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丹’牡丹因兼具油用、药用等价值且具有耐旱耐瘠薄,易管理等特点,被各地广泛种植和推广。如何才能丰产高效是‘凤丹’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开展 ‘凤丹’间作、密度、平茬试验研究,得出结论:核桃与‘凤丹’间作是试验研究的几种间作模式中最适宜的;不同苗龄最适密度不同,4年以上苗龄定植最适密度为2000株/亩左右。平茬措施是促进‘凤丹’丰产及其有效的措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凤丹’牡丹的高效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为‘凤丹’牡丹种植户取得更高的收益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进当地‘凤丹’牡丹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大港地区枣粮间作模式和丰产栽培的技术要点。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枣粮的肥水管理、保花保果技术、合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栽培模式可分为以枣为主、以粮为辅的间作模式;以粮为主、以枣为辅的间作模式;粮枣兼顾的模式。3种间作模式枣树栽植密度不同,但枣树定干高度应在1~1.4m,树高度应控制在5~6m为宜。  相似文献   

3.
以原生地(香格里拉、昆明)的滇牡丹和栽培牡丹品种为材料,利用凤丹牡丹作砧木及覆盖薄膜保温保湿措施对其进行嫁接繁殖、植株生长和开花结实性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滇牡丹和栽培品种嫁接成活率受温度、湿度环境影响较大,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嫁接成活率分别达67%~72%和76%~82%,而无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嫁接成活率仅为26%~32%和38%~53%;滇牡丹与凤丹牡丹砧木有良好的亲和性,嫁接苗植株生长旺盛,当年就能开花结实;嫁接苗木收集保存了一批滇牡丹不同花色类型的种质资源。研究结果暗示可通过嫁接方法异地收集保存滇牡丹种质资源和直接开发利用滇牡丹。  相似文献   

4.
牡丹绿化油用品种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述及绿化油用的牡丹品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和立地造林措施。‘凤丹’和紫斑牡丹抗逆性强,具有抗旱关键基因DREB2A、WRKY和XET,而‘凤丹’适应性更广。牡丹籽油在5个种和芍药2个居群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以上,其中‘凤丹’、紫斑牡丹、牡丹、四川牡丹的α-亚麻酸和大花黄牡丹的油酸含量超过40%,食品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凤丹’种籽发育根据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差异划分为3个时期,即有丝分裂期、细胞扩展与物质积累期和成熟期,α-亚麻酸合成关键基因为SAD、FAD2/FAD6和FAD3;其繁殖栽培与管理技术对绿化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利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大田栽培模式下油用牡丹‘凤丹’的光合、蒸腾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或双峰曲线,日净光合速率的最高值出现在8:00或10:00,而后呈下降趋势,18:00降到最低。4月、5月‘凤丹’牡丹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凤丹’牡丹蒸腾速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曲线,日蒸腾速率的最高值出现在8:00—14:00,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最低值出现在18:00。6月、7月‘凤丹’牡丹蒸腾速率日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呈典型的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8:00或10:00,18:00为全天最低值。不同月份‘凤丹’牡丹气孔导度日平均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红桔"的高产栽培措施,探讨了不同苗龄、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红桔"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底肥、追肥三个因素对"红桔"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苗龄影响不显著;密度与苗龄的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密度与基肥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在试验条件下,根据回归方程计算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栽培方案为:密度2200株/667mz、苗龄26~33d、底肥10~20kg/667m2,追肥60~80kg/667m2,预测产量为8630~8883kg/667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攀枝花地区东当归的丰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单因素的试验设计,开展不同种植密度试验、不同追肥量试验、不同遮阴效果试验和修剪拔薹试验对攀枝花地区东当归的丰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优选最佳栽培条件。[结果]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东当归的最佳栽培条件为:采用种植密度为20 cm×20 cm、追肥量为尿素15 g/株和菌肥60 g/株,不采用遮阴措施,发现植株抽薹采用及时修剪。[结论]试验优选了东当归的丰产栽培技术,为东当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适宜的荆条经营技术。[方法]以多年生山区生物质能源树种实生荆条林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平茬高度、不同轮伐期及其干质量热值、连续平茬和栽植密度等经营技术研究,分析不同处理的荆条地上部生物量。[结果]采取平茬高度控制在10 cm左右,平茬2年后要休养2年以上,种植密度为1 m×1 m,轮伐期控制在3年1次以内,能有效提高荆条基部新萌发枝的地上部生物量。[结论]通过不同平茬高度,不同轮伐期及干热值连续平茬和栽培密度等处理,可有效提高荆条枝条地上部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以花生壳、玉米芯、樟树叶为原料、珍珠岩为填充料,按不同的体积比配制成栽培基质,对牡丹品种凤丹进行盆栽试验,研究3种农作物副产品不同配比基质对凤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玉米芯∶花生壳∶樟树叶∶珍珠岩=1∶1∶1∶2、花生壳∶珍珠岩=1∶1和3∶1的3个基质对凤丹营养生长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基质,适合作为凤丹幼苗的盆栽基质;以玉米芯∶花生壳∶珍珠岩=1∶2∶1、玉米芯∶花生壳∶樟树叶∶珍珠岩=1∶2∶1∶1、玉米芯∶花生壳∶珍珠岩=2∶1∶1的3个基质对凤丹的初次开花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基质,是凤丹成年期盆栽的良好基质。  相似文献   

10.
丹皮栽培与加工安徽省合肥林业学校张余田,李中岳丹皮别名粉丹皮、凤丹、瑶丹等。为毛莨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牡丹或药用牡丹的根皮。其中以药用牡丹的根皮品质量佳。药用牡丹,产于安徽铜陵凤凰山和南陵丫山(优质者称凤丹),为安徽四大名药之一。用途广。需要量大。至今...  相似文献   

11.
生产实践表明,合理密植可以使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由于玉米种植的最适密度会因地力水平、生态条件、品种、栽培措施以及耕种方式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研究某玉米品种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下的最适密度尤其重要。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竖叶型中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中科4号在不同产量水平和密度对产量结构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为中科4号玉米的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处理对凤丹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 T.Hong et J.X.Zhang)种子的特性观测并进行了种子分级试验;采用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沙藏层积、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凤丹牡丹种子,筛选出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利用凤丹种子的比重不同,采取水浸法进行种子分级,能有效区分种子优劣,且Ⅱ级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到99%;赤霉素(GA3)处理能大幅提高播种出苗率,GA3促进种子萌发的的最佳浓度为150 mg/L,种子萌发率达到99%。种子的品质与质量相关性不大,与吸水率呈反比;凤丹牡丹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生理后熟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施氮对不同枝叶去除强度下牡丹补偿性生长的影响,设置3个施氮水平(施氮0、1.25、2.50 g/株)和4个去叶强度水平(去除叶片数的0%、20%、50%、80%),通过测定各处理凤丹牡丹植株的累积生物量、更新芽数、相对生长速率和剩余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来研究不同去叶强度下不同氮水平的凤丹补偿性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去叶能够促进凤丹牡丹的补偿性生长;施氮可以适度提高去叶伤害后凤丹的补偿程度;施氮和去叶处理互作通过增加累积生物量来影响凤丹的补偿性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外源水杨酸(SA)提高牡丹幼苗耐热性的作用机制,以牡丹品种凤丹(Paeonia ostii Fengdan)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SA对高温胁迫后牡丹幼苗热害指数和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最适浓度SA对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0μmol/L为SA提高牡丹幼苗耐热性的最适浓度。与单纯高温处理相比,100.0μmol/L的SA处理能显著增加牡丹幼苗干质量,降低热害指数、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在高温胁迫后期(≥4 d),显著增加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说明外源SA可以通过提高牡丹幼苗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来诱导牡丹幼苗耐热性,缓解高温伤害。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中浙优1号密度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hm2、栽植方式为宽窄行、规格为17 cm×(33 cm+2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说明中浙优1号适应性较强,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就能发挥中浙优1号的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通过杂交育种培育高产、优质、兼具观赏和油用价值于一身的凤丹牡丹新品种,收集洛阳、邵阳、亳州、菏泽、铜陵5个种源的105株凤丹,进行种源内和种源间的杂交试验,同时开展凤丹与观赏性状优良的中原牡丹和日本牡丹品种之间的杂交。结果表明:同种源及不同种源间的凤丹优株人工杂交,种源因素对单株种子产量影响不大;不同种源的凤丹人工杂交比自然杂交单果种子数多,但种子均重和种子大小较自然杂交略小;不同种源凤丹与7个中原牡丹品种杂交,洛阳凤丹与香玉杂交、邵阳凤丹与玉面桃花杂交、菏泽凤丹与玉面桃花杂交、邵阳凤丹与霓虹焕彩杂交,单株种子重均超过12 g;不同种源凤丹与3个日本牡丹品种杂交,洛阳凤丹与太阳杂交单株种子产量最高(92.64 g)。该研究为利用传统育种手段进行高产、优质、兼具观赏和油用价值的新品种选育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种植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种植的最适密度会因生态条件、品种、栽培措施以及耕种方式等不同而有差异。因此,研究某个类型品种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下的最适密度有其实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脱毒红薯不同栽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施肥和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试验研究探讨脱毒红薯不同栽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脱毒红薯取得丰产提供最佳的合理栽培种植密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栽植密度5.1万株/hm2,鲜薯产量可达73 275 kg/hm2,是脱毒红薯的最佳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凤丹牡丹种子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凤丹牡丹种皮透水性及种子各部分的水浸提液、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凤丹牡丹种皮透水性和浸提液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完整种皮种子与刺破种皮种子的吸水率和吸水量有明显差异,说明凤丹种皮吸水困难;凤丹牡丹的种皮、胚乳和种胚均含有抑制白菜种子发芽的物质,抑制效果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同一部位相同浓度条件下,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均显著高于水浸提液;不同浸提液在相同浓度条件下对胚乳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种皮和种胚。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山鸡椒产业化规模发展,通过对山鸡椒不同密度的人工栽植与野生苗培育对比试验以及茶椒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山鸡椒人工栽植成活率均在90%以上,面积保存率达100%;人工林比同密度野生林单位面积产量增长90.4%~96.3%,栽培密度1 110株/hm2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1 665株/hm2人工林增长17.3%,比1 995株/hm2人工林增长36.6%;栽培密度为495株/hm2的茶椒间作山鸡椒总收入比330株/hm2株增长10.9%,比630株/hm2增长8.3%。由该试验可知,山鸡椒人工林比野生林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抗逆性增强。人工纯林最适合密度为1 110株/hm2,茶椒间作最适合密度为495株/hm2。同时加强抚育、施肥、修剪、疏雄等措施,可显著提高山鸡椒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