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圣书,也是世界上最奇妙、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圣经》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特别大。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英格兰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莎士比亚"。是英格兰造就了莎士比亚,但造就英格兰的却是《圣经》。英语语言文化中的许多典故、习语、格言、人物、事件、人名等均来自《圣经》。  相似文献   

2.
从宗教文化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圣经》对英语语言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及其赋于英语词汇的新义;从英语习语、英语格言、英语典故等方面论述了《圣经》对英语发展的贡献,旨在让英语学习者重视文化差异,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英美文学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多数西方文学作者的创作思路。很多熟悉英美文学作品的读者都会发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典故、甚至语句都出自《圣经》,英美文学作品与《圣经》有着如此亲密的联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更为密切,对于《圣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影响,我们应当有意了解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4.
《圣经》中“上帝”的强权暴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是一个杰出的教派,《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但《圣经》中有关强权暴政的记载却令人费解,正如一位曾经居住过中国多年的传教士所说:“这是上帝天命使然。中国人不知基督教世界的纷乱,他们如果知晓,一定会鄙视我们。”  相似文献   

5.
陈习刚 《古今农业》2021,(1):76-88,36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含着丰富悠久的葡萄历史文化,不仅保存了大量上古和古代葡萄文化资料,记录了当时葡萄的分布、传播,葡萄的加工,葡萄业管理,葡萄的贸易与消费,葡萄与社会生活等诸多葡萄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还反映出葡萄文化在宗教、社会生活、文化中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及基督教对葡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清教徒将《圣经》看做唯一的权威。霍桑对《圣经》非常的了解,并且他身处于当时的西方文学背景之下,而当时很多传统文学作家的灵感都来自于《圣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圣经》也在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他的作品中"移植"了很多《圣经》原型。本文将从海斯特·白兰和亚瑟·丁梅斯德的人物塑造的角度上对照小说中的圣经原型。通过白兰和丁梅斯德这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内部冲突,反映出作家霍桑的宗教理念。霍桑在指责清教无视于人情的同时,又无法控制的从清教的角度和指导思想来批判了自己笔下的人物,并且在文中也决定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故事。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小说里出现最频繁的原型意象大多出自《圣经》。对于《熊》这部作品而言,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经历与《旧约》中摩西成人仪式的对应。作品中充满耶稣复活,耶稣救赎的隐喻,以及小说中对于荒野的描述与基督教中的伊甸园极其的相似。福克纳独特的将基督教原型与美国南方社会历史现实的有机融合,标志着神话原型从无意识的展现转而成为一种小说创作手法,从而无比真实的刻画了日渐被摧毁的传统价值观以及逐渐衰落,困惑迷惘的南方贵族子弟。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特定的历史文学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在语言上体现为典故。这些典故往往民族色彩浓厚,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难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对其中典故的翻译手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圣经》作为西方国家最畅销的一本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没有人可以否定它的存在。西方国家的人自从出生就和《圣经》有着不解之缘,西方人的一生都是和《圣经》相联系。那些英美的作家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作品已经变得永永远远都渗透着《圣经》的观点,尤其是在人性的善良和邪恶的方面,更是表现的让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0.
"江郎才尽"典故中的主人公江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赋作家,其《恨赋》与《别赋》最为著名,其中典故的运用也值得研究一番。本文主要对江淹的十五篇赋作中出现的典故进行总结,然后分类分析研究,最后得出其运用时所表现的特点,为汉语典故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流之一,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有无数个英美作家引用其中的神话典故,用以美化其言辞,锤炼其篇章。后来随着那些带有古希腊罗马神话典故的文学作品的广为流传,这些典故词语又融入到英语词汇当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科技、商业、广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作为英语学习者,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神话典故,才能深刻理解英美语言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研究了英语和汉语中引喻的基本形式与作用 ,并对引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郑 《农业考古》2020,(2):212-215
宋雷编撰的《西吴里语》“皆记吴兴轶事”,是记录湖州典故的资料总集,而陆羽在湖州多有活动,因此《西吴里语》中也有记录陆羽的相关材料,本文对其中两则有关陆羽的材料做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李应林是著名教育家、教会领袖、社会活动家。面对非基运动的冲击,李应林既坚守基督信仰,又持躬身自省的态度,虚心容纳批评意见并锐意改善。身为一个基督徒知识分子,李应林在国家横逆时代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把爱国与爱教融合起来,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他的一生为自己的信仰做了最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教育里,从来没有谈到神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问题,即使有也只是批判,或者视为愚昧的表现。那么,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去信仰耶酥基督呢,且还是源于西方的神?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基督教本身具有向外扩张、传播的因素;二是普通民众因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对该教的认识肤浅。  相似文献   

16.
Woodhenge and the Trinity chapel, Canterbury, are strikingly similar in outline. One is megalithic, the other Norman Christian over Saxon Christian. An analysis of the geometry shows that both are based on Pythagorean triangles: Woodhenge with sides, 6, 17.5, and 18.5, and Canterbury with sides 12, 72, and 73 in megalithic yards. The structurally more recent eastern end of Canterbury Cathedral may have been built over and around an older megalithic site. The longitudinal axes of the composite cathedral differ by 2 degrees , and these, if aligned on Betelgeuse, would indicate buried megalithic structures dating from 2300, 1900, and 1500 B.C.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语言中总是带有某种文化印记,翻译时要兼顾语言含义和文化含义,并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语言教学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国情相联系,从而促进语言教学的提高和语言现象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无等值词、背景意义的词、文化感情色彩的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客套话等词语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大量运用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神话原型和宗教典故,将所描述的美国南方的悲剧故事上升到神话的高度,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不仅展现了南方由胜而衰的历史,更使其成为整个人类命运和经历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早年坚定地信奉儒家思想,认为"仙翁释子"皆为"异说",但晚年开始倾心于道教,以儒者的身份吸收道教思想。这种思想转变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而产生的。从时代环境来看,宋代三教合流的背景为欧阳修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从个人身体条件来看,晚年身患"消渴症"、双目眊昏的他已经不能再担任要职;更重要的是,欧阳修晚年乞求致仕不成,出知亳州之后,受这一空间的触动,心灵和情感得到了升华,使他对道教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欧阳修在亳州时期创作的诗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遣词造句方面极具道教特色,大量使用与道教相关的典故和人物,反映出他对道教养生思想的接受和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