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病毒是阻碍百合健康繁育、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当前百合种植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研究百合无毒化种球繁育技术,对降低病毒对百合植株及其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百合无毒化种球繁育技术,从百合种植过程中常见病毒种类及其特点分析入手,提出几种脱毒的方法,来推进百合种球繁育实现有效脱毒目的。  相似文献   

2.
百合病毒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百合病毒病是一类影响百合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重要病害,严重制约了百合商品生产的发展,去除百合病毒病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脱毒培养技术获得无病毒种苗,进行无病毒种球生产。详述了百合中常用的病毒脱除技术,包括茎尖培养、珠芽培养、热处理、化学药剂处理和多种方式结合应用等几种,以及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脱毒技术—低温疗法,指出百合病毒脱除研究新方向,以期为生产无病毒百合种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百合病毒脱毒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百合病毒的种类和危害,系统地介绍热处理、茎尖培养、珠芽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病毒抑制剂结合茎尖培养等5种脱毒方法,以及利用指示植物、电镜技术、酶联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百合主要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兰州百合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兰州百合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注意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兰州百合生产中常见病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的意见建议,从而促进兰州百合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调查、血清学技术、电镜技术、RT-PCR技术对侵染云南食用百合的主要病毒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食用百合病毒病的症状类型多为花叶,斑驳或者无症等类型. 病毒种类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无症病毒(LSV)和百合斑驳病毒(LMoV). 其中通过ELISA检测,CMV的检出率达到53.3%,LSV的检出率达到46.7%;通过RT-PCR检测,CMV的检出率达到60%,LSV的检出率达到50%,LMoV的检出率达到30%.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调查、血清学技术、电镜技术、RT PCR技术对侵染云南食用百合的主要病毒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食用百合病毒病的症状类型多为花叶,斑驳或者无症等类型。 病毒种类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无症病毒(LSV)和百合斑驳病毒(LMoV)。 其中通过ELISA检测,CMV的检出率达到53.3%,LSV的检出率达到46.7%;通过RT PCR检测,CMV的检出率达到60%,LSV的检出率达到50%,LMoV的检出率达到30%。  相似文献   

7.
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增长态势,由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各国对于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也越来越重视。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相关的防控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果蔬中常见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的种类、特性、病症、检测方法及防控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靠鳞茎宿存。百合大多数可供观赏或兼有药用、食用等价值。百合种类丰富,花形花色各异。过去百合因长期采用营养繁殖,病毒积累影响品质。近几十年,依靠组织培养的方法,在优良品种快速繁殖、  相似文献   

9.
李孙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49-11750,11753
综述了百合无症病毒病原学、病害流行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目前常用的百合无症病毒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免疫电镜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反转录PCR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西番莲病毒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病是危害西番莲产业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西番莲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国外对西番莲病毒病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西番莲病毒相关研究仅涉及病原鉴定,在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抗病资源鉴选等方面鲜有报道。本文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已经报道的西番莲病毒种类、侵染特性、检测技术以及主要防治策略,并对西番莲病毒病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西番莲病毒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东方百合脱毒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通过鳞片诱导胚性愈伤并培养成组培球,剥取百合组培球茎尖并诱导胚性愈伤及培养成球等方式的培养,最终脱除百合主要病毒,以获取百合无毒种源的过程,为生产无病毒的百合商业种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DAS-ELISA检测侵染观赏百合黄瓜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制备的黄瓜花叶病毒———观赏百合分离物(CMV-Li)抗血清中提纯了IgG,并用过碘酸钠法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建立了检测CMV-Li的DAS-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enzyme-linked immumnosor-bent assay)系统,利用此检测系统并结合生物学方法,对临洮切花百合田间病样和百合不同部位带毒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CMV-Li的侵染率为23.81%,叶片的带毒量明显高于花和鳞茎.  相似文献   

13.
脱毒百合种球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脱毒百合原种的要求、脱毒种球的生产和预防病毒病发生传播的措施等脱毒百合种球生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几年百合切花品种单一老化、抗逆抗病性差、种球国产化进展缓慢的现状,引进OT系列百合新品种进行栽培鉴定,对优选品种进行鳞片包埋和茎尖切片组培快繁技术研发,筛选出适于辽宁地区保护地栽培的百合新品种。结果表明,帝森、麦轮各项指标表现优良,为优良品种;瑞程、维德指标不明确,需要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5.
百合鳞茎产业化核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百合鳞茎生产从种源脱毒、病毒检测、组织培养、鳞片催芽等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淀粉是百合Lilium spp.鳞茎的主要组成成分,淀粉代谢对于百合鳞茎发育至关重要,对其开展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鳞茎繁育慢等产业化难题。  方法  以主栽品种东方百合‘索邦’Lilium ‘Sorbonne’离体鳞茎为材料,在观测不同发育时期形态和淀粉积累的基础上,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淀粉合成代谢关键酶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基因LohGBSSI,并对其开展不同组织及发育期基因表达谱分析。  结果  ① 根据形态及源-库转换,离体百合鳞茎形成和发育过程可分为小鳞茎膨大初期(0~15 d),小鳞茎快速膨大期(15~55 d)及小鳞茎膨大后期(55~75 d)。②‘索邦’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基因LohGBSSI(GenBank登录号:MF101407.1)全长1 913 bp,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665 bp,编码55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 GBSSI同源性较高(92%),推测该基因可能属于GBSSI基因家族。③LohGBSSI基因在鳞茎和叶中表达显著高于茎段和根,表明直链淀粉合成的最主要部位为源-库关键器官;不同发育时期鳞茎内LohGBSSI的表达在15 d时最高,暗示鳞茎形成初期需淀粉快速合成以便形态建成。  结论  为后续解析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GBSS在鳞茎发育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百合进行淀粉相关基因修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病毒的危害性极大,而防治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植物病毒的检测工作,从源头控制植物病毒。随着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很多新兴的植物病毒检测技术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探讨了植物病毒检测的基本概况,进而分别介绍了几种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如何提高植物病毒检测效率,更好的控制植物病毒。  相似文献   

18.
2008~2009年在海南三亚进行6个百合品种及其二代种球冬种试验,以筛选出适宜海南冬季种植的百合品种,为海南冬季百合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索蚌(Sorbonne)、曼丽莎(Manissa)适应性好,观赏价值高,是最具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品种;其次是康卡多(Concad’or)、康士坦娜(constanta)和马可波罗(Marcopolo);西伯利亚(Siberia)表现欠佳。在二代种球种植试验中,曼丽莎、康士坦娜可以正常生长和开花,但植株高度、茎杆硬度、花头数未达到切花标准;其他品种的二代种球未能正常开花。  相似文献   

19.
百合等球根花卉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根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市场需求。通过育种研究提高球根花卉的品质和栽培性状,已成为国际花卉市场竞争的核心。总结了以百合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当前的重点育种目标,结合百合的育种历史和近期育种研究进展,对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技术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得出,球根花卉的育种目标逐渐从提高观赏性转向重视栽培和采收性状,育种方法趋向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和传统育种手段结合。国内球根花卉育种工作者有待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我国生境的新品种选育工作,早日建立起优良品种培育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