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叶一心期(以下简称苗期)珍汕97A、协青早A1hm2分别喷施多效唑(简称MET)0.9、1.2kg,各对水450kg,能有效地促进其秧苗分蘖,提高秧苗素质;1hm2分别增加有效穗37.2万、85.5万;分别提高柱头外露率5.1%、3.6%;提高结实率5.6%、4.9%;分别增产36.3%、49.1%。在水稻幼穗分化3~7期,1hm2制种田对明恢63、2DZ57喷施0.9~1.5kgMET,对水450kg,能延迟始穗1~2d;对珍汕97A、协青早A1hm2喷施1.35~2.7kgMET,对水450kg,能延迟始穗1~3d。MET剂量越大,延迟始穗效果越好。但恢复系施用大剂量后株高降低过多,授粉态势差;而不育系株高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授粉态势。  相似文献   

2.
以同一品种为材料,用旱育、软盘旱育、软盘湿润,并以常规湿润为对照的4种方式育出的秧苗,经考察秧苗素质、同田栽插比较的结果,阐明了旱育优于湿润,以旱育为最好。1996年早稻生育期间雨日频频,低温迟发,旱育秧产量5548.5kg/hm2,比软盘旱育、软盘湿润、湿润秧分别增产16.3%、20.5%、30.85%,成熟期分别早1、3、5d,旱育秧为水稻生产上谋求早熟、增产开拓了新路。  相似文献   

3.
水稻旱育秧时采用高吸水材料种衣剂“旱抛成功”和“旱秧保姆”拌种,有实现带土抛栽,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增加分蘖、根数、单株鲜重和绿叶面积,减轻病虫危害,拌“旱抛成功”较对照增产11%,拌“旱抛保姆”增产9.5%。  相似文献   

4.
水稻旱育秧苗抗旱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表明,旱育秧苗首先强化育根,前期根冠比大于水秧苗,后期单位株高干物重比水秧苗高,具有墩实壮秧特征。旱秧苗可溶性糖、淀粉、全氮、蛋白氮、非蛋白氮含量均比水秧苗高,NRA是水秧苗的5.12~6.18倍;特别是在旱秧苗茎鞘中含较多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淀粉、非蛋白氮、硝态氮含量分别比水秧苗高37.76%、18.82%、43.38%和30.1倍,这既利于抵抗逆境,又为栽后早发快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旱秧苗ATPase活性比水秧苗高4.61%~94.34%;旱秧苗抗逆保护酶SOD、CAT分别比水秧苗高6.25%~31.82%、1.32~1.50倍;逆境物质MDA含量比水秧苗低16.98%~23.97%,脯氨酸含量是水秧的2.29~4.08倍。旱秧苗对水分反应灵敏,叶片易萎蔫,但离体叶片在临界萎蔫后,失水速率降低,低于水秧苗33.26%,吸水能力增强,吸水速率比水秧苗高13.09%。由此可见,旱秧苗在逐渐适应旱育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抗旱生理机制,具有抗旱能力强的生理特性。这种抗旱生理特性既是旱育秧苗适应旱育环境的体现,也是旱育秧苗具有增产效应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麦套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套稻因前期与小麦共生旱长,齐苗期长2~14d,出苗率低36.2%~91.3%,苗质弱,单位长度占有的干物重只及对照的1/3,营养生长滞后,但叶龄进程随生育期推进而明显加快,叶差由苗期的2.2个至拔节期为1.1个,抽穗期仅差2~3d,即总生育天数与总叶片数相当;在器官建成上表现为个体生长不足而群体优势明显,亩成穗数多10.1%~13.1%。而每穗实粒数下降14.1%~22.1%,千粒重差异不大,最  相似文献   

6.
麦套稻因前期与小麦共生旱长,齐苗期长2~14d,出苗率低36.2%~91.3%,苗质弱,单位长度占有的干物重只及对照的1/3,营养生长滞后,但叶龄进程随生育期推进而明显加快,叶差由苗期的2.2个至拔节期为1.1个,抽穗期仅差2~3d,即总生育天数与总叶片数相当;在器官建成上表现为个体生长不足而群体优势明显,亩成穗数多10.1%~13.1%。而每穗实粒数下降14.1%~22.1%,千粒重差异不大,最终产量差异不一致。试验以生育期适中的穗粒并重型品种、共生期3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7.
草莓新品种56—1和56—2生产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与对照(全明星)、母本(群星)连续2年露地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6-1始收期较对照及母本早6d;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43.5%-46.3%,显著高于对照及母本;最大果重40-42g,平均果重14.5-16.2g,平均每公顷产量20520-20715kg,较对照增产9%-11%,较母本增产11%-22%;且早熟、丰产、抗旱力极强。56-1早2d;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52.7%-54.1%;最大果重  相似文献   

8.
经与对照(全明星)、母本(群星)连续2年露地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6-1始收期较对照及母本早6d;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43.5%~46.3%,显著高于对照及母本;最大果重40~42g,平均果重14.5~16.2g,平均每公顷产量20520~20715kg,较对照增产9%~11%,较母本增产11%~22%;且早熟、丰产、抗旱力极强。56-2始收期较56-1早2d;早期产量占总产量的52.7%~54.1%;最大果重42.2~43.5g,平均果重17.5~18.1g,平均每公顷产量19080~19230kg;且大果率高、极早熟、结果期集中、品质极佳  相似文献   

9.
旱育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旱有育秧、地膜育秧和温室两段育秧3种育秧方式下水稻在苗期和本田期的生长发育以及不同育秧方式对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旱育秧能有效地防止旱春低温烊种死苗,出苗率和成昔率分别比也育秧和温室两段育秧高。旱育秧苗生长矮健,根系发达,移栽后能早发快发,分蘖成穗率高;(比温室两段秧每hm^2增产稻谷248 ̄308kg,节约育秧费60.00元,减少寄插用工45个,节省秧母田和地膜30m^2;比地膜育  相似文献   

10.
播后1d淹水7d和10d,稻株死亡13.3%和23.2%,稗划死亡30.8%和37.5%;播后10d淹水7d和10d,稻株死亡15.8%和26.7%,稗草死亡34.2%和42.5%。淹水后水稻株伸长快于稗草,干重下降慢于稗草。早期淹水可控制稗草生长,但也影响水稻生长和分蘖,减少有效穗和穗粒数;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在选用耐淹水稻品种前提下,淹水可望作为直播稻生长前期控制稗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间调查表明,早稻旱育秧田发生的杂草有345中,分属11个科,其中以稗、异型莎草、碎米荠、蓼、千金子、水莎草(稻田土)或马唐、早稗、米莎草、陌上菜、牛筋草、藜、春蓼(菜园土)为优势种,发生密度高,为害严重。在旱育秧田,杂草于水稻播种后3~5d开始出苗,9~13d左右出现高峰,19~27d陆续停止出土。播种当天或播前1~3d采用60%丁草胺1500ml/hm^2或播寻天用12%农思它#保福罚怠玻玻  相似文献   

12.
水稻覆膜旱栽特性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覆盖地膜旱栽的产量与水栽稻相似或略低。覆盖地膜旱栽稻全生育期偏长,一生主茎叶片数多12 ~16 张,植株高度较矮,栽后分蘖发生较迟,高峰苗可增加50 % 以上,但成穗率较低。叶面积指数前期发展较快,生育后期的光合能力较强,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多,收获经济系数较高,但生物学产量比水栽稻低95 % ~10 % 。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是穗数增加,粒数减少,粒重较轻。  相似文献   

13.
春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春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比露地对照增产达44.4%。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具有保墒和提高生育前期地温的作用,使覆膜小麦出苗早、整齐,促进营养生长,穗分化时间较长,灌浆充分,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具有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光合“午睡”现象轻和干物质积累多的特点。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日平均光合速率为1.08mgCO2/dm2.h、13.70mgCO2/dm2.h和11.62mgCO2/dm2.h,分别比对照高23.3%、33.1%和12.7%。在拔节期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则为双峰型。净同化率最高可达13.01g/m2.d,平均为8.24g/m2.d,比对照高0.38g/m2.d和0.23g/m2.d。  相似文献   

14.
连作晚稻杂交稻旱育秧不同播量与常规半旱育秧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在旱育秧每666.7m^2秧播种量5-20kg范围内,5-10kg处理增产显著,故生产上以播量7.5-10kg为宜,并应比常规提前3-5天播种。能秧一常规半旱育秧相比,明显改善秧苗素质,增加单株白根数和绿叶数:秧、本田分蘖增生则多,初始分蘖发生早,出叶速度慢,全生育期推迟3-10天;后期植株挺健,抗性增强,纹枯病病指下降38.8%,有效  相似文献   

15.
实验于水稻秧苗2.5叶期、起秧前1d、本田返青期、抽穗前15d四次分别施用了垦易活性生物有机肥,结果表明,喷肥后水稻秧苗生长健壮,秧苗素质明显好于对照;插秧后返青期提早2d,有效分蘖明显增加,抽穗期提前3d,产量较对照增加18.4%。  相似文献   

16.
《浙江农业科学》1996,(1):13-15
1992 ̄1994年3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旱育苗栽培技术,能比常规半旱育秧栽培技术亩增产稻谷10%以上;秧苗矮壮、根系活力强、抗寒、成秧率高,移载后返青早,分蘖快,低位分蘖多,穗型大,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在早播早载条件下可以提早3 ̄5天成熟。  相似文献   

17.
以武育粳3号(粳)和汕优639杂交中籼)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旱秧本田期氮素营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旱秧本田期植株含氮量、吸氮量、根重和根系伤流强度 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杂交稻篱氮量过多,生育后期植株含氮量、根系伤流下降,吸氮量降低;与湿润秧相比,旱秧拔节和抽穗后根系活力具有明显优势,植株含氮量高,吸氮是多,但拔节至抽穗根系活力较低;旱秧返青至N-n叶龄期具有明显的分蘖优势,N-n叶龄期之后分蘖消长速度低于湿润秧,茎蘖动态表现出速发稳降的特征;在适宜的施氮水平下,旱比湿润秧产量高,在穗粒结构上表现为穗数多、穗型大、千粒重偏低的特点,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发挥旱秧增产潜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旱育秧的发根力优势及对地上部植株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旱育秧不论是手插或抛栽,与有秧手插、抛栽比较,一生不同生育期均有发根力优势,这种优势至少延续到水稻灌浆初期,且不同季别均显著表现。由于旱育秧根系活力强,地上部征文生育好,表现植株增高,一生总叶片数增加,前期分蘖势强,成穗率高;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后期单株绿叶多,抗早衰,生长清秀,青秆黄熟,穗型增大,每穗实粒数增加,谷草比高,因而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19.
杂交稻中灿迟熟组合3月25-30日播种,3.5-5.5叶移栽的本田单株分蘖5.5-15.3个,有效分蘖3.1-8.9个,每公顷有效穗248.67万-266.76万,实粒132.6-146.8粒,结实率79.2-80.8%,分恭同,经济性状好,全生育期161-165d,生育期较适中,产量为9.40-10.66t/hm^2,适宜海拔600-800m的丘陵旱育秧推广区空茬田应用推广;8.0叶移栽的,齐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区冷浸田水稻旱秧垄作栽培早熟增产的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将水稻旱育秧技术和垄作栽培技术相结合(以下简称旱秧垄作),可显著改善山区冷浸田水稻群体质量,增强群体光合性能,促时水稻生长发育和光合产物的生产、积累与分配,早熟高产,比普通栽培方法增产4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