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对春、冬季节农业气象冻害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江苏海安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春、冬季节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在遇降水、降温情况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近地层土壤温度整体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只是变化幅度没有气温剧烈,且土层越深,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越来越平缓;各层土温日内变化均呈现正弦曲线状态,其中地表温度的变幅较大,且出现极值的时间比20cm土层出现极值的时间早4小时左右;降水过程中,各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平缓,且不同深度土层的温度差异较小;降水结束后,随着气温进一步下降,春季当气温降到2℃左右时,0cm土壤温度仅在0℃左右,此时要谨防晚霜冻;而在冬季当气温下降到-4℃左右时,0cm土壤温度仍在-1~0℃左右,不会出现严重的霜冻灾害。  相似文献   

2.
选择江苏海安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春、冬季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在发生霜冻情况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季节变化来看,近地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变化幅度没有气温剧烈,土层越深,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越来越平缓;各层土温日内变化均呈现正弦曲线状态,其中地表温度的变幅较大,且出现极值的时间比20 cm土层出现极值的时间早4 h左右;春季地气间热量交换比冬季大,极易发生晚霜冻。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夏玉米生长季内所获取的田间气象资料,研究了田间气温、5 cm土层和2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以期为夏玉米生长季内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内田间气温呈正弦曲线变化;土壤温度与田间气温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土壤温度随着田间气温呈线性变化规律,20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较5 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4.
以3年生克瑞森地下滴灌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垂直方向上20、40、60、80 cm处的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温度在葡萄不同生育期的变化及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滴灌葡萄园各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近地表处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深层土壤温度日变化趋势平缓;以04:00、08:00、14:00、22:00代表土壤温度变化特征时刻的各深度土壤温度,在葡萄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趋势均匀,萌芽期开始上升,果实生长期土壤温度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葡萄园土壤温度在年变化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7月达到最大值,土壤温度变化曲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振幅减小;土壤深度40 cm处的年平均温度为13.14℃,高于其他深度土壤年平均温度;各深度土壤温度与气温有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显著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气温、降水及浅层(0cm、10cm、20cm)地温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及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浅层地温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19 年柴达木盆地南缘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升高倾向率为0.4℃/10a;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0mm/10a。0cm、10cm、20cm年平均地温均呈增加趋势,变化趋势大体趋于一致,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43℃/10a 、0.32℃/10a、0.33℃/10a;各浅层地温四季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趋势较小,春、夏、秋季增温较显著,但随深度不同增温幅度各有差异;各浅层地温每年3月上旬至8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9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平均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地温月平均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各浅层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升高1℃, 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98℃、0.74℃、0.75℃;年降水量增加100mm,0cm、10cm、20cm地温分别增加0.89℃、0.67℃、0.77℃,年平均气温对地温的影响较年降水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林内积雪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分析了积雪及浅层土壤温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积雪内部温度差异随着积雪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积雪厚度在11.36~14.00 cm,气温为-13.10℃时,雪底与雪表温差为6.89℃,而积雪厚度增到27.50~30.00 cm,气温降到-30.20℃时,雪底与雪表温差高达18.87℃,在气温骤降17.10℃过程中,雪表温度相差17.31℃,而雪底温度仅相差5.34℃,这说明一定厚度的积雪具有缓冲冷空气和保持雪底温度的作用,且积雪越厚其保温性越强。2)积雪上层和下层的温度梯度差异随着积雪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积雪厚度在13.25 cm时,积雪上层和下层的温度梯度相差0.17℃/cm,而当积雪厚度在29.80 cm时,温度梯度相差达0.65℃/cm,说明冷空气穿透上层积雪后对下层积雪的降温作用变缓。3)积雪的覆盖延缓了冷空气向下层土壤的传导,积雪深度11.36~14.00 cm时,气温降低6℃,浅层土壤温度降低2.59℃,而当积雪深度在26.00~34.80 cm时,气温降低8℃,而浅层土壤温度仅降低2.63℃。4)积雪层越厚滞缓冷空气对土壤侵袭效应越明显,12.46 cm积雪覆盖条件下,0~10 cm土层温度梯度为0.26℃/cm,20~30 cm土层是0.13℃/cm,积雪厚度达到30.22 cm时,0~10 cm土层温度梯度为0.31℃/cm,而20~30 cm土层仅为0.12℃/cm。  相似文献   

7.
针对复种作物生长季节的特殊性,研究复种大豆田土壤温度在0~100cm深度土壤剖面的分布、日变化,生育阶段的动态及灌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受大气温度昼夜变化影响的土层临界深度为40cm,0~40cm土壤温度以24h为周期呈准正弦曲线波动,其振动变化幅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趋于平缓;土壤温度日变化呈上升和下降2个变化阶段,升温速率明显大于降温速率;适宜的灌水定额具有提高土壤温度的效果,360mm灌溉定额处理土壤温度最高,小灌溉定额和大灌溉定额均不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在大豆生殖生长阶段内宽行温度始终高于窄行但温差随生育期推移趋于一致,且土壤温度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缙云山灌草丛,马尾松前期,马尾松后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5个阶段土壤温度在不同季节、土层深度的变化,研究了植被群落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阶段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随植被演替进展,当外界气温约>20℃时,各阶段降温效应增强.外界气温约<10℃时,各植被群落保温效应增强,且各阶段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土温差也逐渐减小.(2)在外界气温较高时,各阶段土温随土层加深而不断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同时各层温度随着演替进展呈规律性下降.但在外界气温较低时,各阶段土温(除灌草丛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出现较小幅度的回升,且随着演替进行,其回升的幅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全膜双垄沟播膜下设置带状秸秆还田不同模式,研究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耕层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玉米非种植带将5 cm长秸秆按3 750 kg/hm~2深翻15 cm与土壤混匀后,土壤温度日(8:00~20:00时)变化增温速度最快,逐日变化幅度最高,相应的0~25 cm土层温度振幅最大。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玉米生育期0~15 cm土层温度日变化不同,苗期(5月13日)膜下秸秆还田0~15 cm土壤温度随着白天气温的升高快速增高,16:00时达最高峰,为26.8~28.9℃,持续2 h后迅速下降;拔节期(6月10)土壤温度在16:00时达到最高,随后缓慢下降。玉米生长后期不同处理0~15 cm土层温度没有差异。整个玉米生长期内,土壤温度的逐日变化表现出S型波动。各处理0~25 cm土层温度的振幅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和生育期延后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缙云山植被群落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缙云山灌草丛,马尾松前期,马尾松后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5个阶段土壤温度在不同季节、土层深度的变化,研究了植被群落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阶段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随植被演替进展,当外界气温约〉20℃时,各阶段降温效应增强。外界气温约〈10℃时,各植被群落保温效应增强,且各阶段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土温差也逐渐减小。(2)在外界气温较高时,各阶段土温随土层加深而不断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同时各层温度随着演替进展呈规律性下降。但在外界气温较低时,各阶段土温(除灌草丛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出现较小幅度的回升,且随着演替进行,其回升的幅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研究了全年覆膜条件下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运移规律。【方法】在陕北黄土丘陵山地设置白膜、黑膜覆盖,裸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条件下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连续2年观测。【结果】土壤温度在一天中的变化为抛物线,比气温变幅小并滞后于气温。白天最高温度为白膜,出现在16:00,夜间最高温度为黑膜,出现在8:00,裸地白天温度高于黑膜,夜间最低。土壤水分白膜最高,黑膜和裸地基本无差异。土壤水分0~150 cm土层内储水量2种膜覆盖为487.11、452.79 mm,裸地则减少75.69和41.37 mm。剖面土壤水分白膜黑膜裸地,其中,白膜和黑膜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分别为17.33%和15.96%。剖面温度表现为白膜15 cm以上土层最高,15 cm以下土层2种覆膜措施无显著差异。在植物生育期裸地表层温度受气温影响最大,最高温度达到53.5℃,高出白膜和黑膜覆盖5.3和7.2℃;而裸地表层土壤含水率最低,只有9.49%,显著低于覆膜处理。在冬季裸地表层温度最低,为-10.3℃,土壤含水率最低,只有3.15%,均低于同期覆膜处理。【结论】覆膜在夏季可以降低表层土壤温度,在冬季则能保水保温,抑制蒸发。  相似文献   

12.
藏东南色季拉山冷杉林林隙与非林隙小气候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典型林隙与非林隙的旷地和林内小气候观测,从昼间总辐射、气温、相 对湿度、地表温度和5 ~15 cm 层土壤温度指标,分析夏季林隙与非林隙小气候的异同。结果表明,冷杉林林隙总辐 射年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5 和8 月;林隙总辐射的日变幅和年变幅均小于旷地,年总辐射量为 1 173.28 MJ/ m2 ,总辐射量显著低于旷地(P 0.01)。夏季昼间,林隙与非林隙气温变化曲线均呈倒S 型,林隙气 温日变幅小,介于旷地与林内之间,接近林内而低于旷地;林隙相对湿度高于旷地和林内,且日变幅较小。林隙和 非林隙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旷地地表及土壤各层温度显著高于林隙和林内;土壤温度随土层 深度增加而递减,10 cm 及以下土层无明显日变化;地表温度受夏季太阳辐射影响,其日变幅显著高于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3.
张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80-6382
利用1961~2012年卫辉市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2年卫辉市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近52年卫辉市年平均浅层地温除地面外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07~0.18℃/10a,15 cm升温率最大;四季浅层地温中,冬、春季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尤其是15~20 cm,升幅为0.17~0.34℃/10a,夏、秋季升高趋势不显著。浅层地温冬季、春季和年平均分别在1976、1986年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夏、秋季无突变;年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低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气温升高及降水减少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EOS/MODIS为数据源,采用地表温度(LST)遥感信息模型耦合土壤温度CERES模型反演多层裸土土温。结果表明:土壤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不同土层反演值和地面观察值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5~60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平均绝对误差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40~60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平均绝对误差降至1℃以内,但80、160 cm两层的反演精度误差则相对较大,说明结合其他模型,遥感能够反演一定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并达到一定精度。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黄土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规律,选择裸地、植树区和乔草混合区3种样地进行实地测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为期1 a的浅层土壤温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季5 cm处土壤温度显著低于15,30 cm处,夏季浅层土壤温度在22℃左右,秋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温度越高,秋季土壤每15 cm层间增量在1~2℃,冬季则超过2℃;年度日平均土壤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植树区>裸土区>乔草混合区,夏季3个样地土壤温度排序为裸土区>植树区>乔草混合区,冬季则相反;地表覆有植被且植被类型越多则该地区植物生长期越长;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变化规律曲线符合T=alnx+b(4月初至10月底a<1,其他月份a>1)。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的土壤维护、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 cm土壤深度每增加5 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 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7.
运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结合铂电阻地温传感器分别采集地震前后4年(2004~2012年)的土层温度,探讨汶川Ms 8.0级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呈下降的趋势,且在0 cm时达最高;0、10、15、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其温度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7年5月时达最高值;而40、80、3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浅层(0~40 cm)地温的变化幅度较大,而深层地温(80~320 cm)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浅层地温受地面天气现象的影响较大,而深层地温则受此影响较小,但其地温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增强有关,且基本不受地震释放的热量影响。地震对不同土层的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土层的加深,其影响逐渐降低,在0、5、10、15、20 cm的土层温度中,其作用尤为明显。地震对不同土层温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震后1~3 d,而震前无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当前地震预警预报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土壤温度差异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覆膜栽培增温效果明显,比露地栽培小麦 0 cm日增温1.75℃、5 cm日增温2.93℃、 10cm日增温1.48℃、15cm日增温1.06℃、20 cm日增温0.93℃.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土层深度温差降幅大小依次为5 cm>10 cm>15 cm>20 cm .地膜小麦土壤温度日变化0~20 cm最低温度在8:00,最高温度0~10 cm出现在14:00、15 ~20 cm土壤最高温度出现在20:00.地膜小麦土壤温度随生育期后延而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早春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南疆喀什地区早春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实测数据,分析杏麦间作与小麦单作模式下24h的温度变化特征.[方法]以8年生赛买提杏和新冬20号小麦为试材,采用ZDR - 41型温度自动记录仪,对不同物候期、不同水平距离、不同土壤深度及气温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土壤温度变化总体呈现单“S”型.(2)20 cm土层不同模式在温度极值持续期存在差异.单作与气温均无最高或最低温度持续期,而杏麦间作模式下,距离杏树主干不同水平距离处均出现高温或低温持续期.(3)杏树萌芽期,同一土层温度均为单作高于间作,平均温度为单作>距杏主干2m处>距杏主干1 m处>气温.[结论]早春时节,杏园间作冬小麦,在杏树萌芽期对小麦田土壤温度有一定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地温逐渐升高,到杏树花期,距离杏树主干距离的远近,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江苏丘陵区栎林内的小气候变化规律,利用土壤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测量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和水分,并对其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壤温度日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日平均温度冬季为40 cm>10 cm>0 cm>5 cm、春季为0 cm>5 cm>10 cm>40 cm、夏秋季为0 cm>40 cm>10 cm>5 cm;从土壤温度月变化来看,4个层次土壤温度呈倒U型变化,各层土壤月平均温度差异并不显著;从土壤温度季节变化来看,秋、冬两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以冬季最为明显,而春、夏两季规律性不是很明显;从日、月、季节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来看,温度变化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土壤越深,温度越稳定.从日、月、季节土壤水分来看,各层土壤水分变化都较稳定、变幅很小,各层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变化的幅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