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西成薯00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种植模式下的甘薯产量变化规律,以确定最佳种植垄距模式,为西南地区甘薯机械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这5种种植模式下,鲜薯以垄距为90 cm的产量最高,垄距为75 cm的产量最低。随着垄距的增加,产量逐渐上升,90 cm的产量达到最高,垄距为95 cm时产量开始降低。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设置为90 cm,鲜薯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垄距对广薯87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食用红心甘薯新品种广薯8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处理对甘薯藤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垄距的增大,藤叶产量也逐渐上升;在95 cm垄距处理时,藤叶产量达最大值,为12 656.3 kg/hm~2。因此,可通过适量加大垄距的宽度来提高藤叶产量。随着垄距的增大,鲜薯产量逐渐上升;当垄距为90 cm时,鲜薯产量达最大,为34 875.0 kg/hm~2。但垄距达95 cm时,产量反而开始降低。[结论]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薯机械化起垄时,垄距为90 cm时广薯87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中不同垄距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传统栽培方式块茎产量低、商品率低、易烂薯等问题,采用地上垄体栽培模式,应用不同垄距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块茎产量、块茎商品率及畸形薯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垄距在80 cm及以上时,晚疫病发生较轻且病情蔓延速度慢;80 cm垄距单位面积块茎产量最高;垄距在85 cm时薯块的商品率最高,绿皮薯率最低,垄距在90 cm时畸形薯率最低,烂薯率最低的处理是垄距80 cm,因此建议生产上应用80 cm垄距,以达到最大的单产水平及最低的烂薯率.  相似文献   

5.
正一、选用高产品种选用适宜郸城县种植的甘薯品种商薯19、济薯25、豫薯7号等。二、机械起垄覆膜深耕细耙,起垄栽培,保持垄土疏松,要求垄形高宽,垄沟深窄。一般春薯垄距75~80 cm,夏薯垄距70~75 cm,起垄时要注意土壤不过湿或过干。在肥力较差、土层厚的沙质土或地势高的地块,以小垄方式为宜,垄高20~25 cm,垄距65~80 cm,株距30 cm,每垄1行;肥力高或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易涝、  相似文献   

6.
以高油酸花生阜花35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种植方式(P1:单垄45 cm垄距双粒种植;P2:单垄45 cm垄距单粒种植;P4:单垄50 cm垄距单粒种植;P5:垄上双行55 cm垄距,垄上小行距13 cm单粒种植;P6:大垄90 cm,垄上35 cm双粒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P3:单垄50 cm垄距双粒种植)对花生干物质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花生茎重、根重在各模式下呈现增加趋势,花生叶片质量在不同模式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从花生果重来看,P6单株果重明显高于其他模式,结合产量结果,P6种植方式亩产最高,比常规种植增产18.7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适应恩施州机械起垄的甘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对甘薯品种恩薯4号采用人工与机械起垄方式,不同行距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种植行距在机械起垄的60 cm时,产量为54 450.0 kg/hm2,其次是人工起垄的60 cm时,产量为53 325.0 kg/hm2,二者间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综合比较,采用机械起垄60 cm的种植方式,不仅综合产量最高,且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更适用于山区种植,为实现恩施州甘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主要进行了紫心甘薯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试验,筛选出品质优良的紫心甘薯品种,并对筛选出的紫心甘薯品种进行紫心甘薯不同栽插时间和垄距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在适栽期内尽早栽插,垄距为75 cm、单垄单行条件下种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徐薯22进行不同垄距及株距的组合试验,探索高淀粉含量甘薯品种徐薯22在咸宁市的配套栽培技术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距及株距对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徐薯22在我市种植最适宜的组合是垄距80 cm、株距21 cm,单产达48 340.7 kg/hm~2。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徐薯22进行不同垄距及株距的组合试验,探索高淀粉含量甘薯品种徐薯22在咸宁市的配套栽培技术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距及株距对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徐薯22在我市种植最适宜的组合是垄距80 cm、株距21 cm,单产达48340.7 kg/hm2.  相似文献   

12.
高产优质甘薯品种龙薯9号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以龙薯9号为材料,对其不同栽插时间、不同密度、不同垄距进行试验,研究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该品种的栽插时间在条件适宜下越早越好,亩栽培密度为3 500株下,垄距为80 cm,单垄单行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玉米适宜的种植方式,以玉米新品系庆301为试验材料,在1m宽垄上种植2行,设4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采用4种行间种植方式,研究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试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在7.5万株·hm-2时最高;在相同的种植密度下,垄上双行行间距35cm垄距65cm的种植方式最好。最佳的宽垄增行种植模式是密度7.5万株·hm-2、垄上双苗带间距35cm垄距65cm,最高产量1.22万kg·hm-2。  相似文献   

14.
试验证明,甘薯起垄方向不同,对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同:南北垄向、东西垄向鲜薯平均亩产量分别为3273kg和2367kg,南北垄向产量明显高于东西垄向,增幅为38.3%南北垄向、东西垄向鲜薯商品薯率分别为62%和43.9%,商品率增加了18.1个百分点,南北垄向、东西垄向鲜薯裂口率分别为4%和12.79%裂口率降低了8.79个百分点。从以上结果看出,南北垄向种植甘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商品薯率也有所提高,而裂口率下降,说明南北垄向种植不论在提高产量还是在优化品质上都明显优于东西垄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高淀粉甘薯[Ipomoea batatas (Linn.) Lamarck]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选取肥料种类、甘薯品种、种植密度、覆膜类型4个因素,采用随机区组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不同因素对茎叶产量、鲜薯产量、干物质率、T/R(蔓、薯鲜重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A_3B_1C_3D_2,即施用复合肥、甘薯品种选用商薯19、覆盖黑膜、种植密度为59 895株/hm~2时的鲜薯产量最高。肥料种类以复合肥的茎叶产量、干物率及鲜薯产量最高;甘薯品种对茎叶产量及T/R影响效应最显著;覆膜能提高茎叶产量、干物率和鲜薯产量;种植密度对干物率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春植蔗套种不同品种甘薯不同行距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春植蔗套种甘薯的适宜种植行距和甘薯品种,在前期栽培试验基础上,将筛选出的8个甘薯品种(系)进行不同套种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1.5 m)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甘蔗行距1.2 m套种单行甘薯的模式,8个甘薯品种(系)的鲜薯产量均高于采用甘蔗行距1.5 m套种双行甘薯的种植模式;鲜薯产量最高的品系是桂能05-6,达18 129.2 kg/hm2,其次为桂能0903-35和桂薯2号。因此,采用甘蔗行距1.2 m套种单行甘薯的种植模式,甘薯可获得较高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同密度不同垄距对马铃薯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90cm垄距较80cm垄距促进了晚熟品种地上部叶片的生长,株高、冠幅、主茎数、绿色叶面积、茎粗均增加,大中薯率提高;早熟品种地上部植株性状不随垄距的增加而增加,大中薯率也仅略有提高;参试的2个品种在80cm垄距与90cm垄距下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对甘薯鄂薯3号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不同密度处理对甘薯鄂薯3号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窝距50cm×20cm,单产马铃薯31164kg/hm2,为最高产量种植密度。行窝距50cm×25cm,单产大薯9447kg/hm2,为最佳商品薯种植密度。说明密度大不利于薯块膨大;密度小,大、中薯多,但产量不一定最高。  相似文献   

19.
1栽培技术模式 该栽培技术是改原来的窄垄(垄距90cm)为宽垄(垄距155cm),改窄垄单行撮苗种植为宽垄双行撮苗种植,形成地膜覆盖宽垄撮苗种植模式。即垄面宽130cm,垄间行道宽25cm,垄上撮苗玉米窝距75cm,行距90cm,每撮留苗4株,亩留苗4590株,比窄垄单行地膜覆盖撮苗玉米亩增590株。这种技术不仅继承了撮苗种植法的优点,又充分利用了耕地资源,省工省时,而且垄间形成通风透光通道,有效改善了窄垄劳动强度大、产量徘徊不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引进的6个淀粉甘薯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并对商19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淀粉甘薯品种为商19,该品种的最佳亩种植密度为3 500株,垄距为80 cm,单垄单行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