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根细胞质膜上存在NADH-K3Fe(CN)6氧化还原酶。KCN、SHAM及Na3VO4对其活性无影响,DCCD对其有轻微抑制作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两品种小麦根质膜NADH-K3Fe(CN)6氧化还原酶变化趋势相似。小麦根存在跨膜K3Fe(CN)6还原系统。干旱胁迫下,K3Fe(CN)6还原活力下降,但能促进陕合6号小麦根的H^+分泌和K^+累积。  相似文献   

2.
1980~1987年在江苏省沭阳县叶庄村进行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为了探索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高光效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率,我们对不同产量类型麦田的叶面积动态、叶面积密度铅直分布、叶倾角、株间光照分布、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率与产量形成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为试验材料,对超高产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的生理特性及其与有关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超高产基因型与非超高产基因型相比,其冠层叶片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表现为:(1)灌浆中期至灌浆结束,叶面积指数一直维持较高水平;(2)冠层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较小时较低;(3)叶绿素含量平均高1.1%-15.6%;(4)SOD酶活性高5.6%-16.0%;(5)MDA含量从抽穗一直到灌浆后期保持较低水平、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呈显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SOD酶活性与单位叶面积粒数、单位叶面积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呈显正相关,MDA与上述5个产量性状呈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14个甘蔗基因型伸长盛期冠层特征和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甘蔗不同基因型的冠层特征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蔗茎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不显著负相关,与辐射透过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平均叶倾角和平均消光系数呈负相关;消光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不显著负相关,与平均叶倾角、辐射透过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甘蔗群体的受光能力和群体内光分布看,桂糖94-119、粤农91-600,赣南95-108群体结构合理,产量高。  相似文献   

5.
小麦根细胞质膜上存在NADH-K3Fe(CN)6氧化还原酶。KCN、SHAM及Na3VO4对其活性无影响,DCCD对其有轻微抑制作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两品种小麦根质膜NADH-K3Fe(CN)6氧化还原酶变化趋势相似。小麦根存在跨膜K3Fe(CN)6还原系统。干旱胁迫下,K3Fe(CN)6还原活力下降,但能促进陕合6号小麦根的H+分泌和K+累积  相似文献   

6.
板栗树冠光能分布特征对叶片和座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屏大板栗为材料,探索了树冠内光能分布特征,以及光能分布对叶片形态,结构和座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能爱时幕层时,光强消减规律合符Beer-Lambert公式,8年生植株的关系式为I=I0E^-0.4459F,而15年生植株的关系式为I=I0e^0.4428F。叶幕内的光能分布主要受累计叶面积指数和自然光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营养水培法筛选水稻耐低钾基因型品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Yoshida营养液,其中K^+浓度为40,10,3mg/L,培育及测量28个水稻品种分蘖期株高,苗干重,根干重,经生物统计,F值检验,可准确区分和筛选1级(高),2级(中),3级(不耐)耐低钾基因型水稻品种,高耐低钾水稻品种的光合速率及呼吸速率高,气孔阻力小,孕穗期植株吸收,积累K,Na,Ca,Mg,Fe营养元素多,抽穗正常,结实率及千粒重较高,作认为采用高耐低钾基因型水稻品种作为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南京地区(32.04°N,118.5°E)小麦籽粒灌浆期中光能供求关系作模拟,以消光系数的日变化为反映株型的指标,从叶水平角随灌浆日进程所应具有的动态表现探讨本地区辐射条件下的合理株型。利用模型对不同基因型的光能利用率作了具体分析。分析表明,在辐射资源不足的南京地区,小麦叶片的水平角随灌浆进程以有一个由直立而水平再至倒垂的动态过程为宜。  相似文献   

9.
于大田条件下,研究种植密度对半冬性小麦“周麦22”群体构建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周麦22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后降,成穗率以270万hm-2密度处理(D2)最高;D2处理的小麦LAI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较其他密度处理具有明显优势,最终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说明,在豫中地区周麦22密度270万hm-2左右是高产创建的理想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作物净初级生产力(NPP)的重要因素。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作为基本模型,结合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含水量等生态参数反演方法,构建新的NPP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在山东禹城实地观测的小麦和玉米NPP数据基础上,研究还将新构建的模型与NDVI、CI和MCARI等传统叶绿素冠层模型的线性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构建的模型在小麦、玉米2种作物NPP估算中都有着较好的表现,可以用来估算作物NPP。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研究了广东海康金星农场栽培的21种桉叶的微量元素含量并讨论不同种之间含量的差异,它对桉叶在医药、农业、畜牧业在实用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桉树栽培营养施肥方面有重要指导作用。方法:桉树品种均经华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做了鉴定。按中药测定微量元素的常规方法,经预处理和湿式消化后,用WFX-1D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精确度为x±s/10-6g(μg/g)。结果:雷州半岛的21种桉叶中的12种微量元素(Zn、Cu、Fe、Ca、Pb、Mg、K、Mn、Ni、As、Cr、Na)的含量中Fe、Ca、Mg、K、Nn、Na等六种微量元素比其它五种微量元素高2~3个数量级。结论:Mn、Fe、Ca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桉叶中的Fe、Ca、Mn与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形成络合物,故易为人体及动物吸收利用。从微量元素的角度来看,桉叶作为中药和饲料添加剂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12.
在小麦不同基因型的混作群体中,基因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竞争效应,而一个竞争能力强的基因型能充分地利用光能及其他自然资源。但是,小麦不同基因型的混作群体能否提高产量,至今尚不明确。本试验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小麦基因型间竞争能力的差异和株高不同的基因型混作群体的叶面积垂直分布,并分析混作群体的产量优势,为生产上利用小麦混作群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施氮次数及施氮量对青椒养分吸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栽培试验,研究了施肥灌溉时施氮次数及施氮量对青椒养分(N,P,K)吸收行为的影响。综合分析了作物体的总吸氮量,不同部位(叶,茎,果实)的吸氮量,施氮次数及施氮量对P和K总吸收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下的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施肥灌溉条件下多次,少量施氮对青椒养分吸收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以8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粳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率、比叶重等光合物质生产指标以及光能利用率差异,为粳稻高产栽培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粳稻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上三叶SPAD值、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光能利用率均随产量水平升高而增加,成熟期茎...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片形态对冠层特性和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4个叶片形态差异明显的高产水稻为材料,测定了5个主要叶片形态因子,分析了其对冠层结构、光合有效辐射传输和不同叶层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叶角和叶片卷曲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92%和17.15%,而叶长及叶宽的变异系数则分别为5.86%和6.94%,品种间叶角和叶片卷曲度的差异明显大于叶长及叶宽;不同形态叶片的冠层,其叶面积分布也不相同;在水稻冠层辐射传输特征上,光合有效辐射透过率(Tr)、光合有效辐射直接透过率(Dr)和消光系数(K)的大小及变化都与叶片形态因子有密切关系;叶片形态对净光合速率(Pr)和叶面积衰减率(DLAI)有重要作用,影响途径主要是Tr的改变.以稻田地面的Tr=0.03为指标,估算出4个品种可容纳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为6.88~8.22.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锌时铁(Fe^2+,Fe^3+)的干扰作用,考察了共存离子NH4及酸性介质HCl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Fe^2+时测锌有正干扰,Fe^3+为负干扰。NH4和酸性介质对测锌无干扰。  相似文献   

17.
叶螨危害与苹果叶片无机营养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聚类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苹果叶片P,K,Mo,Zn,Mn,Cu,B,Ca,Mg和Fe十种无机营养元素与苹果全爪螨和山楂叶螨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10种元素与不同果园或地域两种叶螨的发生比例及密度相关;在品种,树龄相同条件下10种元素一的差异可能是制约叶螨发和的原因之一;苹果不同品种间10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与苹果爪螨密度有关;Mo,Fe,Mn和K可能是影响两种叶螨发生危害的重要营养元素,它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截获率的变化,探讨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方法]选用新疆当地推广玉米品种新玉41号、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4.5 ×104、7.5 ×104和10.5×104株/hm2;分别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测定不同密度下玉米冠层光截获率、生物量累积等,计算光能利用率.[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光截获率增加,玉米光能利用率增加.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生长率、籽粒产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玉米叶面积指数对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群体生长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和三种施氮量组合,探讨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20 cm+40 cm"沟播(沟播)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荧光参数与叶绿素含量指数(CCI),从而维持较好的叶片光合生理功能。沟播光能利用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平作大小行与等行距。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冬小麦Pn、荧光参数与CCI等生理指标,光能利用率也随之提高。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超过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建立高光效低耗水的群体结构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内容.为此,需要明确节水高产群体的适宜调控指标.以穗叶比(单位面积穗数与上三叶总面积之比,穗/m2)为指标,在不同品种、不同灌水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群体穗叶比的变化,并分析了穗叶比与群体光合性能、水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随着灌水减少,孕穗、开花和灌浆期的穗叶比均相应增大;在限水灌溉下,随密度增加穗叶比也相应增加.不同品种的穗叶比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随穗叶比增加,群体中非叶面积指数(NAI)增加,冠层内光照状况明显改善,群体光合效率提高;非叶器官贮藏物质转移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穗叶比增加产量明显增加,而耗水量显著减少,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研究认为,群体穗/叶比是衡量小麦节水栽培库源关系是否协调的适宜指标.试验中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适宜的穗叶比值为230-270穗/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