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廖林  庄炳昌 《大豆科学》1993,12(4):318-322
以三个抗灰斑病和三个感病品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叶片中过氧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且有感病品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系的趋势;2.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所增加,感病后感病品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抗病品系的;3.大豆感染灰斑病后所有品系的抗坏血酸含量均降低,感病后感病品系的抗血酸含量高于抗病品系的;4.大豆感染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1999~2001年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211份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菌的混合菌种接种鉴定,三年的鉴定结果是,表现高抗的只有1份,表现抗病的39份,占供试材料的18.48%,中抗的78份,比例是36.97%,表现感病的93份,比例为44.08%.对来自7个生态区的大豆品系抗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态区供试材料中,抗病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八一农大-绥化-哈尔滨-佳木斯-北安-九三局-黑河;中抗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哈尔滨-佳木斯-绥化-北安-九三局-八一农大-黑河;感病品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黑河-九三局-北安-绥化-佳木斯-哈尔滨-八一农大.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试验是从1987-2000年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6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系55份,抗病品系80份,中抗品系210份,感病和高感品系30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1994年以后的,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22.7%、11.2%、29%、37%;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0.2%、11.5%、38.7%、49.6%,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柄接种法鉴定了200份栽培大豆高世代品系对大豆菌核病菌株Jia30和Jian29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鉴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类型,但各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200个品系中既表现抗Jia30菌株义表现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供试材料的2%;抗Jia30菌株的材料占3%;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5%,根据抗性资源筛选结果,这些抗性材料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并为大豆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菌核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采用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研究,鉴定出2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新品种,它们是:东农03-8784、绥00-1053,占供试材料的2.78%.;鉴定出8份抗病大豆新品系,它们是:哈交20-5489、黑河00-1368、垦01-3273、农大05089、农大25146、农大25299、农大25710、绥99-3213,占供试材料的11.11%;45份中抗灰斑病的大豆新品系,占供试材料的62.50%;其它是感病或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质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4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和22份回交群体(导入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灰斑病表现高抗自交系1份、抗病自交系3份、中抗自交系9份及多份抗病回交导入后代。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玉米种质中多数自交系表现为感病,抗病种质较少。采用回交育种方法进行玉米灰斑病抗性改良,在受体与供体均为抗病材料的后代中抗病株率较高;在受体为感病材料、供体为抗病材料的后代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抗病株。  相似文献   

7.
应用关联分析挖掘大豆对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26份SSR标记对320份对大豆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具有不同抗性的大豆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并用STRUCTURE软件、TASSEL软件中的GLM分析方法对大豆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20份大豆品种中有23个表现高抗,53个表现抗病,178个表现中抗,56个感病,10个高感。找到与大豆抗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相关位点共7个:H连锁群上的Satt052、F连锁群上的Satt335、C2连锁群上的Satt557、A1连锁群上的Sat_368、D1a连锁群上的Sat_346、O连锁群上的Satt243、J连锁群上的Sat_151。  相似文献   

8.
郭亚辉  许志刚  杨光 《大豆科学》2011,30(2):263-265,271
在田间抗病性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叶背喷雾和上部叶片摩擦接种的方法连续2 a鉴定了142份栽培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株S1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试材料中,各品种或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142个品系中,24份材料表现为高度抗病,占鉴定总数的16.9%;19份材料表现为中度抗病,占鉴定总数的13.4...  相似文献   

9.
从1981—1986年对吉林、辽宁两省保存的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大豆花叶病(SMV)、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和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churica)的抗性鉴定。结果在957个品种抗花叶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在1781个品种抗灰斑病鉴定中,对灰斑病免疫的品种81个,占4.5%;在1330个品种抗霜霉病鉴定中,对霜霉病免疫的品种有143个,占10.8%。所有参加鉴定的品种,没有对三种病同时免疫的。兼免疫灰斑病和霜霉病的品种7个,占0.5%,农家种灌水铁荚青在所有参加鉴定品种中表现抗花叶病、高抗灰斑病、免疫霜霉病,已收入大豆品种资源目录。可做为多抗性抗源,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cM、6.5cM、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1.
东北三省大豆品种(系)对大豆根腐镰孢菌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强毒力菌株对408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存在大量抗优势致病镰孢菌F. solani和F. oxysporum的资源。黑龙江的357份大豆品种(系)中抗F. solani的占39.03%,抗F. oxysporum的占62.37%。吉林的27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3.46%,抗F. oxysporum的占46.91%。辽宁的24份主栽大豆品种中抗F. solani的占25.00%,抗F. oxysporum的占61.11%。黑龙江的菽锦05-SH、黑农65、D09-005、D09-072和 D09-077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强毒力F. solani和F. oxysporum均表现抗病。来自不同省份的F. solani和F. oxysporum菌株对同一个大豆品种(系)的毒力存在差异,因此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应尽量选用当地的镰孢菌株。同时用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Fusarium spp.)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接种东北地区的10个主栽大豆品种,在所产生的160个互作中,抗病互作占74.38%,表明主栽大豆品种对镰孢菌根腐病普遍存在抗性。其中绥农28和丹豆13对弱毒力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黑农44和东农2037对弱毒力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表现免疫;不存在对所有8种大豆根腐镰孢菌均表现抗病和均表现感病的大豆品种。依据抗病互作所占比例和平均病情指数,10个主栽大豆品种对8种镰孢菌的总体抗性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九农28、吉育35、绥农28、铁豆44、黑农44、丹豆13、垦丰16、东农2037、辽豆17、合丰55。主栽大豆品种对同种镰孢菌的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抗感表现一致的占71.25%,因而在鉴定品种抗病性时可以不考虑镰孢菌菌株的毒力强弱。  相似文献   

12.
运用种子腐烂率测试法对208份大豆材料进行测试,研究了根腐病原菌中立枯丝核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对抗大豆立枯丝核菌抗源材料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是大豆根腐病病原菌中致病性较强的一种,大部分品种对立枯丝核菌高度感病,高感品种(系)153个,占参试材料的73.55%;高抗品种(系)21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0.1%,其中有7个来自国外;中抗品种(系)34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6.35%,其中12个中抗材料为创新改良的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1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ull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大豆根系响应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oybean cyst nematode,SCN)胁迫的差异蛋白图谱,从分子水平探索大豆抗SCN的抗病机制,本研究以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哈尔滨小黑豆和感病材料辽豆10号的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SCN胁迫下的大豆根系进行差异蛋白质学分析。结果表明:SCN胁迫下,抗、感池材料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双向电泳共检测到400余个蛋白点,抗病池材料中有3个蛋白点表现为含量上调3倍以上,9个蛋白点表现为含量下降3倍以上,抗病池中特异表达的蛋白点有6个,感病池中特异表达的蛋白点有10个。其中的16个蛋白点被鉴定,它们分别参与了植物自身的防卫反应、能量代谢、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调控等多个生理生化过程。这些上调或下调的蛋白都是复杂的蛋白调控网络中的一部分,在植物的抗病反应中协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Fifteen common rice maintainer lines and 26 high-yielding restorer lin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ir thermal resistance and fertility during flowering and early grain filling stages.The rice plants were subjected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39-43 ℃) for 1-15 d from main stem flowering.Based on the heat stress index,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rmal resistant lines,semi-thermal resistant lines,semi-thermal sensitive lines and thermal sensitive lines.Therefore,the maintainer lines K22B,Bobai B and V20B belonged to thermal resistant lines,whereas II-32B,Zhongzhe B and Zhong 9B belonged to thermal sensitive lines.For rice restorer lines,Minghui 63 had the highest thermal resistance,followed by R207,P32,P929,and the lowest thermal resistant lines P62-2-2,R8006 and P51.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heat stress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eed-setting rate and abortive grain rate under heat stress,but not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This indicated that heat stress occurred during flowering and early grain filling stages mainly decreased the seedsetting rate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bortive grain rate in both rice maintainer and restorer lines.  相似文献   

16.
同类根型的苎麻基因型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基因型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和细胞膜的稳定性高,苎麻叶片游离脯氨酸积累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随着干旱胁迫加强,抗旱性强的基因型过氧化物酶活性从低到高,而抗旱性弱的基因型则相反。在干旱胁迫0-12天内,抗旱性弱的基因型积累游离脯氨酸多于抗旱性强的基因型,而随着胁迫加强(干旱12-24天),抗旱性强基因型游离脯氨酸积累强度大于抗旱性弱的基因型,这可能是苎麻通过积累游离脯氨酸来抵抗逆境的一种积极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三种主要病害的抗性变化趋势,对来自陕西省各育种单位提供的1 20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三种病害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 200份材料中,879份材料对条锈病表现抗病,30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295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抗病,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73.25%、25.25%和24.58%。其中,对条锈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和中抗的分别有136份、223份和520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33%、18.58%和43.33%;对白粉病表现免疫(近免疫)、高抗、中抗的分别有7份、111份和185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0.58%、9.25%和15.42%;对赤霉病表现高抗、中抗的分别有107份和188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8.92%和15.67%,没有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系)。供试材料除抗条锈病频率10年间保持基本平稳外,抗白粉病和赤霉病以及兼抗频率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西农837、XC-29、西农223、9916、9925、陕943、惠麦286等20个品种(系)对1~3种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可作为抗病品种推广或作为抗源材料。鉴定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高,对赤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整体较差,应当加强综合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9.
刘丽君  崔喜恒 《大豆科学》1994,13(4):345-348
本研究利用SDS-PAG技术,研究了不同抗病性品种(系)接种SMV1号株系后,病源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MV后,感病品种蛋白亚基增加数目较多,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正常表达的蛋白亚基的降解。而高抗SMV1号病毒的大豆株系,接种SMV病毒后,蛋白亚基增加1-2条,其正常工作的蛋白组分均没有消失,蛋白亚基消失与表达的变化与品种的耐病性获得相一致。这一结果,目前尚未见报道,深入研究病源相关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