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别对毛竹林采用施放苦参碱·烟碱烟剂、喷施白僵菌粉剂及苏云金杆菌粉剂等3种生物药剂,进行两色绿刺蛾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施用3种药剂后10 d,两色绿刺蛾防治效果分别达95.23%、87.89%、89.34%,防治效果明显,表明该3种药剂均可单一或综合使用于两色绿刺蛾幼虫的防治,其中以施放苦参碱·烟碱烟剂对两色绿刺蛾幼虫表现出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零频率方法对泡桐蛛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泡桐蛛蛾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零频率方法分析泡桐蛛蛾幼虫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根据泡桐蛛蛾的空间格局提出了抽样技术 ,并根据零频率方法研究结果确定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简单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3.
浙江栉蝠蛾幼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栉蝠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幼虫在竹林间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运用I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4.
黄脊竹蝗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黄脊竹蝗在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采用刀切法给出了聚集度指标的估计区间,3次设计最优拟合提高了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度;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在林间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三星竹象虫在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采用刀切法给出了聚集度指标的估计区间。结果表明,三星竹象虫幼虫在林间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所采用的三次设计最优拟合提高了回归模型参数的精度,根据研究结果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并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抽样技术研究表明,林间虫情调查时,采用平行线取样法或对角线取样法,实际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扩散型指数Iδ、聚集度指标I和CA、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的比值(X*/)、Taylor的b指数、Iwao的X*—回归检验和聚集均数λ检验,探讨了兴安落叶松鞘蛾幼虫在落叶松纯林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鞘蛾幼虫在林间树冠不同方位都呈聚集分布。造成聚集分布的原因是该虫本身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法的m~*-m直线回归法和Taylor法的幂法则,对桐花树人工种植区内毛颚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颚小卷蛾幼虫1年中在林间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仅在7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呈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1.069 m+1.911,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关系。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1.339lgm+0.216,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型分布,且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大。Iwao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2.911/m+0.069)/D~2。  相似文献   

8.
茶蓑蛾(Cryptothelea minus cula Butler)为杂食性害虫,为害黑荆树、油茶、油桐等多种经济林木。为准确的掌握茶蓑蛾的发生规律, 选择适宜的防治时机,作者采用森下正明(1959)的扩散指标(I_6)法和Iwao(1968—1972)的平均拥挤度X与平均密度X的回归分析法,对茶蓑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蓑蛾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本文也讨论了茶蓑蛾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9.
<正> 两色绿刺蛾(Parasa bicolor walker)是毛竹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1978年柳州地区林科所150亩毛竹林发生两色绿刺蛾为害,林间幼虫大量罹病死亡。虫尸经分离、提纯鉴定,其病原体为一种颗粒体病毒。这种病毒为我国首次分离获得,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一、感染症状幼虫被两色绿刺蛾颗粒体病毒感染后,体节略肿胀,体色由紫黄渐变灰白色,不食不动,死后虫体液化,流出乳白色的脓液。脓液中含有大量的颗粒体病毒。二、病毒形态提纯的颗粒体病毒样品以金属铬进行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平均拥挤度、扩散指数等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回归模型、Taylor冥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杨干透翅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对结果分析得到杨干透翅蛾幼虫种群在林内呈现聚集分布,并且聚集度高;采用聚集均数法进行进一步分析表明聚集原因主要为生物学特性所致。同时,对杨干透翅蛾幼虫种群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栗瘿蜂虫瘿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集度指标方法,对栗瘿蜂虫瘿在锥栗林中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栗瘿蜂虫瘿在锥栗林中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同时分析了其聚集原因,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了序贯抽样分析表,为林间抽样调查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波纹杂毛虫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回归法对波纹杂毛虫幼虫在马尾松林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幼虫在马尾松林内为聚集分布。并用Iwao法确定平均拥挤度 (m )与平均密度 (x)的回归方程 ,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佳抽样数 ,列出序贯抽样表。林间抽样方法比较认为 ,对角线取样法精度较高 ,适用于林间虫情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林分林冠下天然更新的凹叶厚朴幼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凹叶厚朴林分周边的马尾松、杉木、毛竹 3种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冠下天然更新的凹叶厚朴幼树特性研究表明 :不同林分林冠下的凹叶厚朴幼树个体数量差异显著 ,以马尾松林分中数量最多 ,达 738株·hm-2 ,而对照厚朴林分下仅 2株·hm-2 幼树 ;凹叶厚朴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经频次分布法测定 ,杉木、马尾松林内属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 ,毛竹林内个体符合负二项分布 ;经扩散型指数测定 ,在马尾松、杉木、毛竹 3种林分类型内均属于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灌草多样性与林分空间结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空间结构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林分经营质量的关键指标。本文以44年生油松飞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分析林分密度对油松飞播林灌草多样性和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灌草多样性指数影响差异显著,灌草多样性指数均在低密度的样地中达到最大值。(2)混交度和密集度受林分密度影响显著,而林分密度对乔木胸径和树高的影响体现在林分水平上,而非空间结构单元中。(3)林分空间结构与灌草多样性之间有密切联系,影响林下植被多样性的最主要因子是乔木层混交度。因此,未来在飞播林经营活动中,调整林分密度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林木分布格局,兼顾灌草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5.
通过5项聚集度指标测定,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在观察成虫产卵习性和幼虫为害习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种群聚集的原因,并根据Iwao的统计方法,得出了资料代换公式和最适抽样公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空间分布型的粗估、分布型指数的测定和Iwao聚集集度回归分析,确定云斑天牛在核桃林间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的负二项分布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种群虫口密度与有虫株率及零样株频率的理论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木兰突细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卵和幼虫在木兰科植物人工林内部呈聚集分布,幼虫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卵分布基本成份是疏松的个体群。应用Iwao's方法,分析并计算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祥云新松叶蜂茧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祥云新松叶蜂(NeDdiP,l’o:石ang夕翻ic姗)是云、贵、川三省飞播云南松林区发生和危害严重的新害虫,有关其茧的空间格局尚未有过报道,作者于1988年在这方面作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式分布指数K、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m x、丛生指标I、Morisita指数及最近邻体法对菜阳河自然保护区山地雨林的优势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重要值在2.0以上的12种乔木种群中,4种呈聚集分布,8种呈随机分布,没有均匀分布。多数种群呈随机分布的状况表明,该群落已接近于演替的顶极期。各种群为争取更多的环境资源而随机分布在群落中,少数种群呈聚集分布则是由于生境的异质性或其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引起的。在不同发育阶段,岭罗麦、光序肉实树的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滇南红厚壳则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均呈随机分布。优势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它们在群落中为争夺有利的生长环境而长期竞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