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控释氮肥对棉花的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田条件下,以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了控释N肥对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肥效特点。结果表明:施等量N(150kg/hm2)控释N肥处理和对照相比,在棉花开花结铃期可有效增加叶面积,提高棉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提高叶片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光合效率,增加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子棉产量显著增加10.3%,肥效提高10.2%。而施N量比对照减少20%的处理,子棉产量与对照平产,但其肥效比对照提高29.0%,且一次性基施免追肥,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K2O 75、150、225 kg/hm2)与种类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硫酸钾与硫酸钾镁都能增加产量,提高养分含量及经济效益,两者相比,在低、中、高3个水平上棉花产量前者比后者分别提高3.5%、3.2%和1.4%;相比硫酸钾镁,施硫酸钾可使棉花对氮、磷的吸收量增加,棉花根的氮含量平均增加13.9%,茎的磷含量平均增加2.7%,但对钾、钙、镁、硫的吸收量影响较少。施用硫酸钾比施用硫酸钾镁所获的效益平均高540元/hm2,且在施K2O 75 kg/hm2处理所获效益最高,比不施钾肥多获效益10 350元/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陕西省关中地区冬小麦小偃22氮、 硫吸收与转运及产量对硫肥的响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硫水平下冬小麦的氮、 硫吸收转运规律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 全生育期内各器官的吸硫量随施硫量的增加而提高,吸氮量随施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施硫促进了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 硫向子粒的运转,氮素向子粒的转运率(71.40%~75.27%)远远高于硫素向子粒的转运率(8.52%~27.73%),同时增加了总转运量对子粒氮、 硫的贡献率。各器官中的 N/S 比随着施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孕穗期叶片中的N/S比变异最显著,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好。子粒产量随施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硫量为 S 150 kg/hm2时,增产幅度达30.1%。因此,在施硫量为S 37.5~150 kg/hm2 范围内,增施硫肥可促进冬小麦对氮、 硫的吸收和转运,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垄上覆膜垄沟栽培下播种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品种"小偃22"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覆膜栽培下,适当提高播种量可以增加冬小麦基本苗数、冬前分蘖数、总分蘖数及群体大小。高密度低肥有利于冬前分蘖,反之则有利于春季分蘖;适当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分蘖成穗率。低密度处理有利于小麦单株子粒产量形成;适量种植密度下的个体优势可以弥补群体不足的缺陷。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子粒产量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氮肥对冬小麦群体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密度。常规栽培的小麦群体大小及成穗数均高于垄沟栽培;但单株产量低于垄沟栽培。只有协调好个体与群体子粒产量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肥料和密度的增产效应。在供试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为98~127 kg/hm2,施氮量为N 202~227kg/hm2;当施肥量为N 223 kg/hm2,播种密度为102 kg/hm2时,最高产量可达3851.68 kg/hm2。  相似文献   

5.
钾肥用量对麦棉两熟制作物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本试验旨在明确施钾量对麦棉两熟制作物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确定周年两季作物最高产量与经济最佳钾肥施用量,为黄淮海平原麦棉两熟制地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08 2009年分别在黄淮海平原黄淮亚区的商丘市和黄海亚区的内黄县进行,采用麦棉两季田间定位试验,两季施钾总量设置5个水平(K2O 0、105、210、315、420 kg/hm2),其中小麦和棉花的单季施钾量各占总量的50%(即K2O 0、52.5、105、157.5、210 kg/hm2),各处理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一致。分析不同施钾量的麦、棉产量及构成因素、两季产值与效益及钾肥利用率的差异;建立麦、棉钾肥效应方程,计算麦、棉两季最高产量及经济最佳施钾量。【结果】1)与对照(K2O 0 kg/hm2)相比,商丘市和内黄县试验点4个施钾处理的小麦子粒产量显著提高,分别增产6.6%9.8%和7.2%8.9%,以施钾105 kg/hm2的产量最高,但4个施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钾可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施钾对小麦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商丘和内黄试点小麦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75.7 kg/hm2和63.9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43.2 kg/hm2和111.6 kg/hm2。2)与对照(K2O 0 kg/hm2)相比,商丘和内黄试验点4个施钾处理的棉花分别增产42.3%52.5%和10.9%15.6%,以施K2O 105 kg/hm2的产量最高,4个施钾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钾可显著提高棉花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商丘和内黄试点棉花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06.9 kg/hm2和111.3 kg/hm2,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13.2 kg/hm2和138.0 kg/hm2。3)施钾可显著提高麦棉两季总产值和效益,均以两季施钾210 kg/hm2的总产值和效益最高,但4个施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小麦和棉花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随施钾量的提高而增加,但施钾量超过这一范围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量趋于稳定。商丘试点小麦钾肥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内黄试点小麦钾肥利用率以施钾量105 kg/hm2最高,超过此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小麦、棉花的钾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麦棉两季钾肥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麦棉两季0 210 kg/hm2),小麦和棉花产量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超过这一范围产量出现下降或趋于稳定;两熟制小麦和棉花施钾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及棉花单株成铃数和铃重;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小麦和棉花产量,但却降低了钾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氮、磷肥对裸燕麦子粒产量和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裸燕麦青永久887(Avena nuda L. cv. Qingyongjiu No.887)为材料,研究了施氮和施磷对子粒产量与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分析了N、P肥对裸燕麦子粒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裸燕麦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β-葡聚糖含量随施氮或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 90 kg/hm2、P2O5 90 kg/hm2处理下,裸燕麦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子粒产量均达最高值;在N 135kg/hm2、P2O5 90 kg/hm2处理,裸燕麦子粒β-葡聚糖含量最高。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经济施肥量为:N 90 kg/hm2、P2O5 90 kg/hm2。裸燕麦子粒产量Y (kg/hm2),可用其与N (kg/hm2)和P (P2O5,kg/hm2)肥间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估测。  相似文献   

7.
海岛棉资源自然复合盐胁迫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海岛棉品种,本试验以203份海岛棉进行自然复合盐胁迫筛选及评价。结果表明,株高、始节高、果枝数、蕾铃脱落数、蕾铃脱落率及单铃籽棉产量耐盐系数呈现下降,衣分、铃数、始节数、有效铃数、有效果枝数、单铃皮棉产量、单株籽棉产量及单株皮棉产量耐盐系数略有上升。变异系数表现为单株皮棉、籽棉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果枝数与铃数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蕾铃脱落率与铃数、始节高、始节数、果枝数、有效铃数、有效果枝数、蕾铃脱落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单株皮棉产量与衣分、铃数、果枝数、有效铃数、有效果枝数、蕾铃脱落数、蕾铃脱落率、单铃籽棉产量、单铃皮棉产量、单株籽棉产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皮棉产量鉴定值、主成分综合得分、隶属函数值、综合得分D值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可以通过这4个指标结合进行海岛棉综合评价及分类。海岛棉资源以耐盐、中耐盐为主,极端材料相对较少,通过对比发现果枝松散型较紧凑型耐盐性更强;此外,筛选到1份耐复合盐极强品种Pima 4,并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到6个海岛棉耐盐指标。本研究为海岛棉花铃期耐复合盐品种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鉴定指标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化肥配施添加剂NAM对棉花干物质、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配施添加剂NAM对棉花干物质、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常规施肥配施NAM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棉花干物质量,增加单株铃数,皮棉产量增加9.62%~10.20%,氮肥利用率提高9.76~10.52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11.46~13.15个百分点,但在添加NAM情况下,氮肥全部基施与70%氮肥基施+30%氮肥追施2种施肥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常规施肥量的80%配施NAM与常规施肥处理产量相当,但提高氮磷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1999~2001年在沿江地区灰潮土上研究了硫磺粉、硫肥95对棉花生长发育、皮棉产量和棉纤维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硫肥能提高棉花的株高、果枝数、蕾数、成桃数和茎基粗,还能提高伏桃比例,促进棉花生育后期的生长发育,增加棉花产量,改善棉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等品质指标。硫肥的适宜用量为45~60kg/hm2。施用硫肥95的增产效果比硫磺粉的要好。  相似文献   

10.
水氮供应对棉花花铃期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水氮供应对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采用3种灌溉水平和5种氮素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水氮供应对花铃期棉花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 0~300 kg/hm2范围内,棉花花铃期日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超过N 300 kg/hm2时略有下降。施N 150、225、300和375 kg/hm2较不施氮处理籽棉产量分别增加33.9%、45.8%、50.9%和49.2%;灌溉水生产力分别提高33.3%、45.8%、50%和50%。3个灌溉处理间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灌溉水生产力依I1(10800 m3/hm2)、I2(9450 m3/hm2)、I3(8100 m3/hm2)顺序递增。棉花花铃期净光合速率与籽棉产量、秸秆生物量、单株铃数、铃重和籽指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施N 300 kg/hm2能够促进棉花花铃期净光合速率,有利于籽棉产量和水生产力的提高;与当地采用的10800 m3/hm2灌溉量相比,降低灌溉量至8100 m3/hm2不降低籽棉产量,使灌溉水的生产力提高27.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棉花是喜磷喜钾作物,适宜的施氮量不仅可以保证棉花的营养生长,还会促进磷、钾的吸收。为此我们研究了中熟和中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施氮量。【方法】田间试验于2019—2020年在河南安阳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7个施氮量:0、60、120、180、240、300、360 kg/hm2,依次记为N0、N60、N120、N180、N240、N300、N360;副区为黄河流域两个主栽棉花品种冀棉228 (中熟)和鲁棉研28号(中早熟)。在棉花采收期,测定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氮、磷、钾含量,计算氮、磷、钾累积量和皮棉生产效率。【结果】与N0相比,中熟品种冀棉228地上部生物量在施氮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后生物量不再显著增加;而中早熟品种鲁棉研28号地上部生物量在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就不再显著增加。施氮显著增加了冀棉228和鲁棉研28号地上部的氮、磷、钾累积量,冀棉228分别增加了37.5%、23.5%、29.2%,鲁棉...  相似文献   

1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肥施用水平对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肥适合用量配比能明显促进桑树生长,桑树每株枝条数、枝条长和枝条基部径围及桑叶百叶重均明显随氮肥和磷肥用量提高而增加。结果显示在氮肥用量为450kg/hm2时,N∶P2O5施用比例为3∶1时桑叶产量最高,在各种氮磷肥用量组合中,N450P150处理的桑叶产量比其他处理平均高5139kg/hm2,增产率达22.4%。试验结果表明,氮、磷肥对桑叶增产效果有互促作用,即高量氮肥施用需要有足够的磷肥施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杂交棉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N 0、75、150、225、300和375 kg/hm2对杂交棉主茎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 0~300 kg/hm2条件下,随叶龄增长,施氮量增加光合生理活性指标增长快,衰减慢;而施N 375 kg/hm2时衰减快,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在棉花生长前期(7月5日)各处理间光合生理活性指标差异不显著。到中后期,施氮量则对这些指标有明显影响,表现出施N0~225 kg/hm2,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高;但施N 300、375 kg/hm2,与施N 225 kg/hm2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施N375 kg/hm2,在植株生长后期这些指标反而比施N300 kg/hm2处理降低。随施氮量增加,棉花总铃数、烂铃率和生物产量随之增加,收获系数下降。施N0~300 kg/hm2,铃重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N375 kg/hm2则下降。衣分受施氮量影响较小,施N 0~225 kg/hm2,子棉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产;而施N300 kg/hm2时,子棉产量比施N225 kg/hm2的仅增产1.66%,施N375 kg/hm2水平,其子棉产量比施N225和300 kg/hm2处理减产2.23%和3.92%。此外,施氮比对照显著提高了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而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N225~300 kg/hm2范围内,有利于显著提高杂交棉主茎叶光合生理活性,延长叶片高光合持续期,显著提高杂交棉产量。  相似文献   

14.
棉花氮素营养状况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指标和追肥推荐,应用反射仪开展了不同氮肥用量对棉花倒四叶叶柄的硝酸盐浓度影响的研究。田间试验在新疆阿瓦提县丰收三场二连进行。设5个氮肥用量,分别为N.0、180、240、300、360kg/hm2。结果表明,畦灌条件下的陆地棉花期、花铃期和铃期的叶柄硝酸盐浓度和施氮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用一元二次模型模拟氮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佳经济施氮量为304.kg/hm2,对应的经济产量为2420.kg/hm2;初步确立花期和铃期叶柄硝酸盐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463和6901mg/L。花期、花铃期和铃期时棉株叶柄硝酸盐浓度与产量间有极显著相关性。以此为依据,建立了棉花植株硝酸盐诊断的氮肥推荐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出棉花各生育期不同硝酸盐测试值所对应的氮肥追肥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钾肥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 纤维品质、 钾肥利用率和棉田钾素平衡的影响,确定钾肥正确的用量和合适的施用时期,可为棉花主产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连续2年在山东平原县、 河北威县、 新疆昌吉市进行田间试验。钾肥用量试验山东设K2O 0、 30、 60、 120、 180、 240 kg/hm2,河北设K2O 0、 37.5、 75、 150、 225、 300 kg/hm2,新疆设K2O 0、 18.75、 37.5、 75、 112.5、 150 kg/hm2。钾肥施用时期试验3地点均设不施钾 (CK)、 钾肥100%基施、 钾肥50%基施+50%花期追施、 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 钾肥50%蕾期+50%吐絮期追施、 钾肥50%花期+50%吐絮期追施。【结果】山东、 河北、 新疆试验点上棉花开花期后累积的钾占整个生育期钾素累积量的54%~62%、 70%~73%、 49%~67%。施用钾肥增加皮棉产量和收益,钾肥用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2013年比2012年明显,三个地点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新疆山东河北,其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42、 240、 174 kg/hm2,经济最佳施钾量分别为136、 212、 150 kg/hm2。钾肥不同用量除影响某些纤维指标外,对品质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秸秆不还田时,山东和河北试验点钾肥用量180 kg/hm2 和150 kg/hm2时可以维持棉田钾素平衡,而在新疆所有钾肥用量下棉田钾素都是负平衡。河北和新疆50%钾肥蕾期+50%钾肥铃期追施、 山东50%钾肥基施+50%钾肥开花期追施的皮棉产量、 钾肥的农学效率和施钾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施用时期。钾肥施用时期影响纤维长度、 断裂比强度或纤维伸长率,但因地点和试验年份而不同。施钾时期对纤维整齐度和马克隆值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钾肥用量对棉花纤维品质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影响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山东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80~24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 河北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50~18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 新疆试验点钾肥的适宜用量为K2O 112.5~150 kg/hm2,最佳施用时期为钾肥50%蕾期+50%铃期追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减少盐碱地棉花铃脱落的途径, 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土壤供应低氮(N 226.5 kg·hm-2)和高氮(N 346.5 kg·hm-2)条件下, 不打顶、打顶和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对棉花铃脱落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氮和高氮水平下, 打顶、打顶后涂抹NAA 处理果枝落铃率都低于不打顶处理。打顶后涂抹浓度为0.3 mmol·L-1 的NAA 处理在低氮水平下的成铃率比传统打顶处理高1.3 个百分点, 而铃脱落率比传统打顶处理低0.8 个百分点, 皮棉产量比传统打顶处理高23.7%。高氮水平下, 与传统打顶处理相比, 打顶后涂抹浓度为3 mmol·L-1 的NAA 单株成铃率、铃脱落率、皮棉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同一处理中, 高氮水平的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吐絮数均低于低氮水平, 而衣分无明显差异, 从而导致皮棉产量下降。上述结果说明, 打顶后涂抹一定浓度的NAA 可增加棉花单株现铃、成铃、吐絮数, 增加单铃重, 降低落铃率, 从而提高产量, 而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连续2年田间试验及大面积示范的结果表明,在花椰菜高产优质栽培中,配施钾肥能有效地增加花椰菜生物学产量,提高净菜率而获显著增产,较习惯的氮磷配施法增产13 3%;施用商品有机肥4500kg/hm2、纯N334 5kg/hm2、P2O5108kg/hm2条件下,K2O最适配用量为180kg/hm2;在等养分条件下,施用蔬菜专用肥的增产率可达19 4%;同时,配施钾肥可以提高花椰菜的品质和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日光温室番茄的氮素追施与反馈调控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在施用足量有机肥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当地的常规氮肥追施措施为对照,通过结合硝酸盐速测技术对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供应进行实时动态调控,以确定合理的追肥数量。结果表明,同当地农民的常规处理相比,采用实时调控处理的氮素投入总量减少了N170kg.hm2,但对番茄的生长(株高、茎粗、果实发育速度等)、产量和品质等指标没有任何影响。根据追肥前根层土壤氮素的供应水平(0—30cm土壤NO3--N含量+氮素追施数量)的监测,可初步确定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在第一穗果膨大期、第二穗果膨大期和第四穗果膨大期时的氮素供应目标值最多为N296kg.hm2、216kg.hm2和191kg.hm2。与此同时,将每个时期所确定的目标值应用在同期生长的其它3个日光温室的番茄氮素追施调控,结果发现与相应的农民常规处理相比,实时调控处理对作物的生长同样没有影响,这表明在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生产过程中,结合植株和土壤硝酸盐速测技术,通过施肥调控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氮素供应水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花产量、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花生物量累积特征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于2016-2017年在湖南常德设置了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360 kg·hm-2氮肥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0~360 kg·hm-2范围内,施氮量越大棉株营养器官生物量累积越多,而棉株生殖器官生物量则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累积最多;皮棉产量、成铃数和单铃重均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达到最大;0~270 kg·hm-2范围内,衣分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条件下,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最高;适宜施氮量有利于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的提高和马克隆值的优化,对伸长率和整齐度基本无影响。综上所述,适宜施氮量可提高棉花的产量、品质,洞庭湖棉区适宜的施氮量为180~250 kg·hm-2。本研究结果为环洞庭湖棉区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硼、氮配施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叶柄环带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氮在棉花上,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在相同施氮量下,棉花叶柄环带出现率、株环带叶数和叶环带圈数均随施硼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硼量从0 kg/hm~2增至13.5 kg/hm~2时,叶片的氮、磷、硼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棉花的株高、分枝数、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均显著提高。施硼量从13.5 kg/hm~2增至27 kg/hm~2时,两个氮水平下的叶片磷、钾、硼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270 kg/hm~2氮水平下棉花叶片的氮含量、株高、铃重和铃数降低,产量没有变化,而在375 kg/hm~2氮水平下棉花叶片氮含量、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显著增加。对相同量硼处理,增施氮肥提高了棉花叶柄环带出现率、株环带叶数和叶环带圈数、叶片氮和叶绿素含量,而对叶片磷、钾、硼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施硼肥13.5 kg/hm~2,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棉花产量达到最高值3 592 kg/hm~2。说明湖北天门地区棉田适当增加硼肥的同时减少氮肥用量可有效缓解棉花缺硼症状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