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广东茶区发现了一种象虫和一种由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在此作一介绍,供参考。一、茶圆腹象茶圆腹象(BLosyrus sp.)属鞘翅目,象虫科,短喙象亚科(Brachyderinae),圆腹象属(BLosyrus Schoenherr)。多见于山地茶园,常跟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Lefevre)]混杂发生,其虫口数量略少于茶角胸叶甲,成虫发生、为害期比茶角胸叶甲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合有机茶园防治茶角胸叶甲成虫较好的无公害植物源杀虫剂,在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4种植物源农药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杀虫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0.3%苦参碱水剂 5%除虫菊素乳油 7.5%鱼藤酮乳油 0.3%印楝素乳油。该研究结果可为大田选用杀虫剂防治茶角胸叶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茶园开展不同生物制剂防治茶角胸叶甲的田间试验,并比较生物制剂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制剂白僵菌、茶皂素、苦参碱均对茶角胸叶甲有着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白僵菌的防治效果最优;白僵菌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当,且速效性明显,可作为替代化学农药防治茶角胸叶甲的主要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4.
茶角胸叶甲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南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大害虫,为害日趋严重。但至今在我国尚无防治茶角胸叶甲的登记农药品种,用药短缺问题突出。2019年笔者选用联苯菊酯、黄板、黄板+白僵菌、联苯菊酯+黄板+白僵菌4种模式防治茶角胸叶甲。结果表明:应用联苯菊酯防治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结合黄板与白僵菌防控效果有所提升,而有机茶园适宜使用黄板与黄板+白僵菌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适用于茶园害虫茶角胸叶甲成虫的防治药剂,选用12种药剂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对茶角胸叶甲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化学药剂和3种生物药剂的毒杀效果较好。综合药效、成本及农残的因素,防控茶角胸叶甲优先选用8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僵菌和1%苦皮藤素,化学农药中选用24%虫螨腈和4.5%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6.
茶角胸叶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是一种茶树上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其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虫在局部茶园,尤其是有机茶园中常爆发成灾。如何有效防治该害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原寄主为茶园鞘翅目害虫的9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依据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性状初步筛选出Bb338、Bb346和Bb2-1等3个生物学性状优良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浸虫法研究了3个菌株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杀虫毒力。生测结果表明,用每毫升1×10~7个孢子的孢悬液处理后,球孢白僵菌Bb2-1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100%,僵虫率达86.11%;LT_(50)仅为3.32 d。综合上述各生物学特性和杀虫毒力表明,筛选到的Bb2-1菌株具有生长速率快、产孢量大、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强,以及对茶角胸叶甲杀虫毒力最强和杀虫速率最快等优点,在今后茶角胸叶甲的生物防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防治茶树害虫角胸叶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球孢白僵菌对茶角胸叶甲田间防治效果,于虫体出土前和出土后2个时期连续喷施100 g/666.7 m2的400亿孢子白僵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田间防治模式下,能够有效减少茶角胸叶甲对茶树的危害,处理组的茶树芽头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嫩叶和老叶被角胸叶甲取食的孔洞数量处理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处理组区域内的下一代虫体的越冬代幼虫基数减少量也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Lefevre)]属鞘翅目、叶甲总科、肖叶甲科、角胸叶甲属(Basilepta)。分布于福建、江西、四川、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1980年始在广东省一些山区茶园暴发成灾,且有扩展之势。据初步调查,广州市郊县、怀集汶塘、韶关武江及连县、阳山、连山等地均有发生,威胁第一轮茶后期及第二轮茶的产量。1983~1984年,笔者对本虫进行了调查及系统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形态特征成虫淡棕色至深褐色,体长:雌虫4.5~5.8毫  相似文献   

9.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1.2万hm2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的危害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每年有3次以上的高峰期分别为4~5、7~8月和10月、12月至翌年3月为发生、危害的最低期;东部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最重,其次是西部及中南部;海拔高度和气候与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关系密切,海拔越高,危害率、危害指数越低,雨热同季、高温高湿比较有利于种群繁殖与发生危害。防治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参试的3种杀虫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的马拉硫磷(跳丙)乳油1 000倍较好,在抽蕾初期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后期则效果降低或无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云南省河口县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在土中化蛹,其中8月下旬成虫最多。褐足角胸叶甲卵多为聚产,主要产于表土层和枯枝落叶下,每块有卵6~30粒,有的多达60多粒。卵约经过7.95天后开始孵化,最迟12.54天后孵化。  相似文献   

11.
应用浸叶饲喂法测定6种药剂对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成虫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均对褐足角胸叶甲均有效果,其中25%联苯菊酯·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除尽·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和25%多杀菌素·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对褐足角胸叶甲成虫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23.519 8、7.432 3、23.602 6和15.977 7 mg/L。45%马拉硫磷乳油和20%甲氰菊酯乳油的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起对云南香蕉产区不同生长季节、不同蕉园类型的香蕉害虫发生种类及危害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危害云南香蕉的害虫种36种,软体动物5种,分属8个目21个科,已鉴定到种的22种,其中褐足角胸叶甲为云南香蕉新记录害虫;发生较普遍、对香蕉危害较大的主要有8种害虫;蕉园类型中以山地蕉园、散户种植蕉园、与野生蕉邻近蕉园、2年以上蕉园的害虫种类多,发生危害较重;生长季节以春季(3~5月)、秋季(9~11月)两季害虫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13.
从市场集中度角度考察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咏梅 《茶叶》2008,34(2):107-109
本文利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对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及垄断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茶叶市场属于高度垄断型市场,并且垄断程度逐步增强.这主要由于国际茶叶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茶叶出口国家中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 The growing, ageing, more urbanized and more sedentary global population urges for increased, more nutritious and more secure food supply. To combat...  相似文献   

15.
王志永  赵明  李连禄 《玉米科学》2007,15(1):033-036
以多穗型玉米农华103为材料,研究单株穗数对玉米后期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越多,玉米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占后期干物质积累总量比例越大,去穗植株的单个果穗性状均优于未去穗植株对应位置上的果穗性状。  相似文献   

16.
钾素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高产品种的引入和推广,氮、磷用量的增加,以及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土壤钾素在逐步降低,钾肥用量更是不足,因而如何合理施用钾肥,提高钾肥对小麦产量与品质作用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钾素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棕榈油生物柴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棕榈油是世界上最经济的植物油,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棕果及油的产量均最高,棕榈油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越来越被重视,成为生产生物柴油最有竞争力的原料.目前.世界各国对棕榈油生物柴油的高效加工技术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棕榈油生物柴油的加工技术,包括化学法、酶法、多相固体催化法及其他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