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朴英姬 《世界农业》2023,(10):16-26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成为人类面临的最艰巨挑战之一。本文围绕粮食安全的四大维度,较为系统地表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压力传导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和非气候因素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复合效应,力图多维度展现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通过扰乱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对粮食安全的所有维度均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具有倍增效应,它加剧了非气候因素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为避免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引发的灾难性后果,确保所有人的粮食和营养安全,大力推动气候韧性的全球粮食系统转型是当务之急。未来世界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全球粮食系统,并将推行基于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管理模式、加大对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支持力度、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发展和气候变化政策等作为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当前全球都呈现出气候变暖态势,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针对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田碳汇管理措施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必要的农田碳汇管理措施在减缓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采用经济学上的生产函数来评价碳汇管理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其农业生产明显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看,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将直接受制于气候变化及其与减缓气候变化效应密切相关的实施农田碳汇管理措施所产生的综合影响。该文以华北平原为案例区试验并测算了碳汇管理措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区域水平实施碳汇管理措施以及在适应并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秦承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32-15635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措施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及我国农田水利政策的变迁,探讨了农田水利政策的完善。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指导,通过采取减缓与适应政策措施不仅能提高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改变我国目前农田水利薄弱的现状,也是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奠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影响区域水循环与粮食安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发民  李耀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85-15187
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水循环、粮食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未来气候变暖造成的热浪以及作物生长季节温度的不确定变化导致的农业减产,将严重威胁世界的粮食安全。近些年许多地区热浪增强、强降水事件增多、干旱持续时间延长,表明了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采取减排和适应对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而适应气候变暖所采取的相应对策则是区域行为,因而难度很大。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合作,集合世界的力量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作用和适应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意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已不能满足需求,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以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依据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建议对策,制定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政策制度,完善区域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措施,综合开发和因地制宜选择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是全球和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采取了积极政策和科学措施,在保障粮食九连增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在中国农业影响事实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等有关项目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研制和推行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并相继建立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模型和方法,指明了今后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但与国外目前进展状况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加之,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当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一、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面临突出问题一是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加大。据估算,到2030奶牛、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会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比较研究,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部门可能造成的影响,分区域梳理了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和可以采取的适应措施,并识别了各项适应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提出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1,(1):10-10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10月28日发表《"气候智能型"农业:有关粮食安全、适应和减缓问题的政策、规范和融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使许多粮食已经严重短缺地区的农业生产力、稳定性和收入进一步下降,若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全球农业产量还须在未来40年间增加70%,亟需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气候智能型"农业是一种既能够增加森林面积,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影响直接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农业生产基本数据和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资料数据;根据IPPC第5次评估报告中气候变化影响框架的基本思想,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与农业技术适应情景矩阵;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构建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主要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适宜性、水资源条件、光温条件、地形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等6个方面;应用农业技术适宜性评估模型,可实现农业技术的区域适宜性评估,获得不同农业种植二级区内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学学报》2014,13(7):1418-1431
Climate change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future food security of China, which is among the most disaster-pron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sector. Its main objectives are to identify the agricultur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to introdu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gricultural climate risk management and to enumerate key adaptation strategies,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3.
气候智慧型农业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种农业类型均有其特定的时代意义,并诠释了其所处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在全球气候变化大环境下,如何协调温室气体排放与农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是本世纪全世界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难题。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倡导下,气候智慧型农业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法。在简述世界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现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健康发展的方向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公约履约等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粮食生产对于全球粮食安全以及气候变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二十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粮食作物田间生产过程是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随着生命周期评价法(碳足迹)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间生产过程以外,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同样不可忽视。本文综述了我国在粮食作物生命周期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并对我国未来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碳足迹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河池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人口与耕地、粮食的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评价河池市现实的农业资源和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要素,进行了潜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同时提出保护和提高河池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除国家在政策和财政上继续支持粮食生产外,应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保护好基本资源,优化耕地利用结构;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要实行科技兴农,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新技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高度依赖性和敏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逐步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研究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对有效推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国低碳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水稻产地1 11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改进的UTAUT(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模型构建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的概念模型,采用PLS-SEM(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方差分析法)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提高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有助于提高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意愿;(2)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本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农户对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较为显著;(4)技术门槛和实施条件等表征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全球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政府的极大关注。本文从CO2浓度和气温升高、UV-B辐射增强等方面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土壤、畜牧业、病虫害以及气候灾害的影响,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下未来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Financ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Under Climate Chang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Agriculture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 in meeting global food security and is expected to face even greater challenge under climate change.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how finance can be used to achieve the joint objectives of development, mitiga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worl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e is much under invested and foreign aid also has not increased appropriately to assist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under climate change.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areas in mitiga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at need substantial investment. Major areas and successful cases mitiga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griculture that have work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examined. A list of areas that have worked, could work and be scaled up or transferred is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mainstreaming agricultural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grams, enhancing local capacity, and consideri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needs are major experiences for successfully financ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under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