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春秋季沙丘水分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沙丘活化明显,是新疆干旱区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地降水稀少,其沙丘的水分状况便成为植被生存和恢复过程的关键条件,为掌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状况,从2003年3月到10月植物生长期内利用中子仪进行连续监测的结果表明:沙丘含水量月变化与月降水量分布相一致;流动沙丘0-30cm的含水量低于固定沙丘,而其它各层都高于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含水量从上部到下部依次升高,而固定沙丘则并无此规律;流动沙丘中部和下部稳定湿沙层处在距沙丘表面60cm以下,且厚度超过100cm,固定沙丘稳定湿沙层只存在于沙丘中部距沙丘表面60~150cm深度范围内,其厚度不超过100cm。  相似文献   

2.
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北毛乌素沙地流动、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土壤水分进行的长期动态观测结果表明,含水量排序为流动沙丘(8.47%)>半固定沙丘(8.40%)>固定沙丘(8.39%).沙地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存在着分布上的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在0~60 cm土层,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8.08%、8.00%和8.03%,差异不显著;在60~200 cm土层,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8.65%、8.57%和8.53%,差异显著(P>0.05),其中60~140 cm层,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8.76%、8.62%和8.54%,差异极显著(P>0.01).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大部分背风面的土壤含水量高于迎风面的含水量,但在流动沙丘上迎风面的土壤含水量却明显比背风面的高.在沙丘的不同部位含水量也存在差异,土壤含水量坡顶部<坡中部<坡底部,在沙丘下部的丘间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丘顶部.另外,沙地水分还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通过实验室土壤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壤温度(8,18,28,38℃)和含水量对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不同生境(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38℃范围内,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WFC)的5%~65%范围内,3种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当超过该范围时,流动沙丘的土壤呼吸速率仍呈上升趋势,而38℃培养条件下的半固定沙丘和18~38℃下的固定沙丘的土壤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不同类型沙化土壤呼吸作用强弱存在显著差异。温度系数Q10值随含水量的变化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  相似文献   

4.
民勤沙区不同稳定性沙丘植被生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生境条件测定结果表明:固定沙丘优势种均生长不良,枯梢、死亡普遍,其伴生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均很小;沙丘水分条件决定了其生境条件,固定沙丘水分条件最差亦即生境条件最差;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面易形成粘粒、粉粒结皮,其表土层田间持水量大,影响降水下渗;固定沙丘表面田间持水量大是影响降水下渗的关键,其沙丘表土层粘粒、粉粒含量高是导致其田间持水量大的关键。其伴生草本植物密度并不随表土层田间持水量大而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降水少、气候干燥、表土层土壤水分易蒸发损耗所致。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不同类型沙丘浅层地温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效禄  杨青  霍文 《干旱区研究》2011,28(1):163-167
2009年8月3~10日,通过对塔中地区流动沙丘和人工固定沙丘的地温测量,获得了不同深度的地温数据:①夏季无论人工固定沙丘,还是流动沙丘表面地温的日较差都很大,日较差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小,特别在沙丘20 cm深度处,地温的日较差较小;②人工固定沙丘在相同深度的温度要比流动沙丘低;③在夏季地温和气温差值较大,出现了一年...  相似文献   

6.
沙漠化过程中沙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热值和能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科尔沁沙地处于不同沙漠化阶段生境(丘间低地、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0~40 cm)生物量、热值以及能量现存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从丘间低地到流动沙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与地下生物总量随沙漠化的进展分别下降90.1%,90.4%和90.3%;②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各组分热值均表现为流动沙丘最低,各生境内地上部组分平均热值高于地下部;地上活植物体热值随沙漠化进展呈现下降趋势,但其余组分热值不随生境改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③地上与地下能量现存总量大小为丘间低地(16 193 kJ.m-2)>固定沙丘(11 720 kJ.m-2)>半固定沙丘(7 980 kJ.m-2)>半流动沙丘(3 453 kJ.m-2)>流动沙丘(1 512 kJ.m-2);从丘间低地到流动沙丘5个不同类型生境,地上能量现存总量与地下能量现存总量的比值分别为0.57,0.59,1.09,0.80和0.58。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采样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奈曼旗几种主要土地类型(农田、杨树林地、草地、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土壤的容重、粒级组成、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储量。结果表明:这几种土地类型土壤容重、粒级组成、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储量存在明显差异,但其显著程度不尽相同。这几种土地类型土壤100cm深有机碳储量依次为:农田(7701.6g·m-2)杨树林地(3726.2g·m-2)草地(2306.0g·m-2)固定沙丘(1014.3g·m-2)半固定沙丘(724.7g·m-2)流动沙丘(613.8g·m-2),全氮储量依次为:农田(785.4g·m-2)林地(416.3g·m-2)草地(265.8g·m-2)固定沙丘(111.2g·m-2)半固定沙丘(96.2g·m-2)流动沙丘(73.9g·m-2)。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土地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黑河流域为区域背景,运用分形理论,定量化地研究西北干旱区景观镶嵌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景观要素,按照镶嵌结构的复杂性程度(分维值D)排序,依次分别为:高山草原>河滩地绿洲>漫灌戈壁绿洲>高山寒漠>土质平地盐漠>土质平地荒漠>中山森林>低滩地绿洲>中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化荒漠>河湖滩地盐漠>冰川和永久性积雪>平沙地沙漠>固定沙丘沙漠>低平滩地盐漠>人工绿洲>荒漠草原>居民点(城市)>荒漠戈壁>荒漠剥蚀戈壁>高山草甸沼泽>半固定沙丘沙漠>流动沙丘沙漠>丘陵山地荒漠>高山灌丛草甸>中山灌丛草原>中山草甸草原。(2)各景观要素,按照镶嵌结构的稳定性程度(SK)排序,依次分别为:高山草原>河滩地绿洲>中山草甸草原>中山灌丛草原>高山灌丛草甸>丘陵山地荒漠>漫灌戈壁绿洲>高山寒漠>流动沙丘沙漠>半固定沙丘沙漠>土质平地盐漠>土质平地荒漠>中山森林>低滩地绿洲>高山草甸沼泽>中山草原>荒漠剥蚀戈壁>高山草甸>荒漠戈壁>居民点(城市)>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人工绿洲>低平滩地盐漠>固定沙丘沙漠>平沙地沙漠>河湖滩地盐漠>冰川和永久性积雪。(3)在各景观要素的镶嵌结构中,高山草原是最复杂,同时也是最稳定的;自然绿洲的复杂性和稳定性都大于人工绿洲。镶嵌结构最为简单的是中山草甸草原。最不稳定的景观要素,恰恰就是维系绿洲生存的关键-冰川和永久性积雪。(4)在沙漠和荒漠化景观中,固定沙丘和平沙地沙漠的复杂性虽然高于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荒漠戈壁、荒漠剥蚀及壁及荒漠草原,但是其稳定性却低于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荒漠戈壁、荒漠剥蚀戈壁、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这就是说,固定沙丘并不稳定。(5)在草原景观中,荒漠草原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中植被与土壤退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科尔沁沙地沙漠化严重地区相邻地段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为对象,对土地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种类消长、物种多样性、生活型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是一个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沙漠化导致大多数原生性物种消失。从生活型来看,地面芽植物受沙漠化影响最大。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严重丧失,土壤微生物量C、N、P,以及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脱氢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均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而大幅度下降。土壤生物活性对土壤沙漠化比较敏感,在固定沙丘到半固定沙丘的转化过程中土壤生物活性和物种多样性下降最快。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沙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及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尔沁沙地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土壤呼吸的日进程、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与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粘粉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固定沙丘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是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1.18和2.02倍.2)从固定、半固定到流动沙丘,土壤温度及近地表空气温度呈现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哲里木盟南三旗士地沙漠化过程中地表土质颗粒组成、有机质、全量养分、微量元素、矿物成分的变化及固定沙丘“活化”后含水量的变化。揭示了土地沙漠化的后果:主要表现在地表细粒部分的损失,相应地出现地表粗质化的特征,表土层有机质及其营养元素的逐渐减少,从而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但沙层含水量及水分状况仍有利于沙地的利用及植物的生长。目前该区许多土地类型,不同程度地有沙漠化的发生,有些是潜在沙漠化的固定沙丘,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必将扩大流动沙地的面积。因此,要充分利用本地降水量较充沛的有利因素,对各类沙地注意保护封育和人工固沙,创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和自然固定沙丘(沙蒿为优势种)作为研究样地,探讨不同固沙植物影响下的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受降水、植被蒸腾作用和地表蒸发的共同影响,不同物种的分布模式具有差异性,但都表现为7月的土壤含水量最高。(2)同一植物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在迎风坡最高,樟子松、沙棘和乌柳在背风坡最高,而沙蒿在丘顶最高,但只有乌柳的土壤含水量在沙丘地貌部位间的差异明显(P<0.05)。不同植物在同一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也具有差异性,迎风坡樟子松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只有1.81%,而沙蒿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3.48%。丘顶处乌柳的土壤含水量仅为1.82%,而沙蒿可达3.58%。背风坡处的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乌柳最大为3.41%。(3)土壤水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模式不同,土壤含水量整体表现为10~20 cm处最高。不同植物的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和樟子松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沙棘和沙蒿表现为120 cm土层深度内无明显变化,而乌柳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在各地貌部位不同,具体表现为迎风坡无明显变化、丘顶降低和背风坡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在高寒半干旱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分布除受到降水、土壤分布、物种类型、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之外,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坨甸交错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地貌形态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众多,从而导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的调查取样与试验分析,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土壤水分总体表现为草甸地大于沙丘地,过渡带介于两者之间。就草甸地而言,植物生长越好,其土壤水分越高,保水持水性能也越好;沙丘地则与之相反,植被最稀疏的流动沙丘,其土壤含水量大于半流动半固定沙丘与固定沙丘,且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垂向上,高覆盖草甸、低覆盖草甸和农田(草甸)土壤含水量在地表下0~40 cm波动最大,40~1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递增;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微弱加大趋势。林地、撂荒地、农田(沙丘)变化程度居中。从空间分布看,研究区中东部土壤水分偏大,且向南北两侧区域递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民勤绿洲外围4种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生长特征、土壤因子等的调查,分析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因子对黑果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结构简单,共出现12科24属28种,存在多个单属单科单种现象,多为适应干旱盐碱化的藜科、蒺藜科植物,无乔木和高大灌木,黑果枸杞在不同立地类型中优势地位明显。②黑果枸杞群落丰富度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多样性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盐碱地高于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③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密度表现为:盐碱地>覆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砾石地。株高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覆沙地>砾石地。冠幅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砾石地>覆沙地。④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为盐碱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立地类型(P<0.05),全钾、全氮含量在4种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中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不同。⑤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砾石地和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中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覆沙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变化,盐碱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⑥黑果枸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株高、冠幅等受土壤水分、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土壤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且10~20 cm土层深度土壤因子影响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LIU Yaxuan 《干旱区科学》2022,14(10):1138-1158
Competition, spatial pattern, and regener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community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this study, we surveyed 300 quadrats from three dunes (i.e., fixed dunes, semifixed dunes, and mobile dunes)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Northwest China, from late May to early June in 2021. The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spatial pattern, and regeneration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and Haloxylon persicum were studied using the Hegyi competition index and point pattern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ompetition distance of the objective tree in the H. ammodendron and H. persicum communities was 6 m. The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of H. ammodendron was the greatest in fixed dunes, while the competition intensity of H. persicum in semifixed dunes and mobile dunes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fixed dunes. The order of competition intensity of the two populations was seedlings>saplings>adults, and the competition intensity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lant diamet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three life stages of H. ammodendron and H. persicum was random, and there were no correlations between seedlings and saplings, adults and saplings, and seedlings and adults. The density of regenerated seedlings and saplings of H. ammodendron in the three dunes followed the order of fixed dunes>semifixed dunes>mobile dunes, and that of H. persicum in the three dunes followed the order of mobile dunes>semifixed dunes>fixed dunes. Therefore, when artificially planting H. ammodendron and H. persicum for sand control, the planting interval should be 6 m, and seedlings should be planted next to adults to minimiz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lants, which can promote the renewal of H. ammodendron and H. persicum 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土壤水分特征及其植物利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沙地生态系统土壤湿度状况随着地貌部位不同而变化。沙丘迎风坡基质流动、背风坡沙埋沙压和丘间低地潜水埋深等控制着沙地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土壤湿度模式 )和沙地植物利用土壤水分的特点 (沙生植物分布模式 )。沙生植物的水分利用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地上部分的生理生态过程和生物量 :地下部分根系分布及其土壤水环境容量。在沙丘从流动变为固定的过程中 ,固沙林形成后的土壤水分动态和灌木林群落实际蒸腾蒸发规律的关系反映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密度、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水分平衡状况 ,藉以确定合理的土壤水分消耗模式 ,维持固沙林群落的稳定和良性演替。为了提高沙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一是从沙生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研究 ,筛选出耐旱和抗水分胁迫强的品种。乡土灌木树种能有效地使个体和群落恢复 ,但也应注重引种。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各种抗旱保水新材料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固沙林地的水分以满足植物特别是在春旱期间根系的恢复与生长需要 ,即以吸水剂、保水剂、水分表面活化剂、菌根剂和土壤生物制剂 (例如细菌肥料 )等为原材料的新型抗旱造林技术 ;三是依据沙地水环境容量 ,合理确定各种灌木林的造林密度及其与沙丘发育阶段相应的种群配置格式。  相似文献   

17.
民勤荒漠区植被退化动态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白刺、沙蒿、麻黄是民勤荒漠区的主要植物种类,梭梭是当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定位监测表明:民勤5月下旬土壤含水率与灌木、草本植物和优势种密度及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6~7月的降水量与灌木密度和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7月的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是限制当地荒漠植被密度、盖度的关键因子。从群落类型看,深根性的麻黄和梭梭盖度比较稳定。从地貌看,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的植被较稳定,固定沙丘植被普遍严重退化。设置黏土沙障易形成沙面结皮,阻止降水下渗,不利于接收和保存有限的天然降水。  相似文献   

18.
随机抽样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随机抽样中,常通过样本均值来估计总体均值,而样本容量的选择是估算样本均值的关键。以统计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植物种组成与植被高度、盖度及密度等历史数据集,得到了这些生态指标在随机抽样中的必要样本容量和确定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当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不超过相应的变异系数时,① 沙地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必要样本容量在7~15之间;② 沙质草地和固定沙丘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植物种数的必要样本容量分别为11, 8, 28和15;③ 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0~30 cm土壤含水量的必要样本容量分别为32和12。这为今后在该区域或者类似地区研究这些指标,对样本容量的合理选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