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豆脂肪和蛋白含量双高育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洪德  余建章 《作物学报》1994,20(5):614-620
本试验采用NCII设计,将7个脂肪与蛋白含量不同的亲本分两组进行双列杂交,对12个组合F2代中双高植株出现的频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量品种间的杂交以双亲脂肪含量均在20%以上,一亲蛋白含量在43%以上;或脂肪含量的中亲值超过20%,蛋白含量的中亲值高于42%的组合,其F2代双高频率较高。亲本脂肪含量的低亲和中亲值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10份紫肉甘薯和4份非紫肉甘薯品种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测定了857份F1及其亲本的花青素含量和干物率,分析F1肉色分离规律、花青素含量和干物率的遗传变异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组合F1代薯块肉色均以紫肉为主且平均花青素含量均高于30 mg/100 g FW。各组合F1代花青素含量变异系数在48.09%~109.37%,说明紫肉甘薯花青素含量遗传变异范围广。F1代花青素含量超高亲率和遗传传递力范围分别在1.69%~48.15%和67.38%~161.09%,其中10个组合的遗传传递力超过100%。对于正反交组合之间而言,均是以双亲中花青素含量高的品种作母本时,其F1代出现紫肉比例、平均花青素含量、超高亲率和遗传传递力更高;说明F1代紫肉甘薯的花青素含量遗传变异主要受亲本花青素含量的影响,并存在母本遗传效应。F1干物率超高亲率平均达48.31%,干物率遗传传递力均超过100%;其遗传变异受干物率中亲值和花青素含量母本值极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棉花生产上推广的主要品种 (系 )做亲本 ,组配 15个组合的正反交杂种 ,对其 F1 、F2 代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 ,F1 、F2 代正交与反交组合间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无明显差异。 3 0个正反交 F1 杂交种具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 (以下简称三优势 )组合率分别为73 %、10 0 %和 83 %。其中竞争优势在 15 %以上的组合率为 46.7% ,最大竞争优势值为 40 .6%。 3 0个正反交 F2 杂交种三优势组合率分别为 60 .0 %、90 .0 %和 66.8% ,其中竞争优势在 10 %以上的组合率达 3 3 .3 % ,最大竞争优势值仍达 3 1.3 % ,F2仍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潜能。亲本鲁 11、石远 3 2 1等品种 (系 )表现遗传配合力高 ,是目前棉花杂交制种选用的优良高产亲本。  相似文献   

4.
宋启建  盖钧镒 《作物学报》1994,20(5):542-547
利用大豆不同杂交类型的23个组合,研究了亲子代及F1、F2和F3代间遗传变异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高含量亲本对后代表现有部分显性作用。多数组合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在F1、F2和F3世代的平均数介于两亲之间,偏高和偏低组合几乎各占一半,优势强度在组合间有一定差异,故合理选择亲本有可能获得比两亲表现更优良的组合。两亲  相似文献   

5.
巢式群体可以利用多个亲本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1个共同亲本与6个基础亲本所配置巢式组合F2:3家系的种子脂肪含量数据,分析了花生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型,旨在探明不同的基础亲本组合中脂肪含量性状的遗传差异,为制定脂肪含量遗传改良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提供依据。6个组合的共同亲本为高脂肪含量的普通型大果品种豫花15号,其他6个基础亲本为不同脂肪含量和不同植物学类型的品种。结果表明,在不同杂交组合中脂肪含量的遗传模式有所不同,6个组合分别符合无主基因模型、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模型和2对主基因等显性模型3种遗传模式。各种遗传效应的估计值也各不相同,主基因遗传力从32%到80%,说明不同杂交组合中,控制脂肪含量的基因位点差异及其重组和分离方式不同。高脂肪含量双亲杂交后代的高脂肪含量个体较多,但主基因遗传力较低,不宜在早代实施表型选择;双亲脂肪含量差异较大的后代脂肪含量变异幅度更大,能够选择到不同脂肪含量的类型。本研究也表明,巢式组合具有较丰富的脂肪含量变异类型,揭示出脂肪含量性状遗传的复杂性和多基因调控的特点,为较全面地了解脂肪含量的遗传提供了基础。该巢式群体也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脂肪含量的QTL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6.
三个高蛋白与三个高脂肪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以籽仁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主的15个性状的配合力、遗传相关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两种配合力的方差分析F值均达显著标准,但加性效应占主要优势,总配合力与杂种实际表现高度相关.郑71—3是高产高脂肪的理想亲本,奇科可作为高蛋白材料加以利用.在性状间相关中,蛋白与脂肪为显著负相关,但二者与籽仁产量呈弱的正、负相关,有利高产高油分和高产高蛋白品系的选育.花生杂种一代有明显优势,但营养生长性状、结实性状和脂肪含量趋向高亲,而出仁率、百仁重和蛋白含量趋向低亲.  相似文献   

7.
甜高粱含糖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含糖量×高含糖量组合的P1、P2、F1、F2、BC1和BC26个世代的含糖量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世代群体的含糖量不同,杂交后代的含糖量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高含糖量的父本。含糖量的遗传符合加性遗传模型,加性效应估值为-4.9900**±0.1713。因此,在选育高含糖量品种时,应利用含糖量遗传的加性效应,选择含糖量高的材料作亲本,且父本的含糖量应该较高。  相似文献   

8.
烤烟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7个烤烟杂交组合F1代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TMV抗性的杂种优势,分析了各性状与亲本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烤烟杂种优势以单位面积产量最为突出,7个组合的单位面积产量均超过中亲值,优势幅度在6.6%~50.40%之间,有6个组合超过了大值亲本,优势幅度在8.34%~43.78%之间.各性状都有表现超中亲或超高亲的组合,不同性状表现杂优组合比例不同,TMV抗性的高亲优势最强,占71.42%.亲本对杂种一代各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F1各组合的有效叶数、茎围、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几个性状与大值亲本、小值亲本、中亲值、双亲之差无显著相关;自然株高与亲本相关性较大,上等烟比例、TMV抗性优势大小与双亲之差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冀豆12遗传图谱初步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优良大豆品种冀豆12与野生大豆ZYD02738杂交建立基础群体,利用F2为作图群体,研究SSR标记位点在该群体中的多态性、偏分离并构建遗传图谱.结果表明,两亲本间SSR位点多态性比例79.9%,偏分离位点比例9.7%,构建的遗传图谱包含25个连锁群,总长度837.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1.2 cM,标记间排列顺序与公共连锁图一致性较强.该研究为国内学者研究冀豆12遗传网络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QTL定位等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冬小麦 1 5个F1 代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与其沉降值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 :F1 代中有强优势组合 ,其超标幅度 5.1 %~56.6%。亲本材料基因重组后 ,沉降值变化为 :超亲组合占 3 3 .3 % ,趋近父母亲本平均值的组合占 60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选用优质亲本 ,组配强优势组合和采用化学杀雄技术 ,可以选育优质高产杂种冬小麦品种。应用微量SDS沉降值指导田间早代选择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1.
利用籼稻资源中的“隐蔽有利基因”提高粳稻苗期耐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期低温是制约东北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逆境因子,培育苗期耐低温的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以粳型恢复系C418为轮回亲本与7个来自不同地域的供体杂交和回交培育BC2F2群体,利用沈阳春季田间自然低温进行耐冷筛选,并对入选的177个苗期耐冷导入系后代在自然和人工气候室两种不同强度的低温胁迫条件下的苗期表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虽然供体亲本均为苗期耐冷性弱的品种,但在全部回交后代中均出现耐冷的超亲分离,表明这些供体亲本均携带对耐冷性有利的“隐蔽基因”, 不过组合间的耐冷性选择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以人工气候室低温胁迫后的存活率为耐冷性鉴定指标,导入系之间出现广泛分离,田间筛选入选比例高的BG300和中413导入系群体中出现存活率高的导入系后代比例较其它群体高,说明在同一轮回亲本遗传背景下回交后代的耐冷水平取决于供体。在室内严格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强耐冷性的导入系在相对温和的自然低温胁迫下表现为苗高、苗干重较非胁迫条件生长抑制不明显,且能够促进根系生长。结果表明,大量的耐冷有利基因以“隐蔽”的形式存于水稻种质资源中。通过利用来源广泛的种质资源作为供体进行回交育种,对回交后代进行严格耐冷筛选,可有效选育高产耐冷水稻品种和有价值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选择导入系分析大豆芽期和苗期耐旱性的遗传重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主栽品种红丰11为母本, 与美国品种Clark杂交, 再以红丰11为轮回亲本, 对回交后代的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进行筛选。结果获得芽期耐旱导入系44个,采用单项方差分析检测到10个控制芽期耐旱性的QTL;获得苗期耐旱导入系46个,检测到影响苗期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持水能力、胁迫期间株高变化量的21个QTL。大多数位点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分布于A1、K、I和H连锁群上的Satt449、Satt499、Satt440和Sat_180位点是在芽期、苗期干旱条件下共同检测到的,表明芽期和苗期的耐旱性存在部分的遗传重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大豆耐旱性以及进行分子设计育种以累加芽期苗期重要耐旱QTL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质及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为母本,高油大豆冀黄13为父本所获得的F9重组自交系的148个株系为试验材料,构建该群体的连锁图谱,并对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底荚高、分枝数、主茎节数、有效荚、无效荚、单株粒重、单株粒数)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共检出15...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回交法快速选育高油酸花生新品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普通花生品种花育22为母本、高油酸花生品种开农176为父本杂交得到F1杂种,筛选油酸含量高于60%且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F1为杂交父本,以花育22为轮回亲本(母本)连续回交得到BC1F1~BC4F1代回交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F1及BC1F1~BC4F1籽粒的油酸、亚油酸含量,选择油酸含量大于60%的种子,用刀片切取种子小部分子叶提取DNA,以F0.7/R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根据测序峰图差异表现筛选出同时含有FAD2a和FAD2b位点的种子作为下一代回交的父本。切去部分子叶的种子切口用石蜡封闭,播种前浸泡于40℃温水中催芽,对12 h后未露白的种子用100 mg L–1乙烯利浸泡4 h后再转入40℃温水浸泡至24 h,发芽率可达到98%。2013年春季开始杂交,2016年春在青岛播种BC4F2代种子,取幼苗期幼叶鉴定基因型,筛选出基因型为aabb的单株,收获时选留农艺性状类似于花育22的优良单株,再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所选单株油酸含量,获得油酸含量在70%以上、油酸亚油酸比值大于7.0的单株24个。这些单株与花育22相比,农艺性状基本相同,称为改良花育22高油酸花生新品系。  相似文献   

15.
Q. Cai    K. Aitken    H. H. Deng    X. W. Chen    C. Fu    P. A. Jackson  C. L. Mcintyre 《Plant Breeding》2005,124(4):322-328
Erianthus arundinaceus has a number of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including good ratooning ability, tolerance to both drought and water loggi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vigour and is of interest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parental germplasm to sugarcane breeders. However, to date, attempts to produce fertile hybrids between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and E. arundinaceus have been unsuccessful.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hat generated genus‐specific markers and were highly polymorphic within sugarcane were identified. Th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5S rDNA PCR were used to screen intergeneric (F1) clones from Saccharum officinarum×E. arundinaceus crosses, and two Saccharum backcross progeny (BC1)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crosses between selected F1 clones and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to identify genuine Saccharum spp. BC1 progeny. The 5S rDNA PCR marker and highly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s with Erianthus‐specific bands confirmed the F1 parent of the two putative BC1 populations was a S. officinarum×E. arundinaceus hybrid and allow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uine BC1 progeny from selfs of the F1 parent. This is the first verification of BC1 progeny from an F1 intergeneric hybrid x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clone with molecular markers and confirms the introgression of E. arundinaceus germplasm into sugarcane. It should now be possible to exploit genes of value from E. arundinaceus in sugarcane breeding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6.
对衍生于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杂种后代的抗条锈病新种质CH7102进行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明确其抗性来源及其遗传方式。采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1、CYR32对CH7102及其亲本进行苗期抗性评价;对CH7102分别与感病品种和已知抗性基因载体品系的杂交后代接种CYR32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和等位性测验。CH7102具有与其抗病亲本‘小偃7430’和彭提卡偃麦草相似的侵染型,而所有的小麦亲本均感病,表明CH7102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CH7102与感病品种‘台长29’和‘绵阳11’杂交、回交,其F2、BC1、F2:3代的抗、感分离比分别符合3:1、1:1和1:2:1的单显性基因分离模式。而CH7102与已知抗性基因载体品系杂交F2代的抗感分离比为15:1。CH7102对条锈病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其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而且与已知的抗CYR31、CYR32的抗性基因Yr5、Yr10、Yr15、Yr24/Yr26、Yr41不存在等位关系,属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17.
春谷杂种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春谷15个杂交组合后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_1呈倾母遗传,遗传表现比较复杂,F_2变异广泛,分布多数为单峰曲线,也有双峰曲线,并非所有组合都是正态分离,g_1为正值,呈正向倾斜。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也有显性作用。h_B~2一般为46.16%~55.79%,△G为1.07%~1.83%,△G′为7.97%~14.07%。超亲现象普遍,有的组合超高含量株率较高,早期世代选择效果较好。F_2与中亲值和母本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