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国红6号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超高产攻关田和密度、施氮量等试验,分析其高产田块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国红6号产量超过600公斤的群体特征为亩穗数30-33万,穗粒数达44-46粒,千粒重达42-43克。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约为1.1-1.2,高峰苗/最终穗数约为2.0,分蘖成穗率约为37.5-39.0%。  相似文献   

2.
小麦06-135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06-135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高产攻关田和播期、密度及施氮量等试验,分析高产田产量构成及群体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小麦06-135产量8 000 kg/hm~2的群体形成特征为穗数435万—475万穗/hm~2,穗粒数44—46粒/穗,千粒重42—43 g;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约1.1,高峰苗/最终穗数约2.0,分蘖成穗率约38.5%,分蘖穗比例约60%。小麦06-135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28日,适宜基本苗为165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07.30 kg/hm~2。  相似文献   

3.
2019年在丹阳市实施了南粳3908水稻稳定超高产(12 750 kg/hm~2)攻关试验和集成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丹阳市超高产(12 750 kg/hm~2)穗粒结构指标为有效穗330万~360万穗/hm~2,穗粒数145~150粒,结实率93%~94%,千粒重28~29 g;超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是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通过软盘稀播育壮秧、扩行减苗、精确定量施肥、节水定量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抗逆栽培等技术措施,塑造12 750 kg/hm~2超高产的库容量,实现稳定的超高产。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天禾3号为材料,在适宜播期范围内研究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天禾3号产量影响显著,其中播量为225.0 kg/hm~2的产量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播量对成穗数、穗粒数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较小。该品种对播量的适应性强,适宜播期范围内均能达到8 800 kg/hm~2。最佳产量三要素为:亩穗数660万~675万/hm~2,穗粒数35~36粒,千粒重44 g。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甬优8号超高产形成规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结果发现,甬优8号12 75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有效穗216.75万~228.60万穗/hm2,每穗粒数238.4~265.3粒,总颖花量54 498万~57 504万朵/hm2,结实率84.7% ~ 87.6%,千粒重28.12 ~28.42 g;甬优8号超高产栽培群体动态特征表现为“前小、中稳、后强”,通过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扩库强源、抗逆防倒等技术途径可以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品种内7优39以15 000 kg/hm~2进行了高产潜力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实际产量平均达15 615.0 kg/hm2,具有超高产潜力;产量结构为:有效穗336.0万/hm2,每穗总粒数178.8粒,实粒数164.5粒,结实率92.1%,千粒重29.2 g。  相似文献   

7.
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专题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粳44超高产形成规律和关键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南粳44是一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超高产群体的穗数、每穗粒数发展变化空间较大,每穗粒数对产量构成因素有较大的限制作用,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直接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穗增产效果最好.在满足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本试验条件下,11 250 kg/hm2以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95%的置信区间为:穗数1 hm2 2.675×106~2.875×106,每穗粒数150.2~166.2粒,结实率89.8%~91.6%,千粒重28.9~29.6 g,理论产量为11 425.5~11 728.5 kg/hm2.(2)旱育稀植条件下,南粳44的基本苗控制在1 hm2 7.2×105~8.1×105,施氮量315 kg/hm2左右时,易获得超高产;全量麦秸机械还田塑盘抛秧条件下,南粳44的施氮量285~315 kg/hm2,基本苗为1 hm2 9.75×105,密度和施氮量较为协调,易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8.
揭示现实管理条件下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高产(7 500~9 000 kg/hm2)、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个体发育及产量结构特征,可以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及超高产提供栽培技术调控理论数据支持。在2014~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同时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南部(邢台、邯郸)、中部(石家庄)和北部(保定),选择当地单产超过7 500 kg/hm2、9 000 kg/hm2的高产超高产典型地块,进行冬小麦群个体发育动态、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指标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要实现单产9 000 kg/hm2以上,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80万~79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5 g;实现单产8 250~9 00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715万~750万穗/hm2、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2~43 g;实现单产7 500~8 250 kg/hm2,成熟期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应达到单位面积穗数685万~695万穗/hm2、穗粒数31~32粒、千粒重41~44 g。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品种生产潜力,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以儒麦1号、太麦198、山农28、济麦22共4个高产品种为材料,于2018—2020连续两年度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比较品种间群体动态变化、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儒麦1号、太麦198及山农28产量高于9 000 kg/hm~2,均达到超高产水平。4个品种的茎蘖成穗率在40.60%~57.57%之间;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18.98%~39.71%之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达60.29%~81.02%。与济麦22相比,3个品种均提高了花后干物质量的积累,儒麦1号通过提高穗粒数、山农28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实现超高产,太麦198优化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小麦品种"罗麦10号"在上海市宝山区种植的高产群体特征,通过收集整理2012—2016年"罗麦10号"的高产示范资料,分析了其群体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罗麦10号"在上海市宝山区种植,高产(产量≥350 kg/hm~2)群体的适宜基本苗数和高峰苗数分别为有效穗数的0.57~0.62倍和1.38~1.49倍,成穗率在67%以上,个体主茎总叶片数在(10.36±0.39)张以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小。故"罗麦10号"种植应以确保足够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注重穗粒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