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22个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以期整理出高产品种(组合)主要性状表现的共同特性。结果表明,高产品种(组合)在95%置信限下,主要性状水平为全生育期131.3~137.3 d,有效穗249.5万~317.9万穗/hm~2,株高119.5~131.7 cm,平均穗长24.6~27.2 cm,每穗总粒数164.2~225.4粒,结实率69.4%~82.3%,千粒重26.9~31.2 g。品种(组合)单一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籼型杂交中稻生产欲夺取高产,宜选择生育期适中、植株半高秆或生物学产量较高、大穗大粒型品种,栽培过程中控制和调节好最高苗数,提高成穗率和确保一定的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2.
籼型杂交中稻高产组合的植株性状及其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1个籼型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组与根系及地上部植株性状组进行基因型值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籼型杂交中稻高产组合性状的典型变量有两组达到显著水平,第一组以分蘖力.4叶期假茎基宽,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起主要作用;第二组以着粒数和齐穗期叶面积指数为主的相关。高产组合可分为强分蘖力、穗数多、高结实率类型,物质生产能力强的大穗型和穗粒兼顾的中间类型三种,在育种实践中的选择方向应多样化。分蘖力强、着粒数偏少可作为选择强发根力组合(材料)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不同杂交籼型水稻品种长江流域麦茬直播的适宜性及高产栽培产量主攻方向,以12个杂交籼型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麦茬直播水稻品种的主要要求性状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再结和生产实际对供试品种在该地区麦茬直播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麦茬直播籼型水稻品种应注重稻米外观品质因子(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产量因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出苗数和穗总粒数)和全生育期与株高结合因子(全生育期和株高),且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决定。结合品种主要要求性状和生产实际,供试品种中133优168和133优169为长江流域麦茬直播较适宜的品种,其表现为种子出苗较好、全生育期和株高适中、产量高、稻米外观品质好。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不同杂交籼型水稻品种长江流域麦茬直播的适宜性及高产栽培产量主攻方向,以12个杂交籼型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麦茬直播水稻品种的主要要求性状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再结和生产实际对供试品种在该地区麦茬直播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麦茬直播籼型水稻品种应注重稻米外观品质因子(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产量因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出苗数和穗总粒数)和全生育期与株高结合因子(全生育期和株高),且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决定。结合品种主要要求性状和生产实际,供试品种中133优168和133优169为长江流域麦茬直播较适宜的品种,其表现为种子出苗较好、全生育期和株高适中、产量高、稻米外观品质好。  相似文献   

6.
晚籼杂交稻主要性状分析与高产育种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省常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西省晚籼杂交稻产量的主要性状依照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4个因子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是个矛盾体。并认为适宜江西省晚籼杂交组合应以早、中熟类型,多穗型组合为主,在保证结实正常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每穗粒数、千粒重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以玉林为代表桂东南地区杂交水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并量化其形态指标,为当地水稻育种和水稻株型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东南地区15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观察记载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综合分析各形态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桂东南地区水稻理想株型主要性状的量化指标.[结果]15个杂交水稻品种生育期介于113~124 d,株高为96~122 cm,剑叶长和宽分别为28.4~42.3cm和1.3~1.9cm,穗长为22.2~27.4cm,有效穗数为229.5万~304.5万穗/ha,每穗粒数130~198粒,结实率均超过80.0%,千粒重均在20.0g以上,产量为7762.5~8887.5 kg/h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生育期和千粒重与产量的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剑叶长、剑叶宽和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有效穗数与产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剑叶长、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5个指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生育期的正直接作用最大(0.60);株高、剑叶宽、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4个指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系数为负值,以株高的负直接作用最大(-0.40).[结论]桂东南地区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形态的量化指标为:生育期124 d左右,株高114~122 cm,剑叶长29.0~37.0 cm,叶宽1.3~1.5cm,穗长26.0~27.0 cm,有效穗数225.0万穗/ha左右,每穗粒数140~160粒,结实率85.0%~89.0%,千粒重约29.0g.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稻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采用王林友等报道的方法,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调查或考察全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10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小区籽粒产量及产量的竞争优势。测定InDel遗传距离与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8对InDel引物可扩增获得每个材料的籼稻特异带、粳稻特异带和籼粳杂合带型,经计算粳型基因频率,所有参试材料准确地判别出籼粳属性,并归为6类,其中12个为籼粳杂交组合,另外13个为粳粳杂交组合。经InDel标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上述判别的正确性。PCA分析把所有品种归入3个不重叠的区域,即籼稻区、典型粳稻与粳稻区、偏粳型与中间型区。籼粳杂交稻品种的2年小区籽粒产量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产12.47%和14.89%,表现十分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对比2类组合的10项农艺性状,籼粳杂交稻组的每穗总粒数2年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加32.0%和37.1,每穗实粒2年分别增加26.8%与34.4%,说明大穗是籼粳杂交稻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分析参试组合与嘉优2号的遗传距离(GD)及其各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粳粳杂交稻组合未发现有相关性,籼粳杂交稻表现为穗长和千粒重极显著呈正相关,着粒密度呈现为显著负相关。【结论】InDel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定各种类型品种的粳型基因频率,并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甄别品种的类型。籼粳杂交稻籽粒产量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其主要贡献因子是较大的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9.
对2009~2012年浙江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单季杂交粳稻组试验45组数据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有效穗。构成单季粳杂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生育期、穗实粒数和株高等,其中,熟期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穗数因子,株高因子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单季杂交粳稻高产组合单产8215 kg/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总粒数171.6~197.6粒,结实率82.8%~87.2%,穗数195.8万~208.9万/hm2,千粒重24.9~26.4 g,株高101.3~106.8 cm。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_1:33 cm×12 cm,D_2:33 cm×14 cm,D_3:33 cm×16 cm,D_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结论】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灰关联熵分析在选配杂交水稻新组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对品种比较试验中11个以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的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的灰关联熵进行分析,得出该组合的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熵关联度,其熵关联序为:结实率>实粒数>成穗率>总粒数>有效穗>株高>穗长>千粒重>全生育期,并以此确定了以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的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配及以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的粳型恢复系的选育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7-2018年湖北省早熟中稻品种区域试验数据,通过对参试品种中杂交中籼、常规中籼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杂交中籼在产量、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上比常规中籼有优势,表现为产量高,植株高大,穗大粒多,而在结实率和有效穗上表现偏低;在主要稻米品质上杂交中籼表现为整体低于常规中籼品种,反应在整精米率偏低、长宽比偏小、垩白粒和垩白度偏高。该研究为早熟中稻选育和参试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分析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偏籼型广谱广亲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25个典型常规粳稻材料为父本,配制25个亚种间杂交组合,对F1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并对F1主要性状间的关系和F1主要性状与亲本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1的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和生育期存在正向超亲优势,结实率、千粒重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而提出了组配亚种间组合应选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穗长适中的早中熟中粳品种为父本,有望选育出强优势的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15.
吴波 《农家顾问》2006,(12):30-31
两优932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是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通过了湖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是湖北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水稻品种。主要特征特性①产量高。一般单产(667平方米产量)650千克,高产栽培可达800千克以上,一般有效穗19万~20万,每穗总粒220粒左右,结实率85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平塘县农广校协作,在平塘县实施21hm2示范生产,其中核心示范12hm2,示范生产获得成功,核心示范区平均产量达785.4kg/667m2,最高产量达901.7kg/667m2,创贵州水稻生产新高。该品种在田间表现出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性强、米质好等优点。现将该品种在平塘县示范栽培的表现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1、品种示范表现1.1农艺性状表现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平均株高120.26cm,平均穗长28.2cm,叶片数15.7叶,实粒数191.4,总粒数226.5,结实粒84.5%。有效穗数144.5~167.8万穗/667m2。该品种全生育期155d,分蘖力强,耐肥水,叶色深绿,剑叶宽、厚、直而长,株型  相似文献   

17.
籼型和粳型水稻品种不同播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湖北省荆门市具有代表性的籼型杂交中稻和常规中稻品种与新引进的粳稻组合或品系进行对比试验,共设4个品种6个播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全生育期不同程度地缩短,出叶速度加快而主茎总叶片数变化较小;籼型杂交中稻早播有利于取得高产,粳型杂交组合产量高低受播期影响较小,早熟中籼稻和中晚熟粳稻常规品种不宜过早播种,品种与播期对产量的交互效应极显著。改变水稻播期首先会影响到结实率和每穗平均总粒数,其次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欲夺取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和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穗型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冬小麦大穗型和多穗型两种类型品种,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品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系中0966615、多穗型亲本中品系94(6)100是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组合0955070×94(6)100是本试验中的最优组合。本研究考察的各性状中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粒数、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而不孕小穗数受非加性基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籼新组合的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保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5-7435,7445
为了筛选适合安徽省寿县地区种植的中籼组合,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设汕优63为对照,对引进的12个中籼组合(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对其产量、生育性状和株高、穗长、穗粒结构、有效穗、成穗率、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等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还对品种综合评述,筛选适合寿县地区种植、符合市场需要的新组合(品种)。9个品种比对照产量高,3个品种比对照产量低,其中辐优138、籼杂优0403、丰优18和籼杂优0501 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所有参试组合均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丰优18、籼杂优0403、籼杂优0501、两优827适宜在本生态地区种植,而隆安0402、金23A/R源5可在寿县示范种植。该研究为杂交中籼组合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四川2001 ~2010年审定的131个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品种的农艺与米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相关分析认为.结果表明,表现比较活跃和对典型相关变量贡献相对较大的农艺性状主要有千粒熏、穗着粒数和穗长,而米质性状中则主要是粒型(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这说明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穗着粒数、穗长)以及粒型(粒长、长宽比)和垩白米率是构成四川杂交水稻农艺和品质性状之间的主要关联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