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粮食安全生产及提高粮食产量提供参考,选取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5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10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资料指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最低,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成灾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与主要投入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黄淮海平原1999~2005年粮食总产量与年末总人口、乡村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农业从业人员、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百分比等12项相关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以了解近7年影响粮食产量的强关联因子和中等关联因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百分比和农业从业人员与黄淮海平原粮食总产量是强相关关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乡村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年末总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化肥使用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和黄淮海平原粮食总产量是中等相关关系.并根据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与粮食总产量关联的强弱,分别从稳定耕地面积,加快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转移,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阐述了稳定黄淮海平原粮食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5~2013年黑龙江省统计资料,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GM(1,1)模型预测未来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8个主要影响因素与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显著相关,其中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将会持续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将会成为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3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筛选了粮食单产(X1)、粮食播种面积(X2)、农业劳动力(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化肥施用量(X5)、农作物受灾面积(X6)、有效灌溉面积(X7)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8)8个对粮食生产影响较显著的因子来构建指标体系。根据1988~2008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量化了粮食总产量与诸因素的关联程度,并依据关联度值,总结了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能力。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始终是影响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首要因素;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始终很小。  相似文献   

5.
唐山市是我国京津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对唐山粮食生产的研究对确保我国京津唐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利用唐山市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唐山市粮食总产因素和生产函数对单产的投入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影响唐山市粮食产量相关因子的关联度顺序为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用电量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正影响,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肥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负影响,磷肥和钾肥则为正影响。  相似文献   

6.
崔步礼  常学礼  陈雅琳  董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49-2550,2552
分析了山东省东营市1983~2002年粮食产量变化情况。通过选取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人口等7个因子,分别采用单因子关联分析和多因子PCA分析,揭示了东营市影响粮食产量变化因素的内在联系。单因子分析表明:气温、播种面积、化肥用量、机械动力、农业人口等5个因子与粮食产量的关联程度极显著(在0.01水平),关联系数>0.586。PCA分析表明,气温、化肥用量、机械动力及农业人口作为第一主分量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占有分析因子贡献率的50.99%,降水量、蒸发量与播种面积作为第二主分量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占有分析因子贡献率的21.18%。第三主分量表现在播种面积,贡献率为12.93%。  相似文献   

7.
利用GM(1,1)模型对2009—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数据进行拟合消除其波动性,然后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别对粮食主产区13个省的粮食生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并排序分析。结果表明:黑吉辽三省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均为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作物单产;黄淮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均为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单产和农业农村劳动力;四川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为粮食作物单产、农业农村劳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内蒙古地区粮食生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农业生产总值。从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地区的差异性带来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相近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可为各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依据灰色关联分析基本思想,研究粮食产量的影响因子。以2001-2009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及相关指标,通过计算灰色关联度,得到对粮食产量影响由大到小的关系为: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乡村从业人员>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在选取的5个指标中,化肥施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而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河南省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基于1978-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该期间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前三位驱动力分别为经济发展与农业资本投入、劳动与土地投入、成本-收益。具体来看,河南省粮食产量与社会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弹性系数高达0.045;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粮食产量增长为正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028;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增长呈负影响,弹性系数为-0.022;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弹性系数分别为0.021、0.020;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对粮食产量影响极小,弹性系数仅为0.006与0.003。  相似文献   

10.
新疆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对新疆1990~2008年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生产劳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始终是影响新疆粮食产量前三位的投入要素;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两种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新疆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粮食单产、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7项因子,与河北省近10 a来粮食产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有效灌溉面积、农药用量、农业化肥用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受灾面积。因此,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等建议,以稳定和增加河北省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0—2018年粮食产量相关统计数据,选取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灾面积、农村用电量、播种面积这10项指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演因素。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相关分析法,对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村用电量,对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支持农业生产支出;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播种面积;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法,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潜变量是科技因素,其中以塑料薄膜使用量所占载荷最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毕节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安全存在的负面效应;并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探讨了粮食单产与劳动力、农用机械总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化肥投入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最重要因素;该区粮食生产仍然是粗放型生产。最后,本文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优化化肥投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探讨分析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建立基于各自产区资源禀赋优势的利益协调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基于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经典CD生产函数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三大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影响主产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贷款、农业财政支出、成灾面积;影响产销平衡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成灾面积;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贷款、成灾面积。鉴于粮食种植面积和成灾面积在影响粮食产量中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农田保护力度,积极抵御自然灾害,促使各区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从而保障国家的区域粮食平衡和维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浙江省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但粮食产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产,甚至出现了多年的减产。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择粮食单产、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受灾面积8项因子,与浙江省近7a来粮食产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后发现:化肥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浙江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其余依次为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和受灾面积。并提出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等建议,以稳定和增加浙江省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6.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4-2012年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条件的8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条件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关联序为: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常用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和农用机械总动力。在此基础上,依据关联度的分析,就提高河南粮食产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以吉林省七五到十一五(1986~2010年)25年间的粮食产量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结合GIS技术,对其25年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年内吉林省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平均值为0.36128,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粮食产量全局空间自相关除十五期间明显增加外,其他时期均较稳定;粮食产量"高-高"聚集(HH)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中南部的粮食主产区,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其范围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并且逐步向东南转移。粮食产量"低-低"聚集(LL)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的粮食低产区,其中东部动态变化不明显,西部地区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利用相关分析方法从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20个因子中筛选出6个主要因子(化肥施用量、机耕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化肥使用量和机耕面积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机播面积>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机电排灌面积>化肥用量>成灾面积;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耕地、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研究其粮食产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稳定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1999—2018年河南省123个县域粮食产量为基本数据,借助趋势产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呈现线性增长趋势,2003年粮食产量波动最大,2005—2006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最高。从空间上看,河南省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低—低是主要的空间聚类模式,且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从驱动因素上看,粮食播种面积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化肥提纯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人口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粮食生产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除化肥提纯量和总人口外,其他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高、低值区在空间上发生明显转移。【结论】为继续保障河南省粮食安全,推动粮食增产,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维持耕地面积基本不变,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采用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生产资料投入量对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弹性及贡献率。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以及机耕面积的弹性系数均为正显示正效应,农业从业人员的弹性系数为负显示负效应;1995~2015年对河北省粮食产量贡献率最大的生产资料是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贡献率共达到86.81%。根据数据分析所得结果,针对河北省当前粮食产量状况,提出保护土地红线、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