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田大规格甲鱼养殖技术,是一种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甲鱼存活率以及水稻产量。基于此,本文对稻田大规格甲鱼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该技术提出了几点见解,希望为我国农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赵镖 《现代农业科技》2007,(20):184-184
进行了稻田生态养殖甲鱼试验,甲鱼平均产量达1 950kg/hm2、水稻产量达8 865kg/hm2。结果显示,稻田养殖面积宜小不宜大,可便于管理,提高甲鱼产量;在调节水质上用微生物制剂、甲鱼病害防治时施用中草药,生产出来的甲鱼和水稻都达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标准,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适合川东北稻区应用的稻田甲鱼循环生态高效共生模式,以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殖的经济效益,促进养殖户增收,推进四川省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方法】根据中华鳖的放养规格、放养密度和养殖周期设计4个试验组共12个稻田甲鱼处理模式,分析各模式对水稻及中华鳖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的水稻产量最高达456.37kg/667m~2,符合有机水稻种植平均产量(300~400kg/667m~2)的标准,中华鳖产量最高达270.05kg/667m~2;中华鳖的生长受放养密度的影响较大,其增重率最高达314.16%、特定生长率最高达0.292%、日增重为最高达2.252g。经济效益最高的养殖模式为中华鳖投放规格0.45kg、投放密度200尾/667m~2、养殖周期600d,年平均经济效益达19 868.04元/667m~2,投入产出比1∶2.39。【结论】稻田甲鱼模式水稻产量基本达到有机水稻种植产量标准,且中华鳖生长正常,经济效益可观,投资回报率高,能显著提升稻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青铜峡市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新技术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铜峡市大坝镇试验基地,采取种植水稻与养殖河蟹相结合的综合生态种养技术,对水稻的单产、产值和河蟹的单产、规格、肥满度、产值以及稻田收入等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春季池塘暂养河蟹苗种,延长了生长时间,提高了河蟹规格;对稻田进行田间工程建设,及时放养蟹种,利用河蟹清除稻田中的杂草,降低了生产成本;河蟹消灭水稻病虫害的幼体,减少了农药用量;河蟹的蜕壳物、粪便为稻田增加肥力,提高了产量;水稻、河蟹生态种养,增加了收入。经过试验,平均667m2产"蟹田稻"537kg,增产18.5%,产值3007元;平均667m2产"稻田蟹"20.5kg,产值820元;"水稻+河蟹"生态种养模式降低成本17%;667m2均利润达到1981元。  相似文献   

5.
李玉芳 《农技服务》2011,28(5):681-681
从稻田改造、水稻栽培、泥鳅苗种培育、稻田商品鳅养殖、稻田捕鳅及种鳅越冬几个方面总结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6.
"稻—甲鱼"生态共生模式是水稻结合特种水产养殖的高效养殖模式,具有综合利用稻田资源,生态环保,效益突出等特点。本文总结了稻田甲鱼生态共生养殖技术,包括田间工程改造、品种选择、饵料来源及投喂、疾病生态防治等关键技术,产品达到绿色有机要求,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一步提升利用了水产养殖空间,在四川地区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8.
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包括稻田选择、田间工程建设、消毒和培水、苗种投放、水稻栽种、饲养管理、捕捞、水稻收割等方面内容。该技术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并为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伟 《广西农学报》2012,27(2):58-59
充分利用山区稻田的特点,结合稻田水稻生长期情况进行鲤鱼养殖,既能养出高品质无公害鲤鱼,又能充分利用稻田的有限水土资源,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稻田的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文章详细介绍和分析山区稻田鲤鱼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蟹是根据水稻和河蟹共生的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结合起来的养殖模式。稻田养蟹不仅能改善土壤性质、增加肥力、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该养殖模式还需要积极开展稻蟹共作专用水稻品种的选育、健全养殖标准、扩大养殖规模、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稻田养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桑基鱼塘”生物链,把几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接起来,把池塘富营养通过水葫芦,转为桑基中培养蚯蚓的有机基质,利用桑基空地来繁殖蚯蚓,然后蚯蚓被甲鱼直接利用来提高桑基鱼塘系统综合效益。养殖甲鱼为中华鳖,养殖300只甲鱼,幼鳖规格250g/只;鲢鳙鱼种规格及密度放养:白鲢规格50~150g/尾,放养密度为225尾;鳙鱼规格200~500g/尾,放养密度为15尾。结果是甲鱼个体平均规格分别由每尾250g增至723g和801g,各增长1.892倍和2.204倍,日均各增4.73g和5.51g。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7.9%和91.2%。饲料系数由1.51减少到0.83。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稻田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绍山 《农技服务》2014,(11):157-157
稻田养殖泥鳅,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收获一定量的泥鳅,经济效益显著。正值浙江省推出五水共治,泥鳅养殖技术的完善对于进一步加快浙江省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渔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稻田养殖泥鳅之稻田的选择条件、田间的改建方法、水稻的品种选用、鳅苗的放养处理、日常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提高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产量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管理进行总结,探讨克氏螯虾稻田养殖的主要技术环节,如稻田准备、虾种选择、饵料供足、水质及日常管理、水稻栽培管理、捕捞等方面内容,以为稻田养虾产量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冬闲田养鱼,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值得很好推广的养殖模式.其优势在于:第一.利用从10月中上旬收割完水稻后到翌年5-6月的稻田冬闲时间.将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不适宜冬季种植作物的稻田蓄水养鱼.可以生长商品鱼.也可培育大规格鱼种。第二,冬闲田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田间的天然饲料.提高稻田利用率,发挥水田的水资源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三,鱼类摄食稻田里的杂草、害虫、沉渣及有机碎屑等.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提高下年度水稻的产量和稻谷质量。鱼类游动.可起到松土作用.鱼类排泄物是优质肥料.可以肥田.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提高稻田肥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稻田龙虾共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前景较好,在舒城县掀起了热潮。本文介绍了舒城县淡水稻田龙虾养殖技术,具体包括稻虾综合种养田间标准和工程建设、水稻栽培技术、稻田龙虾养殖技术3个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稻田养殖龙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252-253
稻田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的规格和产量,而设置稻田环沟是改善养殖环境的重要措施。进行了环沟对水稻生长及河蟹养殖产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田设置环沟可增加水稻产量,并能促河蟹生长,提高其产量,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20.
甲鱼温室养殖是整个甲鱼养殖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具有密度高、投喂集中、水质易污染和病害多等特点。做好甲鱼的温室养殖工作对提高整个甲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甲鱼温室健康养殖主要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鳖池的清整消毒经过上一年养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