;沙尘在进入吉林省境内,由于吉林省低空处于弱层结稳定,风速小,干区条件配合不好,造成降水和浮尘天气交替出现,不利于沙尘暴或扬沙天气出现,以浮尘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对2009年4月15日发生在德州市的剧烈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形势为前倾槽结构,强冷空气沿偏北气流南下,地面为北高南低型,冷高压前部等压线呈东西向,3 h正变压值≥10.0 hPa,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上500 hPa强的动力作用和下沉作用是此次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屠月青  慕彩芸 《北京农业》2013,(15):180-181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11年4月28日午后发生在哈密地区的沙尘天气进行分析,得出:500hPa强斜压槽是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系统深厚、移动缓慢使得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高原到新疆的低层暖高压是沙尘天气发生的有利不稳定条件;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地面冷锋前后气压梯度区,地面3h变压对研究沙尘天气发展路径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散度场表现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垂直速度则存在有数值较大的负中心,上升运动强烈,这些因素导致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宁夏北部地区一次大风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芳  张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20-6523
利用NCEP/NCAR、MM5 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08年5月2~3日宁夏北部地区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及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空气东移南下和青海低压的发展东移在河套北部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高空涡度平流、中低空温度平流、南北两支气流相遇促使地面低压强烈发展生成新的锋面气旋是大风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1月10日银川河东机场暴雪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9年11月10~11日发生在银川河东机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雪的高空影响系统是500hPa高空槽、700及850hPa东移的高原低涡,地面影响系统是河套锢囚锋。西北地区上空持续的200hPa高空急流诱生了地面气旋。这次降雪过程中,西北地区东部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低层低涡系统在东移过程中加强;从散度场分布来看,宁夏中北部200hPa为辐散,700、850hPa为辐合区,使得宁夏中北部地区上升运动持久而强烈。这次暴雪的水汽来源是低层3支气流,即高原低涡前部西南气流、来自四川盆地的偏南气流、来自华北的偏东气流。3支气流汇集于宁夏中北部使得大量水汽在该区域累积,给银川河东机场的这次暴雪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这次强降雪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小尺度特征,利用逐时的数字化卫星云图可以有效追踪中尺度云团的生消、移动。  相似文献   

11.
孙仲毅  张睿光  靳冰凌  王敏  徐朝晖  黄真文  李忠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67-17170,1720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我国气象台站温度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天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上、中旬黄河中下游地区强降温和持续性低温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不断向南输送,东北亚稳定的冷涡中心起到了阻挡冷空气东移、促使冷空气堆积和加强的作用,西伯利亚深厚低槽压迫高压脊崩溃,强冷空气爆发南下。850hPa强盛的温度冷平流是造成气温骤降和持续性低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冷平流中心的演变与强冷空气移动路径相一致。黄河中下游地区从高空到低层均有负涡度平流,深厚的负涡度平流输送有利于高压系统的移动,其值越小冷空气越强,负涡度平流中心与强降温中心相对应。冷平流中心比强降温中心提前12~24h出现,"负涡度平流核"先于强降温天气出现,这些特征为预报强降温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2月29日宿迁市一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属后倾槽结构,西路冷空气从低层锲入形成冷垫,850 hPa对应的西北急流(冷空气)和700~600 hPa西南急流(暖湿空气)交汇,造成了这次雨雪天气;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南海水汽沿700~600 hPa西南急流向北输送,受北方冷空气阻挡,使得水汽在雨雪区辐合上升;地面至850 hPa有冷平流,使得低层迅速降温,700 hPa以上有暖平流,造成逆温层结,为雨转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温度环境;另外,利用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图可清晰反演低层风场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冷、暖平流对雨转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常规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09年6月5日安徽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此类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空呈前倾槽形势且高低空具有强的垂直温度梯度,强大东北冷涡后部,贝湖阻高崩溃带来强冷空气南下;850100 h Pa呈一致的西北偏北干冷气流,河套东部上空925 h Pa存在切变线;地面能量积累明显且有2条明显复合线。高低空完美配合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强度强、范围广、移速快、危害大。山东、江苏境内海风锋导致的地面复合线对强对流可能有触发和加强作用;前期东北冷涡活跃和华东持续高温为强对流发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分析合肥站雷达图发现,0.5°仰角反射率因子图上阵风锋出现时间与经过区域对应地面大风发生时间和发生地区有很好的指示,能提前2030min发布大风预警。  相似文献   

14.
吴恒  冯旭  郭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9-17142,17145
2010年4月7~9日吉林省连续3日出现大风沙尘天气,通过对天气形势及卫星云图和相应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蒙古气旋东移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高空涡度平流、中低空温度平流、促使地面低压强烈发展生成新的锋面气旋是大风形成的中尺度系统;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5.
宋煜  马雁军  黄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83-13186
根据2001~2006年天气演变形势,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受沙尘天气影响类型,发现共有4种沙尘天气类型,其中局地型最多见,主要原因是科尔沁沙地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蒙古气旋携带上游沙尘过境,对中部城市群影响也很大,尤其配合其后部强冷空气影响时,沙尘对辽宁影响范围大、强度强、时间长。沙尘天气预报着眼点首先关注沙源地是否起沙;其次关注动力条件,包括气旋的生成和移动路径、冷暖平流、锋面的过境时间和产生大风的条件等;还要关注附近沙源地的气候条件;然后对照各影响天气型特点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6.
营口海陆风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贵军  姚文  郭锐  陈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43-15745
利用2010年4~11月份营口市海上灯船自动站、团山岸基自动站和西炮台自动站的逐时平均最大风速资料,从风向、季节和天气系统等方面,对营口海陆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营口地区多南到西南风和东北到北风,陆地风力一般在5级以下,出现7级大风,海面风力大多在6级以下,出现9级大风。一般来说,春、夏、秋季海陆东风风力均较小;春季海陆风力相当或大1级;夏季多偏南风,偏北风偏小,海面风力比陆地大1~2级;秋季海面风力比陆地大1~2级。不同影响系统下海面大风,主要考虑偏南大风和偏北大风。偏南大风有海上高压后部低压前部类和东北地形槽类;偏北大风有冷锋类和南来气旋类。海面大风多出现在夜间尤其是后半夜。陆地大风多出现在白天,大多在午后出现最大风力。  相似文献   

17.
李昕翼  谢娜  施娟  李愉  安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13-14916,14947
[目的]分析2010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方法]利用NECP 1°×1°的6 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前期环流背景、冷空气路径和预报着眼点等方面,对2010年3月21-24日成都地区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500高空冷槽、700-850 hPa低层切变、地面冷锋是此次寒潮主要影响系统;500 hPa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为一脊区,过程前期受高压脊影响,前期增温明显,日平均气温较高;地面冷高压范围大,中心强度达1 043.0 hPa;冷空气强而深厚,与地面强降温中心相对应;冷空气从新疆经河套到陕甘的西风路径再折向沿东北回流路径进入四川盆地。巴尔克什湖至贝加尔湖强偏北气流、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变化情况、南北海压差和温差、850 hPa温度变化、冷平流移动路径以及强度等可作为预报寒潮强度的参考因子。[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对寒潮天气的预报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