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谷子茎尖愈伤诱导优化及转化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谷子组织培养和转化研究相对较少,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以及转化效率相对较低。采用不同谷子品种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愈伤诱导,分析影响愈伤形成的因素并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可达75.4%,愈伤分化率达15%左右。此外对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愈伤进行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转化愈伤GUS的瞬时表达效率最高达22.3%。由于用茎尖做外植体不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愈伤诱导率大大提高,初步GUS检测表明转化效率也有所提高。该结果为今后谷子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不同外植体对岩黄连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从而筛选出较适合岩黄连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材料,为建立岩黄连无性繁殖体系提供参考。以岩黄连的茎尖、茎节(带侧芽)、叶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消毒,并接种于不同配方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岩黄连不同类型外植体在诱导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上有较大的差异,叶柄和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高于茎节和茎尖,其中叶片诱导率最高,为46.67%,而茎尖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最高,为66.7%。叶片为岩黄连诱导愈伤组织较好的外植体材料,茎尖较适合于诱导岩黄连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3.
以槟榔品种热研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成熟合子胚、一年生种苗茎尖和无菌苗幼根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对愈伤诱导、体胚诱导、再生芽萌发及生根的影响,最终获得槟榔组培苗。结果表明:在愈伤诱导阶段,2,4-D为120 mg/L时,茎尖、合子胚、幼根的愈伤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83.34%,53.34%和10.00%;在体胚诱导阶段,6-BA为50 mg/L时,体胚萌发率最高,为73.33%;在再生芽萌发及生根阶段,NAA为1 mg/L时,体胚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83.33%和73.33%。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槟榔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后续槟榔的组培快繁和遗传转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不同外植体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激素配比条件下,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根、茎、子叶、下胚轴)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对愈伤组织的平均诱导率最高(93.9%),且出愈时间最早,褐化率最低(10.6%),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在特定激素浓度条件下,下胚轴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总黄酮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而子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商洛五味子组培快繁的中间材料,选用幼嫩的商洛五味子茎尖、叶片、叶柄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2,4-D,NAA,6-BA)对3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配比均为2,4-D 0.5mg/L+NAA 0.1mg/L+6-BA 1.0mg/L。该配方处理下,茎尖诱导率达73.3%,愈伤组织呈绿色,质地致密,生长旺盛;叶柄诱导率达60.0%,愈伤组织呈淡绿色,质地较紧密,生长旺盛;叶愈伤组织诱导率相对较低(53.3%),诱导时间较长,3周后出现愈伤组织,呈绿色。商洛五味子茎尖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  相似文献   

6.
以3种不同基因型的成熟胚和茎尖两种不同外植体为材料,对它们的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成熟胚和茎尖愈伤诱导率相关,但两种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状态明显不同,茎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状态普遍比成熟胚的好;两种外植体的愈伤分化率差异明显,成熟胚愈伤组织最高分化率为2.13%,茎尖愈伤组织最高分化率可达21.2%。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甘孜州野生手参为对象,以手参的茎尖、根尖、侧芽三种外植体类型,结合2,4-D、6-BA、NA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与组合,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手参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探索建立手参组织培养技术体系,同时,检测愈伤组织中药用化学成分,阐明药用成分差异,对再生植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茎尖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59.5%),在0.5mg/L NAA的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59.8%),同一浓度下,单独添加生长素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生长素和细胞分类素的组合;根尖的褐变率最高(100%),茎尖的褐变率最低(38.5%);经检测发现,在NAA愈伤组织中的天麻素和dactylorhin A的含量都要高于2,4-D愈伤组织中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手参的品质,增强我国药用植物产业的竞争力,为后续商业化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结球蔬菜白蓝不同外植体在添加KT 2.0 mg/L、NAA 0.2 mg/L的MS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和不定根,茎尖、茎段、叶片的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分别为76.47%、80.95%、18.18%,但不同外植体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中华卷柏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外植体、不同光照条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尖是诱导中华卷柏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2)黑暗培养能够明显促进愈伤组织的发生;(3)茎尖在1/2MS+6-BA 0.5 mg/L+2,4-D 2 mg/L的培养基中诱导率最高,达55.6%。同时研究了不同继代时间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 d继代1次可使褐化率降至33.3%。  相似文献   

10.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水稻基因组测序品种日本晴为研究材料,对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系统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水稻种子采用2.5%次氯酸钠灭菌30 min的处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经过6-7 d的继代培养后再转化,转化效率最高;感染时,发杆菌浓度OD600值为0.145-0.190时,转化效率较高;将抗性愈伤组织进行7 d的暗培养将大大提高分化效率。对获得的大量转化体进行初步分析,GUS表达率达到30%。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芥菜型油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以芥菜型油菜品种‘四川黄籽’的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对愈伤诱导、芽分化及生根培养3个阶段的激素、硝酸银及其配比进行优化处理。结果表明:用含1.0 mg/L 2,4D的预培养基诱导愈伤,愈伤再生率达到100%;用含3.0 mg/L 6-BA + 5.0 mg/L AgNO3的分化培养基诱导芽再生,芽再生率达28.33%,平均芽丛数为1.73个;在含2.5 mg/L IBA + 0.05mg/L NAA生根培养基中,不定芽生长11 d后开始生根,生根率达到100%;经PCR检测抗卡拉霉素转化苗,阳性率达到23.80%,且GUS染色呈阳性,说明建立的芥菜型油菜遗传转化体系高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以红刺玫无菌苗为初始材料,通过探讨外植体、培养条件,以及激素配比浓度和暗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分化芽的影响,建立了红刺玫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再生体系:MS为初始培养基,暗培养21 d,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100%。分化培养基为MS+TDZ 1.5 mg/L+NAA0.05 mg/L,暗培养8 d,芽分化率达48%;通过遗传转化条件优化,建立了以红刺玫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以红刺玫的DFR-RNAi为表达载体,GUS为标记基因的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到50%。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虎杖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用携带有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发根农杆菌ATCC15834侵染虎杖无菌苗获得毛状根。对影响虎杖毛状根诱导的因素如外植体种类、农杆菌活力、培养基种类、超声波辅助时间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培养条件。通过潮霉素筛选阳性毛状根并确定最佳潮霉素浓度。结果表明以叶片为外植体,1/2MS为培养基,菌液OD600=0.8,超声波辅助5s时,虎杖遗传转化毛状根效果最佳。筛选出的毛状根经GUS染色和PCR分子鉴定表明,该方法的阳性转化率为92%。该研究优化了虎杖毛状根的培养条件,为后期实验探究建立了更加高效的虎杖转基因体系。  相似文献   

14.
红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红掌3个不同部位的材料(叶片、叶柄、茎段)为接种外植体,对红掌的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差异显著,其中叶柄诱导率最高,达到86.7%,为最佳取材部位。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MS+6BA2.0 mg·L-1+2,4D0.2 mg·L-1为最好; MS+BA2.0 mg·L-1+NAA0.25 mg·L-1对不定芽分化效果良好。第3期郭军战等红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串叶松香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串叶松香草的嫩芽、新叶和叶柄的切块为外植体,分析在不同培养阶段不同激素浓度配合使用对其组培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大小依次为嫩芽>叶柄>新叶;串叶松香草的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6-BA2.0mg/L+2,4-D3.0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2.5mg/L+IBA0.5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0.2mg/L+IBA2.0mg/L;当根系长约5cm时,开瓶炼苗2~3d,移栽至装有基质(V(泥炭):V(珍珠岩):V(蛭石)=1:1:1)的花盆内炼苗1个月后即可移入大田,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美味猕猴桃叶片外植体转化体系,为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以美味猕猴桃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乙酰香酮(AS)对外植体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瞬时表达阳性率的影响,及暗培养时间与抗褐化剂二硫苏糖醇(DTT)、聚乙烯呲咯烷酮(PVP)对外植体褐化、抗性芽诱导的影响.[结果]仅在侵染菌液中添加AS时,100、150、200 μmol/L AS 3个处理的外植体GUS阳性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14.6%、16.7%、10.7%;而当农杆菌侵染液与共培养基中同时添加100~150μmol/L AS,可使GUS瞬时表达阳性率提高至37.9%.选择培养初期经过2~12 d暗培养后,外植体褐化率不断下降,抗性芽诱导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暗培养6、8d处理的褐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2%和30.6%,且相应的抗性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2%和13.1%,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2.0 g/L的DTT并暗培养6d的效果优于对应浓度的PVP;其中1.5 g/L DTT并暗培养6d,可使外植体褐化率降至13.4%,卡那霉素抗性芽诱导率提高至24.3%.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叶片GUS染色与PCR扩增结果显示,ShivaA基因已转化至美味猕猴桃秦美.[结论]AS不同使用方式及其浓度对叶片GUS瞬时阳性表达率的提高具有明显影响;选择培养初期进行暗培养6~8 d或暗培养结合添加1.0~2.0 g/L DTT抗褐化剂,均可降低美味猕猴桃叶片转化芽再生过程中的褐化,提高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以浙春3号,华春6号,0428三个大豆基因型的胚尖、子叶节和下胚轴为受体材料,运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GUS基因,通过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比较,探讨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基因型、外植体等),并进一步对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胚尖为受体时,3个基因型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率都很低,在丛生芽的再生部位没有瞬时表达。以下胚轴为受体时,萌发5 d,共培养3 d后,浙春3号、华春6号、0428在丛生芽再生部位的GUS瞬时表达率达到最高,分别为4392%,5445%,5847%。而以子叶节为受体时,按照常规方法(萌发5 d),浙春3号、华春6号、0428分别在共培养5,4,4 d时,其丛生芽再生部位的GUS瞬时表达率最高,分别为2305%,1379%,478%;利用浙春 3号对子叶节法的萌发时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发现萌发时间为3 d时在丛生芽再生部位的GUS瞬时表达率、芽诱导率较萌发5 d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利用遗传转化技术进行猕猴桃品种改良研究,以中华猕猴桃华优组培苗幼嫩叶片为材料, 研究了外植体分化不定芽再生途径所需的培养条件及转化效率提高方法。结果表明,在叶片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加 入浓度为0.75~1.0 mg/L 的TDZ 时,叶片愈伤发生率达85.7%~90.1%,不定芽发生率达41.8%~44.6%;在TDZ 1.0 mg/L 基础上,补充0.1~0.4 mg/L IAA 可使叶片愈伤发生率提高到96.7%~100%,不定芽发生率提高到67.4%~71.9 %; 在农杆菌侵染液与共培养基中同时加入75~100 滋mol/L 浓度的AS,可使GUS 瞬时表达率及卡那抗性芽发生率分别 提高至27.9%、14.5%;外植体被农杆菌侵染前,的预培养2~3 d有利于提高GUS 表达率与卡那抗性芽发生率。GUS 染色与PCR 扩增检测结果显示,Shiva A基因已转化至中华猕猴桃华优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9.
玉米自交系幼胚在添加 1~ 2mg/L 2 ,4-D的N6培养基上能够诱导形成不同类型的胚性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与基因型和 2 ,4-D浓度有关 ,6个自交系的诱导率在 5 2 %~ 89%。将淡黄色颗粒状结构致密型愈伤组织在N6诱导培养基上继代培养 2 0个月 ,仍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在附加 2mg/L 6 -BA和0 .2mg/LNAA的N6分化培养基上 ,有 2 7%~ 41%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通过基因枪轰击成功地将 pbarGUS基因转入玉米细胞 ,获得了大量的转化胚性愈伤组织。用 0 .4mol/L的甘露醇高渗处理幼胚 ,能显著提高pbarGUS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 ,高渗处理转化率较对照提高了 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