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济宁滨湖区东亚飞蝗夏蝗发生趋势的长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济宁滨湖区东亚飞蝗的长期预报准确率,用微机以近10年的资料中筛选出上年残蝗密度(X1)、9月份平均气温(X2)等预报因子,建立了东亚飞蝗夏蝗发生密度的预报数学模型:Y=-0.612962121 0.05671876964X1 0.04263729416X2;筛选出上年秋残蝗面积(X1)、10月份湖水位(X3)等预报因子,建立了夏蝗发生面积的预报数学模型:Y=10.03378675 0.6631445638X1-0.24734864468X3。以上预测模型经过资料验证和2007年应用,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东亚飞蝗的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主要受残蝗面积、密度和降水条件的影响;库、湖蝗区的宜蝗面积主要受库、湖水位的影响。同时,东亚飞蝗的发生期主要受蝗卵发育期温度条件的影响。利用上述因子分别对东亚飞蝗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及密度、3龄盛期进行预报,简便易行,准确可靠,时效性强,对指导防治工作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温在常年发生区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5—2016年采用直接抓取和网捕方法在天津市北大港蝗区捕捉东亚飞蝗的秋蝗和夏蝗,测量其瞬时体温以及周围4类8个环境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东亚飞蝗体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白天体温比夜间高,平均体温高于26.5℃;且体温在白天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上午11点左右的49.0℃和下午14点左右的47.2℃。无论是夏蝗还是秋蝗,其体温均随着龄期增加呈现上升趋势,2~5龄蝗蝻、成虫的平均体温依次为36.9、37.0、37.6、37.2、38.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冠层温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关键因子,飞蝗所处地面温度对其体温影响最大;风速和植株高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重要分因子;植株高度与体温成负相关。表明植被冠层温度与东亚飞蝗的体温变化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信息荟萃     
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农业部发布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分析 ,2 0 0 3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东亚飞蝗夏蝗预计今年发生面积 10 0万hm2东亚飞蝗夏蝗 ,达到防治指标面积 80万hm2 ,接近近几年发生水平。其中冀、鲁、豫的渤海湾蝗区、黄河滩蝗区及部分湖库蝗区发生 5级 ,津、陕、辽、晋、苏、皖蝗区发生 4级 ,琼、粤蝗区发生 3级。北方土蝗受干旱影响 ,发生范围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南方土蝗将出现小范围的突发。草地螟发生面积接近 1996年以来平均水平预计 2 0 0 3年草地螟发生面积 2 0 0多万hm2 ,接近1996…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东亚飞蝗发生日趋严重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有 5次大发生 ,并且日趋严重。通过对东亚飞蝗近年来严重发生原因的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残蝗面积、残蝗密度、年降雨量、淀泊水位及生态环境是影响白洋淀蝗区东亚飞蝗发生严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上游有 9条河流 ,俗称“九河下梢白洋淀”,现为国家一类蝗区管理县。解放前白洋淀 1 0年 9次决口 ,是历史上的老蝗区。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东亚飞蝗的治理 ,并为控制蝗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受白洋淀水位变化和异常气候及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东亚飞蝗在白洋淀蝗区频繁大发生。 1 993年 ,1 995年夏蝗大发生 ,1 998年夏、秋蝗大发生 ,其发生程度是建国 50年来十分罕风的 ,1 999年夏蝗再次大发生 ,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均超过了 1 998年…  相似文献   

7.
1998年渤海湾蝗区东亚飞蝗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渤海湾地区夏季东亚飞蝗(简称夏蝗)大发生,这是继1995年大发生后的又一次暴发。环渤海的沧州地区发生面积10.3万hm2,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都是近几十年罕见的,给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本文在分析1998年夏蝗大发生的原因基础上,提...  相似文献   

8.
2006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病虫基数调查结果,结合作物布局、气象预测和水文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为偏重发生年份。小麦条锈病、小麦蚜虫、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玉米螟、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仍将呈严重或偏重发生态势,东亚飞蝗、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发生为害呈下降趋势。1发生趋势1.1蝗虫1.1.1东亚飞蝗。夏蝗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00万hm2,需要防治面积70万hm2。其中山西、陕西等黄河河泛蝗区与江苏、安徽等沿淮蝗区偏轻发生;河南、山东等黄河河泛蝗区及山东、天津、河北等环渤海湾沿海蝗区及湖库蝗区中等发生;河北沧州、保定、…  相似文献   

9.
东亚飞蝗在我县每年均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6~10万亩,防治面积3~5万亩。平均虫口密度一般每平方米2~3头,最高可达1000头以上。为了准确掌握蝗情,适时指导防治,多年来我们进行夏蝗  相似文献   

10.
广西蝗区是我国南亚热带东亚飞蝗的重要蝗区之一,与暖温带和北热带地区的蝗区略有不同.据文献报道该虫在冀、鲁、豫、苏、皖等地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不明显;在海南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十分明显.东亚飞蝗在广西的生活习性、发生动态及成灾原因等迄今尚报道不多.1989~1991年我们在南宁市郊设立观察点,结合蝗区调查,对东亚飞蝗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观察,以掌握它在广西的发生动态,为开展飞蝗的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白洋淀滨湖蝗区东亚飞蝗及其优势种呈持续大发生。作者于2000-2002年对该蝗区鸟类蝗虫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白洋淀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其滨湖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计有鸟类192种,其中鸟类蝗虫天敌有13目、34科、97种,并对区系分布、地理分布、生态分布、居留类型及优势种的控制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印楝杀虫剂防治蝗虫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楝杀虫剂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生物农药之一,在环境中无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黄脊竹蝗(Ceraoris kiangsu)、青脊竹蝗(Ceraoris nigricornis)、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血黑蝗(Melanoplus sanguinipes)和泣黑背蝗(Eyprepocnermis plorclnS)等多种蝗虫具有优异的杀虫活性,并具有独特的杀虫作用机理,是防治蝗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3.
以异源微孢子虫对两种蝗虫进行了室内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有4种微孢子虫可感染东亚飞蝗,其中以杂拟谷盗微粒子虫感染率最高,达96.7%,玉米螟微粒子虫也较高,为92.3%,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69.2%、43.5%;处理后30d,杂拟谷盗微粒子虫、玉米螟微粒子虫、欧洲玉米螟微粒子虫和斜纹夜蛾微粒子虫对东亚飞蝗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77.4%、92.3%、57.7%、47.8%。对黄脊竹蝗仅有杂拟谷盗微粒子虫和玉米螟微粒子虫可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0%、14.3%,但致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协调应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天津市大港区东亚飞蝗发生区,采用条带交替式超低量喷雾,施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防治东亚飞蝗,3个处理的卡死克(5%水剂)使用量均为150ml/hm2,微孢子虫使用量分别为15×109、22.5×109和30×109孢子/hm2。处理时东亚飞蝗为3龄末盛期,虫口密度分别为26.38、11.63和29.88头/m2。防治后第7天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65%、75.91%和89.76%,存活蝗虫的感病率分别为37.5%、55.0%和52.5%。  相似文献   

15.
生态调控对东亚飞蝗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飞蝗的成活率,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荻和稗者最高,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小麦、玉米最高。生殖力,在野生植物中以取食食狗芽牙根最强,在栽培作物中以取食高粱最强。据此,应用以植被改造为主的生态调控技术,可以形成不利东亚飞蝗的发生、繁衍,而有利天敌繁衍和觅食的生态环境,从而抑制东亚飞蝗的发生。生态控制区在战略上还对飞蝗的迁移起到了隔离作用,但种植棉花、苜蓿、冬枣等不同作物的生态控制区的控蝗效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广西北海市东亚飞蝗暴发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9月上旬,北海市暴发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东亚飞蝗虫灾,发生面积超过7000hm2,全市高密度中心小区6处。经自治区内资深专家学者考察研讨,认为北海沿海蝗区属北部湾沿海稀树草原类型,其成因复杂,主要是原生态环境改变,新生态环境未建立,而形成的蝗虫适生环境,在特殊气象因子作用下暴发成灾。并由此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并比较了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接近真空和充满CO2的环境下的耐缺氧力。结果表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在0.06pa的真空泵中都能存活,在2~10min后其生理活动会不断减弱,直到假死或静止不动,但不会死亡,90~120min后两者的生理活动逐渐恢复,但都比正常状态下弱,生理活动都呈现反抛物线的规律,且在同一时间东亚飞蝗比美洲大蠊的生理活动要弱;美洲大蠊在充满CO2的密闭瓶中存活的时间比东亚飞蝗要长,将不同程度缺氧处理后的试虫置于空气中后,美洲大蠊恢复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和恢复后的活动强度明显比东亚飞蝗强。说明美洲大蠊和东亚飞蝗都有较强的耐缺氧力,但美洲大蠊的耐缺氧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东亚飞蝗肠道细菌鉴定及其对金龟子绿僵菌拮抗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室内饲养的东亚飞蝗5龄若虫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共获得8个细菌菌株,16s rDNA鉴定分别与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sp.)、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节杆菌属(Arthrobacters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检出率为100%,检出量最大,均达到109cfu/g肠道,为常驻的优势菌群。肠道细菌在东亚飞蝗体内的数量分布为后肠>中肠>前肠,种类分布为中肠(8种)>后肠(6种)>前肠(4种)。常驻细菌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金龟子绿僵菌则无拮抗作用,表明肠道常驻菌不是影响金龟子绿僵菌在蝗虫肠道内萌发侵染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说明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绿僵菌防治蝗虫在防效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撩荒地生态系统飞蝗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海南蝗区飞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持续控制海南蝗区飞蝗灾害的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飞蝗发生期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低、中密度蝗群和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协调应用技术防治高密度蝗群,处理后5周,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76.6%-97.2%和79.8%-88.3%;且存活蝗虫感病率分别达33.6%-95.0%和23.3%-26.7%。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第3代高密度蝻群,处理后2周,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0%左右,群居型蝗虫占整个蝻群的比例下降了90%以上,存活蝗虫感病率也在10%以上。1998年蝗虫微孢子虫处理地区,1999年蝗虫的虫口密度仍在防治指标以下,且存活蝗虫感病率达10.5%-31.3%。初步认为,在低、中密度下,每hm^2施用30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在高密度下,每hm^2施用45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及卡死克(105ml/hm^2)与微孢子虫(60单元/hm^2)协调应用技术治理蝗群,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