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创制杂交小麦白粉病抗性定向改良育种新体系,以白粉病抗源材料N95175、N9134为抗病种质,以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和"西杂五号"的亲本为受体,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混合菌种为菌源,对供试材料亲本、杂种F1代和回交后代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与抗白粉病基因Pm21共分离的SCAR标记、抗白粉病基因PmAS846紧密连锁的SSR标记作为抗病性定向选择分子标记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以N95175、N9134为亲本的杂种F1含有Pm21基因或PmAS846基因,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杂种优势表现显性假说,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研究同时表明,仅凭借表型鉴定结果盲目性较大,表型鉴定和分子标记鉴定相结合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品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抗病品种的基因背景和遗传特点,采用中国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对60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发现,有13个品种对8个条锈菌优势小种中的4个或4个以上小种表现抗病,其中白老芒麦(甘地806)、圆籽糙(豫327)、大籽糙(豫331)、疙瘩糙(豫398)对6~7个小种表现出抗病,而且多表现免疫~高抗;成株期鉴定发现有38个农家品种对所有小种表现抗病,并且病情指数低于10,很多苗期感病的品种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在抗条锈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圆籽糙(豫327)和疙瘩糙(豫398)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对亲本、F1、F2、BC1代接种条锈菌优势小种,根据F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BC1代的抗感分离情况,初步明确圆籽糙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疙瘩糙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麦抗病品种的基因背景和遗传特点,采用中国目前的条锈菌优势小种对60个小麦农家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苗期鉴定发现,有13个品种对8个条锈菌优势小种中的4个或4个以上小种表现抗病,其中白老芒麦(甘地806)、圆籽糙(豫327)、大籽糙(豫331)、疙瘩糙(豫398)对6~7个小种表现出抗病,而且多表现免疫~高抗;成株期鉴定发现有38个农家品种对所有小种表现抗病,并且病情指数低于10,很多苗期感病的品种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在抗务锈鉴定的基础上对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圆籽糙(豫327)和疙瘩糙(豫398)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对亲本、F1、F2、BC1代接种条锈菌优势小种,根据F1代的抗性表现和F2代、BC1代的抗感分离情况,初步明确圆籽糙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疙瘩糙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
白粉病是严重危害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天00127是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良好抗性的新品系。为明确其白粉病抗性及遗传规律,选用白粉菌系Linxia-3对天0012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F1、F2代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进行温室苗期抗白粉性遗传分析,并对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天00127对Linxia-3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T00127。筛选到3个与目的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gwm566、Xgwm376和Xwmc1,距离目的基因最近的两侧标记为Xgwm566和Xgwm376,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7和2.2cM,初步表明抗病基因位于小麦3B染色体上。分子检测及系谱分析结果表明,PmT00127可能是一个来自农家品种白大头的抗白粉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系1002是经多年自交繁衍形成的稳定品系,对当前生产上流行的白粉菌生理小种表现苗期和成株期免疫抗性。为深入了解1002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对其抗性来源、遗传特性和细胞学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02的白粉病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细胞核遗传,并能在感病品种中有效表达,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表现为免疫。1002是一个不含有中间偃麦草和簇毛麦遗传背景的黑麦碱基因Sec-1表达缺失的1BL/1RS易位系,其白粉病抗性基因与1BL/1RS染色体无关,与当前有效的白粉病抗性基因Pm37、Pm40、Pm43、PmCN17和PmL962并不相同。因此,推断1002携带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选育抗病优质丰产新品种是当前水稻育种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为了解抗性亲本的抗性基因组成,选择抗性强且较稳定的悟农1号等抗源,分别与几个丰产亲本杂交,利用本地优势生理小种ZB15、ZB13菌系对亲本,F1及杂种F2代材料进行苗期接种鉴定,进而对抗瘟性品种抗性遗传动态进行统计分析,供进一步利用抗源进行抗病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8个杂交组合F_1、F_2、F_3和B_1代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F_1代抗灰斑病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与感病按3:1比例分离;F_2代抗病单株后代(F_3代)即出现一定比例的抗病系。抗病性分离系与抗病系分离比例为2:1。F_1代以抗病亲本回交所产生的B_1代,均表现抗病;以感病亲本回交的B_1代,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例为1:1。因此,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  相似文献   

8.
通过统计苦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病品系04-17-3和感病品系25-1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隐性;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2.00;2对主基因分别具有正向部分显性和正向超显性作用,加性效应值均大于其显性效应值,上位性效应值(i+jab+jba+l)为负值。从遗传率上看,回交世代和F2的主基因的值分别为55.14%、43.56%和95.22%,多基因的值分别为16.10%、26.57%和0,环境变异在4.78%~29.87%间。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决定了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还受到环境变异的部分影响。在白粉病抗性育种过程中,应注意利用加性效应,选用白粉病抗性基因较多的材料作为亲本,并在早代进行选择,尤其是F2代主基因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临远85—7069是通过复合杂交创造的抗病资源,与感白粉病品种杂交,F1代表现为显性,F2代免疫和感病植株分离比例接近3∶1和15∶1。初步认为携带着一对显性和几个微效抗白粉病基因。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是:F1为显性,F2代分离出72.4%以上的免疫植株。无论对白粉病还是条锈病,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传递能力。近年来,已被许多单位广泛利用,选育出一批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的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于田间以种植感病品种病粒为感染行,并以田间采集的菌孢子进行接种的方法,对1984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和1988年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与5个回交组合的F_1、F_2、F_3和B_1代抗感病性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表明:大豆霜霉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F_1代抗病性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按3:1分离F_3代出现抗病系和抗病分离系,两类系的比例为1:2。F_1代与感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抗病与感病单株分离比例为1:1。F_1代与抗病亲本回交,回交一代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11.
陕西小麦地方品种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小麦抗性育种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通过连续三年白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了7份对白粉病表现高抗的陕西省小麦地方品种,它们分别为阴山小白麦、芒麦、矮秆芒麦、白葫芦、大红头、红油麦、红麦.用这7个地方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杂交,对其杂种后代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阴山小白麦、芒麦、矮秆芒麦、红油麦、红麦各含有3对隐性抗白粉病基因,白葫芦含有1对隐性抗白粉病基因,大红头含有两对显性互补抗白粉病基因.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抗病材料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7-2000年连续3年,利用陕西小麦白粉病茵模拟病圃混合茵系,对陕西等省新育成的280份小麦育种材料进行了苗期与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对小麦白粉病茵高抗-免疫的育种亲本材料12份,其中高抗材料2份为鉴44和鉴47;免疫材料10份为鉴19、鉴20、鉴40、鉴46、鉴49、88(605)-1-5-1-2-2-1、保丰94-66、贵农29和秦8120-23-5-18。这些材料表现稳定,可供抗白粉  相似文献   

13.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中的标志基因.为了研究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水杨酸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白粉病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以抗白粉病和感白粉病小麦品系为材料,在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诱导不同时间,或水杨酸处理不同时间后,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小麦叶片中PR-1、PR-2和PR-5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白粉病菌的侵染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激活得更快、更强.水杨酸处理显著激活了PR-1和PR-5的转录,但对PR-2的转录影响不大.白粉病菌和水杨酸均能显著激活和增强PR-1和PR-5的表达,但白粉病菌的作用更强,说明PR-1和PR-5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1和PR-5可以作为小麦SAR的标志基因.水杨酸处理后周麦18和中国春的白粉病抗性得到提高,提示水杨酸在小麦抗白粉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一定作用. 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激活得更快、更强.水杨酸处理显著激活了PR-1和PR-5的转录,但对PR-2的转录影响不大.白粉病菌和水杨酸均能显著激活和增强PR-1和PR-5的表达,但白粉病菌的作用更强,说明PR-1和PR-5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1和PR-5可以作为小麦SAR的标志基因.水杨酸处理后周麦18和中国春的白粉病抗性得到提高,提示水杨酸在小麦抗白粉病 号传导途径中起一定作用. 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  相似文献   

14.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中的标志基因。为了研究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水杨酸在小麦(TriticumaestivumL.)抗白粉病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以抗白粉病和感白粉病小麦品系为材料,在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Bgt)诱导不同时间,或水杨酸处理不同时间后,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小麦叶片中PR-1、PR-2和PR-5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白粉病菌的侵染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激活得更快、更强。水杨酸处理显著激活了PR-1和PR-5的转录,但对PR-2的转录影响不大。白粉病菌和水杨酸均能显著激活和增强PR-1和PR-5的表达,但白粉病菌的作用更强,说明PR-1和PR-5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1和PR-5可以作为小麦SAR的标志基因。水杨酸处理后周麦18和中国春的白粉病抗性得到提高,提示水杨酸在小麦抗白粉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陕西省2015-2016年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以陕西省各地采集的白粉菌混合菌系作菌源,分别在苗期采用人工接种、成株期诱发发病的方法对228份陕西省区试品种(系)和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Pm4a、Pm4b、Pm13、Pm17、Pm18、Pm19、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5+6、Pm“XBD”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或高抗;Pm3a、Pm3b、Pm6、Pm4+8、Pm4b+Mli、Pm4+2+?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其他基因对供试菌系没有抗病性.228份区试品种(系)中,大多数对白粉病表现为感病,仅有14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病,33份仅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分别占区试品种(系)总数的6.14%和14.47%.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2016-2017年陕西省区试的137份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综合抗病水平,以当前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和CYR34混合菌株、小麦白粉菌混合菌株和小麦赤霉病强致病力菌株为病原,对区试品种(系)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37份区试材料中,有2份材料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1.5%,分别为西农238和西农928;6份材料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4.4%;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高抗的材料(含免疫/近免疫)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4.3%、2.9%和0.7%,中抗品种分别占35.0%、4.4%、33.6%,中感品种分别占21.9% 、8.0% 、30.7%,高感品种分别占8.6%、84.7%、35.0%。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整体较高,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CIMMYT小麦材料的白粉病抗性鉴定与抗原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0年连续2年,对CIMMYT提供的165份小麦品种进行成株期田间人工诱发抗白粉病鉴定,筛选出对小麦白粉病菌高抗-银川市的材料12份,占7.27%,其中高抗材料3份,为Bola2973,Atay85,Patria;免疫材料9份,为Beiostaya,Nanbukomugi,Gerek79,HYS/CNDR,BOLI/TAM200,Vorona/TR810200,Tremie,Fatima,MV.Palma。这些材料抗病性表现稳定,可用作抗白粉病育种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一个新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农家品种ZB90是一个广谱抗白粉病材料.苗期和成株期鉴定表明,其白粉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从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53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3对引物(Wms382、Wms311和Wms312),对144株F2分离群体进行抗病连锁性分析.另外,与Pm4a共分离的STS标记STS-470也被用于基因定位.这4个标记和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为:基因位点-Xgwm382-Xgwm311-STS-470-Xgwm312,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9、4.5、23.1和49.6 cM,与小麦染色体2AL上已构建的微卫星图谱顺序一致.根据材料来源和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结果,确定该基因为一个新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并命名为PmZB90.文中还讨论了PmZB90和其他位于染色体2AL上的基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给大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个感白粉病、4个抗白粉病大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的双列杂交法Ⅰ配制20个杂交组合,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大麦白粉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大麦白粉病抗性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5个亲本中,木石港3号和CM72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均表现为较大的负向效应,能极显著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S096的一般配合力中等,也表现为负向效应,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因而这三个品种在大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大麦白粉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大麦白粉病抗性的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不宜太严。  相似文献   

20.
为了育成兼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的糯性小麦新品种,以携带Wx基因的品系W961、W12222为供体亲本,以携带对白粉病免疫的Pm21基因的扬99G56和扬00G48、抗小麦黄花叶病Nib8基因的转基因品系N121为轮回亲本进行滚动回交,在回交早代运用简单实用的接种鉴定、镜检花粉等方法,在后期运用分子生化标记检测,筛选出6个聚合Pm 21、Nib8、Wx基因的单株,并育成稳定品系扬09G109,为培育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中间材料;并证明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是开展聚合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