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季晚粳稻稳产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对5个不同基因型晚粳稻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研究了双季晚粳稻稳产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晚粳稻的稳产性存在明显差异。在供试的晚粳稻中,以秀水27的稳产性为最好,其次为秀水11,更新农虎的稳产性居中,秀水48的稳产性较差,矮粳23的稳产性最差,晚粳稻的稳产性与其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的可塑性有关,稳产的品种可塑性大。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是高产稳产的有利性状,稳产性好的晚粳稻,其分蘖力中等,单株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相对较稳定,而分蘖成穗率高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高而且稳定,但单株叶面积则表现为相对的可变性。稳产的品种往往具有单茎干重大而且稳定,收获指数高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稳产性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生理特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4个不同稳产性晚粳稻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了没稳产怀双季晚粳稻的产量构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稳产性晚稻的产量构成及其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稳定性好的晚粳稻,其有效穗数中等,每穗总粒数较少,实粒数中等,结实率较高,并且它们的可塑性大,但各粒重颃是稳定;稳产性好的晚粳稻,其中分蘖力中等,单株最高分蘖和有效穗数相对较稳定,而分蘖成穗率最高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齐穗期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3.
研究晚粳稻秀水134不同播种量对水稻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应控制在2.0~2.5 kg/666.67 m2,可协调穗粒重结构,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晚粳稻秀水134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秀水134晚粳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即在确保高产所需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直播晚粳稻栽培高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浙北地区直播晚粳稻秀水63计66块田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了多角度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探讨了直播晚粳稻栽培的高产途径。结果表明,直播晚粳稻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粒重,其高产途径应是在确保高产所需的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  相似文献   

6.
以光身型粳稻嘉58、毛叶型粳稻嘉33和秀水134为材料,采用Richards模型对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3个品种不同穗位籽粒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光身型粳稻与毛叶型粳稻相同穗位的籽粒起始灌浆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及平均灌浆速率(Gmean)存在显著差异,嘉58的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时间tmaxG及活跃期D较嘉33和秀水134短,而且强、中、弱势粒灌浆速率均较嘉33和秀水134快。在灌浆中前期,嘉58不同穗位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差异较小,灌浆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而嘉33和秀水134不同穗位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差异较大,灌浆过程表现明显的异步性。试验结果初步解释了光身型粳稻嘉58较毛叶型粳稻嘉33和秀水134籽粒成熟快、充实度好、结实率高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施氮量、氮肥运筹和氮磷钾配比对直播晚粳稻秀水134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氮肥运筹和氮磷钾配比对直播晚粳稻秀水134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施用量主要通过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产量发挥作用,而氮肥运筹主要对每穗粒数产生影响,氮磷钾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氮与磷钾肥分别配施,而且适当增加磷钾(尤其是钾)的配比,才能发挥最佳的肥效和提高直播稻的产量。直播晚粳稻秀水134最佳的施肥方法为,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蘖、秆、穗肥比例为25∶40∶15∶20,氮磷钾配比为1∶0.25∶0.5。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的优势及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优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9.
进行不同播种期对晚粳稻秀水134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秀水134以6月3日播种的产量最高,达9 586.5kg/hm2,且成穗率高,穗型较大、千粒重高,丰产性好。5月27日播种产量次之,最佳播期为6月1—5日。  相似文献   

10.
晚粳稻秀水114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秀水114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嘉兴市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杂交选育的单季常规中熟晚粳稻品种。表现丰产稳产,熟期适中,株叶形挺,穗数较多,生长清秀,抗稻瘟病,米质优等特点。2009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北及类似生态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现将秀水114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97年度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试结果表明:(1)参试的杂交中粳稻,其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明显低于武育粳3号;(2)各产量因素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一,其平均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3)综合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泗优418不仅产量高,而且稳产性好。  相似文献   

12.
豫粳8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3 ~1995 年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及1996 、1997 年河南省粳稻生产示范资料,对豫粳8 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粳8 号丰产性较好,稳产性较差。在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在保证亩成穗20 ~22 万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并注意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增加穗粒数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为了培育高产中熟粳稻新品系,采用回交育种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感温型大穗品系HK05418的大穗基因Gn1a导入到感光型优质晚粳品种秀水134中。在BC2F4代得到农艺性状稳定、等位基因纯合、早熟且每穗粒数、单株产量显著优于秀水134的稳定株系C3068。  相似文献   

14.
“秀水134”氮肥施用量与利用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中熟晚粳稻新品种"秀水134"的大面积推广种植,笔者于2009年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施肥量与利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呈二次曲线关系,当每667m2施氮量为15kg左右时,"秀水134"的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基因型与主要性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杂交稻单株产量,谷草比,株高,精米率及每穗实粒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主要表现线性反应,而单株草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播种到始穗天数,糙米率及整精米率主要表现非线反应。不同基因型间各性状稳定性的构成方式及主要特点各不相同,这是基因型间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杂交稻产量稳定性主要受播种到始穗天数,单株草重,谷草比,单株有效穗及每穗着粒数稳定性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秀水04是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选育的晚粳新品种。1984年参加苏州市单季晚粳新品种(系)引种鉴定试验,1985~1986年参加江苏省单季晚粳稻品种区域试验,1986年参加江苏省单季晚粳稻品种丰产性辅助试验,表现丰产、稳产,抗性突出。1987年3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适宜于太湖地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目前,已在苏州市的吴县、吴江县、昆山县大面积种植,并已成为本市单季晚粳的主栽品种。为了更好地发挥秀水04的增产效能,现根据试验资料进行其丰产性、稳产性分析,并据此提出高产栽培途径,为大面积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丰产性:秀水04属中熟晚粳型品种,比同类型的品种具有更高的丰产性。据1984  相似文献   

17.
应用数理分析表明,中熟晚粳品种秀水11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其穗数相对稳定,每穗总粒、实粒数显著多于对照;穗数与穗总粒、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总粒与穗实粒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总粒和结实率对产量产生正效应,并提出了"稳定穗教、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其高产栽培决策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GS豫粳6号水稻地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及国家北方中晚粳区域试验资料,对GS豫粳6号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S豫粳6号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主攻亩成穗数,同时兼顾穗粒数(100粒左右)和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中熟晚粳秀水110的丰产稳产性及穗粒重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理分析表明,中熟晚粳品种秀水11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其穗数相对稳定,每穗总粒、实粒数显著多于对照;穗数与穗总粒、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总粒与穗实粒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总粒和结实率对产量产生正效应,并提出了“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其高产栽培决策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育成的14个功能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新平、玉溪和寻甸3个生态点种植,研究不同基因型粳稻的产量和功能成分含量及其生态变异。结果表明:寻甸的水稻平均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新平和玉溪,以新平最低,玉溪每穗穗粒数显著高于新平和寻甸,不同地区粳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限制新平、玉溪、寻甸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均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功能成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稻谷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千粒重受基因型控制,γ–氨基丁酸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总黄酮、生物碱受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共同调节,抗性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新平水稻糙米γ–氨基丁酸和生物碱含量较高,玉溪和寻甸2种成分含量相接近;总黄酮以玉溪点最高,寻甸较低;不同地区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