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柳沟村位于北京延庆县井庄镇,距延庆县城15公里,距北京市区约80公里。村域面积5.73平方公里,有402户,1 120人。2003年,在"挖掘历史文化、丰富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的理念下,柳沟村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等优势,打造出"火盆锅·豆腐宴"特色餐饮,受到了北京市民的欢迎,柳沟村的乡村民俗旅游业由此逐步发展起来。到2012年,柳沟村的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达到84户,年接待游客6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 735万元。10年来,柳沟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半山区村,成长为闻名京城的市级民俗旅游村,走的是典型的品牌餐饮型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正>柳沟村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距延庆县城15公里,距北京市区约80公里。村域面积5.73平方公里,有402户,1 120人。2003年,在"挖掘历史文化、丰富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的理念下,柳沟村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等优势,打造出"火盆锅·豆腐宴"特色餐饮,受到了北京市民的欢迎,柳沟村的乡村民俗旅游业由此逐步发展起来。到2012年,柳沟村的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达到84户,年接待游客67.8万人次,实现旅游  相似文献   

3.
柳沟村位于延庆县井庄镇,距延庆县城15公里,距北京市区约80公里。村域面积5.73平方公里,有402户,1120人。2003年,在“挖掘历史文化、丰富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的理念下,柳沟村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民俗旅游业的逐步兴起,柳沟村以"火盆锅—豆腐宴"为主的民俗旅游越来越火,自2003年柳沟村开始发展民俗旅游以来,年接待人数64万余人次,收入达到2900余万元。谋求共赢发展,组建民俗旅游合作社随着各级政府对柳沟村旅游业的支持与重视,柳沟村民俗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为柳沟村带来了一些问题。民俗户为了接待更多的客人,赚取更大的经济利  相似文献   

5.
《北京农业》2014,(25):45
2013年,是延庆县在推进沟域经济建设上大手笔做文章的一年。一方面继续提升百里山水画廊,积极推进“镇景合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种植向日葵、黄芩、花草组合共计200多公顷,在原有7种商品基础上,开发野生蘑菇、中华蜂等特色有机品牌,打造“百里山水画廊”有机农业品牌。对民俗户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继续推进围棋特色休闲文化,打造“文旅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继续壮大发展四季花海。投资7 700余万,在打造10个花卉产业观赏园区,万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14-1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新健康的乡村文化旅游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山西省全域内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民俗古建较多,自然生态良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梁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使当地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文化基石,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乡土文化资源的流失,乡土风貌日益消逝,乡土风味逐渐变味。但在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民艺体验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颇受广大游客青睐。在湖北钟祥,以"觅乡愁,归本真"为目标建设的莫愁村向世人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以"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莫愁村为例,探讨莫愁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问题,并针对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不彻底、不纯粹、缺少特色、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旅游是海南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海南乡村文化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要素。基于海南乡村文化的调研,分析海南乡村文化的现状,挖掘海南传统乡村文化和历史文化名村,探讨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资源要素。结果表明,海南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传统风貌与习俗保存情况良好,地域特色鲜明,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对提高海南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提高村民收入、促进海南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然而,针对海南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尽管历史文化名村及乡村艺术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得到一定程度保护,但普遍存在乡村环境历史遗迹破坏严重、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被都市文化蚕食等问题,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旅游供给“同质化”、旅游与各行各业融合“松散化”,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应保护乡村传统风貌,依托地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培育乡村旅游市场,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供给质量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度假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景观文化设计的发展,而景观文化设计的全面开发为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旅游餐饮文化新亮点与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新途径,认识现有区域景观设计的缺陷与不足,运用合理的设计规划及管理方式,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乡村餐饮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泉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位于桃墟镇百泉峪村,成立于2010年9月,由百泉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出“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业户”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实行“六统一”模式,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山水美食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流泉绿树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  相似文献   

11.
地处偏远山区的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全村2006年民俗旅游收入近千万元,平均每个民俗旅游户接待约4500人。  相似文献   

12.
探讨豆腐柴在农村庭院经济立体开发的循环模式,为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经验。以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毓兰镇广育村、罗溪乡安顺村、花园镇鸬鹚村的36个贫困户、139个村民为示范点,通过逐户规划设计、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庭院户+合作社+公司+研究所”联结机制,对农村庭院的立体循环种养加旅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扶贫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个庭院示范户6年累计创收856万元,139个村民(均为贫困人口)于2019年前全部脱贫致富;3个项目村每年碳汇9 t,年阻沙量334 t,涵养水量65 t,深加工企业为周边村民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村庭院经济开发模式打造了“洞口豆腐柴特色文化”,值得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农村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江头洲村作为广西"百年清官村",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旅游开发,但江头洲村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本文以江头洲村为例,分析用特色文化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文旅融合发展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江头洲村作为"百年清官村"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特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对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不高,缺乏财力、物力、人才和政策的支撑,游客季节性显著等。针对问题,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视角,提出大力打造"百年清官村"文化旅游高端品牌,完善旅游市场六要素,开发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产品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红色乡村文化旅游带动红色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为了探究传承和发展乡村红色文化的途径,以广东省的省定红色村——梅州市平远县仁居村为例,以文化基因视角,研究乡村红色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构建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结果表明主体基因功能异化、附着体基因结构退化、混合体基因机制僵化是限制仁居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推动乡村红色文化基因与旅游融合,一是要保育基因,借助载体以培养红色文化认同感;二是要修复基因,保护与“人+自+文”结合并行;三是要活化基因,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相关产品链。建议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共生融合的基因保育、基因修复及基因活化等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2006年以来,北京市创造出一种新的山区经济发展模式,即沟域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目前,北京市的沟域经济以特色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最为成功,例如“汤泉香谷”“栗花沟”等知名度较高的沟域,都是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址和产业资源为基础形成的农业、民俗观光产业带,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沟域经济”就是要在山区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生态沟或生态谷,加快升级乡村旅游,细分旅游市场,差异化发展民俗、休闲、科普等乡村旅游业。  相似文献   

16.
熊超  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23,(9):120-122+159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产品趋同、特色丧失等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对乡村旅游特色塑造的方式方法展开探讨。认为乡村旅游特色是需要根植在乡土文化土壤之上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以南京市龙袍新城长江社区乡村旅游策划为例,提出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元素价值评判、“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塑造方法,以期对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破解历史文化名村发展困境,激发名村活力,以福州市林浦村为例,基于耦合理论视角,实证研究历史文化名村乡土文化赓续与旅游发展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认为,林浦村可通过主动参与旅游规划编制,大力引进外部资源保护古村风貌,营造优质的文化环境,由外向内引导文化空间开发;通过在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重现文化要素,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觉,让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内向外重聚文化空间内核,实现乡土文化赓续和旅游发展的有机耦合,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甘肃农业》2020,(4):13-15
一条条平坦干净的柏油路贯穿村组,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客栈立于路旁,一群群国内外游客熙来攘往,走进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都市繁华与乡村田园的美妙融合,让人感觉置身世外桃源。月牙泉村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镇,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山下,月牙泉畔,距敦煌市区5公里,该村因鸣沙山·月牙泉而得名,村内有雷音寺、民俗博物馆、佛爷庙等人文景观以及敦煌历史博览园、敦煌山庄、邮电山庄、百骊庄等文化产业建筑,是全市有名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之一,每年来月牙泉镇观光旅游的游客达百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前些年,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是个穷村,村民遇上婚丧嫁娶、家人生病,就东挪西借。村党支部书记王双林看到别村搞民俗旅游能赚钱,也琢磨着柳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确定低收入村645个,很多低收入村依托自然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然而,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存在创意不足、项目雷同、管理落后等问题。北京市门头沟区炭厂村就是低收入村之一,该村正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发依托神泉峡景区的乡村旅游,虽已初见成效,但其文化资源和创意产品开发不足,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劳动者技能尚待提升。所以,开发文化资源、更多地注入文化要素、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改善基础设施、改进管理方式,成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