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了解高州普通野生稻群体及其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情况,为这一宝贵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良好基础。【方法】考察包括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表型性状共计22个,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表型变异,并结合SPSS和DPS软件进行表型相关、聚类和方差分析。【结果】高州普通野生稻在表型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变异,众多重要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所聚类的7类高州普通野生稻植株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居群材料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没有种的变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高州普通野生稻的表型变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高州普通野生稻表型多样性丰富,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大利用价值,亟待对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2.
考察粤东地区普通野生稻群体及其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情况,包括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表型性状共计23个,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表型变异,并结合SPSS和DPS软件进行表型相关、聚类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东普通野生稻在表型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变异,众多重要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所聚类的7类粤东普通野生稻植株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居群材料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没有种的变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粤东普通野生稻的表型变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原、异位保存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明确我国异位保存的普通野生稻是否能够代表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完整性,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方法对江西省东乡县庵家山和水桃树2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的原、异位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庵家山居群原、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000和0.3555,异位保存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只有原位保存群体的71.1%,并且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聚集在一起,仅为原位保护材料聚类图中的一个分支;虽然水桃树居群原、异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00和0.4577,相差较小,并且原、异位保存材料在聚类图中混合聚类,似乎异位保存群体能够代表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但异位保存的14份材料在聚类图中有6份相邻的材料聚集在一起,说明异位保存取样时没有考虑野生稻植株的空间分布,属于重复取样,重复取样的比率高达42.9%。将2个分布点原、异位材料合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与庵家山分布点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据此推测我国保存的普通野生稻资源所包含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少,重复频率较高。建议进行普通野生稻遗传资源的再收集,并对已保存的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全面鉴定,剔出重复样品。  相似文献   

4.
以位于北回归线穿越的广西中部西江流域的来宾市五里塘285份普通野生稻样本为材料,利用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24个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4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共检测到7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得到3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177,平均遗传杂合度(H)为0.4245,说明这些普通野生稻材料中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逐步聚类分析,从285份材料中选出30份作为核心种质,该核心种质包含了24个微卫星标记能够检测到的所有基因突变位点,基本上可以代表该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对居群的种质评估、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鉴于广西来宾市五里塘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建议对该原生地的现有居群进行重点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收集的13份重楼属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2.01%~87.1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8~2.66,遗传多样性指数高,类型丰富。F检验结果显示,株高、根茎长等16个性状在种质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8.918%,包含了重楼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聚为5类,第Ⅱ类群根茎干质量高于其他类群,是高产类型。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楼的18个表型性状间普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基茎直径显著相关的性状最多,达到12个。本研究说明重楼属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结果可为重楼种质资源的利用与种质选优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遗传多样性中心,构建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资源,为广西普通野生稻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24对微卫星标记分析来自郁江流域、红水河流域、南流江流域和桂北山区的普通野生稻623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10%和5%的广西普通野生稻核心种质。【结果】24个SSR位点总共检测到11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7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00 1,Shannon信息指数为1.180 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38 8。9个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为:邕宁居群临桂居群扶绥居群容县居群贵港居群平南居群古棚居群五里塘居群博白居群。4个区域的多样性指数为:郁江流域桂北山区南流江流域红水河流域。广西普通野生稻资源5%的核心样本共31份,其中邕宁居群有14份,扶绥居群有12份;邕宁居群和扶绥居群分别占本居群分析样本的5.76%和18.75%,是核心样本的主要来源。【结论】郁江流域是广西普通野生稻多样性中心;邕宁居群的普通野生稻地理分布广、种类丰富,而扶绥居群遗传多样性异常丰富,它们是核心样本的主要来源,也是值得特别关注和重点保护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7.
以82份小型西瓜核心种质为研究材料,对6个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基于基因型效应值进行性状间的相关性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分析,6个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29,4.39,4.39,4.29,4.37和4.37。结果表明,小型西瓜核心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果实重量与果实长度、果实宽度和果皮厚度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4,0.826和0.533。果实长度与果实宽度和果皮厚度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6和0.489。果实宽度与果皮厚度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85。边糖含量与心糖含量成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32。不同种质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429~8.854,表明这些核心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15时,82份小型西瓜核心种质被分为9个类群,农艺性状相似的材料具有聚集在一起的趋势,这说明所分析农艺性状的表型值主要受基因型控制。第2、3、5和9类群分别由1份种质材料组成,表明这4份种质与其余种质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为小型西瓜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林科所观赏桃资源圃收集的106份观赏桃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结合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30个表型性状(质量性状18个、数量性状12个)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6份观赏桃种质资源性状差异显著且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3.80%,花瓣数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8.17%,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1.82,花径和花瓣长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均为2.07;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0.85)低于数量性状,花瓣颜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87。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的性状分别有111对和39对,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2.691%,矮型、花型、瓣型、萼片数量、花径、花瓣数量、花瓣宽等是影响观赏桃表型的主要性状。基于种质间性状的遗传差异,当遗传距离为6.5时将参试材料分为11个类群,其遗传聚类与株型、花型、瓣型、花瓣颜色、花药颜色、花枝颜色、叶片颜色等性状关系密切,根据聚类结果,筛选出18份优异种质资源。综上,106份观赏桃种质资源的主要表型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云南省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栽培种质中型狼尾草材料的16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为其相关特性和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中型狼尾草各表型在29份材料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和变异水平,平均变异系数为17.58%,离散程度较高,极差变幅为0.31~51.60。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穗长、穗宽、穗柄长、节间长等茎叶与穗部营养性状的变异是中型狼尾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和贡献者,种子相关性状发芽率和结实率的变异程度低,遗传稳定。基于形态性状,把29份中型狼尾草种质聚类并划分为3大居群,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依据研究结果,对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育种亲本的选择策略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西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广西境内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明确广西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布与地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36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引物对来自广西14个区域(县级行政区域)的27个居群690份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所有个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9.86,有效等位基因数Ae=5.05,总遗传多样度Ht=0.74,基因分化系数Gst=0.49,说明广西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居群内与居群间的多样性对总遗传多样性的贡献相当。通过不同区域遗传多样性检测和聚类分析,在遗传一致度为0.5处可把广西普通野生稻分为3个类群。【结论】结合广西的地形及野生稻居群的分布情况,3个类群的形成与山脉的阻隔、水系的分布以及地质结构等影响基因传播途径的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普通野生稻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中国普通野生稻种质5571份为材料、19个分类和形态性状的数据比较研究了中国普通野生稻的核心种质总体取样比例和取样策略,以获得最佳初级核心种质。设3个总体取样比例5%、15%和25%,取样方案分3个层次即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和组内取样方法。分组原则为省、纬度、生长习性和单一性状及不分组的大随机;组内取样比例为对数法、平方根法、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简单比例法;组内取样采用随机和聚类2种方法。结果表明,当总体取样比例从5%增加到15%时,所取得核心种质的表型保留比例有比较大的增幅,而比例由15%增加到25%时,表型保留比例变化不大,因此认为15%的取样比例较为合适;取样方案以采集省份分组,组内以对数比例法聚类取样效果最好。最终根据这一方案在计算机上编程取样860份,其多样性指数为1.1015、变异系数为16.87,表型方差为0.8546。3个检测参数值比原始种质库都有明显的提高。此外,根据国家种质资源库表型数据人工定向取样60份,建立了920份材料的中国普通野生稻初级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秦岭地区的9个山丹野生居群材料,采用表型结合内部简单序列重复(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山丹居群5个表型性状中,除茎粗指标在9个居群之间差异不显著外,花柱长度、花丝长度、株高及鳞茎最宽直径4个表型性状中部分居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用ISSR标记筛选获得的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3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获得23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45.0%,居群内多态性位点率在36.5%~55.2%之间,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居群地理位置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中国扁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扁蓿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及更好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5个表型性状(株高、叶长、叶宽、荚果长、荚果宽、种子长、种子宽、千粒质量、花序花朵数、单枝花序数、花序种子数、叶型、花色、叶色和生长习性)和16对SSR标记,检测来自中国7个省(市)的44个扁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5个扁蓿豆表型性状表现出较大差异;花序种子数、种子长、种子宽和单枝花序数等性状是居群间和居群内差异较大的性状,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表型聚类将44个扁蓿豆划分为8个类群,大部分材料聚在第Ⅱ类群内,但仍有部分材料独立成群。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16对苜蓿SSR引物,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3~10个等位基因,共扩增119条谱带,平均每个位点6个等位基因,多态性比率为80.7%,每对引物产生有效基因96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6;16对引物将44个扁蓿豆划分为8个类群,大部分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Ⅲ类群内。Mantal测验表明,表型性状欧式遗传距离矩阵与SSR标记遗传距离矩阵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013 8,t=0.188 7,表明重要的表型性状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亲缘相近材料的遗传变异。【结论】中国扁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白掌种质间表型信息及亲缘关系的遗传特性,为白掌种质资源的利用与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8份栽培种和16份杂种品系,共计34份白掌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株高、冠幅、叶长等13个表型数量性状。利用基于白掌株型突变转录组的微卫星(SSR)位点信息,筛选了16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利用SPSS、NT sys2.10e软件进行数量性状间相关性、主成分、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5.29%~31.48%,表明多样性水平较高。这些数量性状中,有76对呈现正相关关系(57对呈极显著相关,10对呈显著相关),2对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白掌的生物学性状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2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贡献率达86.62%。根据13个数量性状进行的表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式距离为7.5时,这34份白掌种质分为5大类,可以有效区分形态差异明显的种质材料,从而反映白掌种质的株型差异。利用16对SSR引物共获得62个SSR位点,平均条带数为3.875条,多态信息含量0.291~0.853。当以相似系数0.74为阈值时,利用SSR的分子标记聚类将...  相似文献   

16.
采用表型性状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简称SRAP)分子标记对香茶菜(Isodon japonica)不同海拔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香茶菜8个叶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居群叶表型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2)香茶菜叶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19.707%)叶片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9.905%),叶柄性状稳定性较低;(3)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69.89%)居群内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30.11%),居群间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非加权组平均法(简称UPGMA)聚类分析显示,8个香茶菜居群分为三大类;(5)香茶菜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数(NPL)、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60.875、82.083%、0.387;(6)8个居群遗传多样性变化规律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7)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简称AMOVA)显示,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5%,与表型性状分析的主要变异来源一致;(8)聚类分析将8个居群分为3类,海拔相近的居群优先聚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资源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分析,为江西芝麻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江西省39个县(市、区)收集到的132份芝麻地方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23个表型性状(12个质量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同时,对11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供试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821,其中,12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217~1.0307,平均0.7290;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70%~43.5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138~2.0627,平均1.8855。3种粒色类型芝麻种质中,以46份白芝麻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602,74份黑芝麻种质和12份其他粒色(黄色、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等)芝麻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782和1.0476。生育期与株高、始蒴高度、蒴果长、千粒重和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但与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的132份芝麻种质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不同类群种质的来源地存在地理位置的交错分布现象,其中,第Ⅰ类群可作为潜在选育芝麻高含油量新品种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可作为潜在高产优良芝麻材料利用,第Ⅲ类群可作为潜在矮杆株型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可作为潜在的高蛋白型亲本材料加以利用。【结论】江西芝麻地方种质资源的主要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以46份白芝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种质间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必然联系。以高产高蛋白为育种目标时应选择株高较高,始蒴高度适中、蒴果较大、千粒重较高的材料为亲本,并据此进行后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和拓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利用18个表型性状对从国外或外地引进的269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表型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进行不同性状间遗传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表型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种质都表现为绿色叶片、叶枕、秆黄色颖尖、弯曲穗粒形状和无芒特征;二次枝梗的变异系数最高,达35.82%,谷粒宽的变异系数最低,为7.66%,F测验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34,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9。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其中二次枝梗与每穗总粒数的正相关系数最大,为0.946,谷粒宽与谷粒长宽比的负相关系数最大,为-0.771。根据UPGMA聚类法,以欧式距离0.84为阈值,将参试材料分为四大类,第Ⅰ类为粒数型品种,第Ⅱ类早熟、结实率较高,第Ⅲ类是来自日本的矮秆品种,大部分聚在第Ⅳ类,为中间类型。对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材料进行聚类,结果显示俄罗斯的水稻资源与其他地方的资源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韩国、日本、辽宁和江苏的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说明外引水稻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亲缘关系较远,可丰富和拓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古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是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新课题。为鉴定和评价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6个主要表型性状(叶面积、叶形、叶色、叶身、叶面隆起性、叶片着生角度)变异丰富,不同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不同,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934~0.9969之间,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8811;在欧氏距离10时可将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聚类为2大类群,但并没有严格按照地域聚类,而是按照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选育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科学评价种质,以246份番茄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25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中叶片着生状态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2.46;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7.86%,8个表型性状的F值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6.18%,包含了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基于表型性状,采用系统聚类组间聚合的方法在遗传距离为10处将供试的246份资源主要以单果质量划分为4个组群.明确番茄表型变异的丰富程度及不同种质间的遗传关系,为番茄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及番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