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吉县三官公社荷花塘大队有桑园290.54亩,抗洪涝、抗干旱的条件较好,1982年夏秋全面承包到户,1983年减产,结症在于承包时搞平均主义,人人分桑,户户承包,实践中有几种人不热心于培桑、养蚕,有的不养蚕,有的搞掠夺性生产.单身户、懒汉户、劳力外出搞副业户、社、队企业家属户不热心蚕桑生产.全大队422户承包户中,不培桑、不养蚕的不热心蚕桑生产的占16%,只养一季春蚕的占12%.其次是承包时地块分得太散,社员承包桑园插花地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我们注重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不断完善蚕桑生产责任制,强化服务体系,加强了蚕桑重点基地的建设,促进了蚕桑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县现有桑园11.6万亩,蚕农100422户,户平承包桑园1.16亩,其中承包桑园1亩以上的57016户,67280亩,占58%;2亩以上的12590户,27840亩,占21%;3亩以上的4439户,14560亩,占10.5%。蚕茧总产连续七年居全省首位。  相似文献   

3.
<正> 近二年来,由于多种因素,我县的桑园面积从3.48万亩减少到2.58万亩,蚕茧总产由1984年的688.8吨减少到588.2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本县的6个乡、12个村、16个村民小组的191户蚕农中对蚕桑生产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于后。(一)蚕农对承包桑园的态度:通过对191户蚕农测验,对承包桑持积极态度的有15户,占调查总户数的7.85%,承包桑园面积35.7亩,占调查总桑园面积的8.54%;对  相似文献   

4.
<正> 南通县五总乡环港村,位于县城北面的九圩港河畔。全村有15个村民组,461户,1585人。湖桑面积851亩,占耕地面积46.4%。养蚕户444户,占总农户的96.3%,户均桑田1.92亩。其中,1亩以下的77户,1~1.99亩的184户,2~2.9亩的120户,3亩以上的63户。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认真分析本地的自然地理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他们注重适度规模经营狠抓桑树基础建设、养蚕设施和科学技术的贯彻。四年来,年年栽植新桑,全村新发展湖桑703亩。使83%以上的农户承包桑田都在1亩以上。由于这个村承包桑田规模适度,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掘,经济  相似文献   

5.
一、洪合乡蚕桑生产概况洪合乡是嘉兴市郊区蚕茧重点乡,全乡有13个村,222组,养蚕户数达4200户,占总户数87.8%。现有专桑面积8333亩,其中可采桑7800亩,占总耕地面积22.32%,桑园承包到户后蚕桑生产稳步发展、蚕茧逐年增产。二、试点的成绩以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正> 各地农村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效益高的种粮大户。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也为人们所重视。为此,我们于84年冬对炮车乡承包桑园在5亩以上的养蚕大户的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炮车乡承包桑园5亩以上的养蚕大户共有47户,占全乡总户数的5.5%;承包面积594.4亩,占全乡桑园总面积的28.4%;产茧61962斤,占全乡总产茧的20.3%;产值107776元,占全乡蚕茧总产值的16.7%;张  相似文献   

7.
瑞安市凤翔乡外垟湾村王孔庆,家有4人,劳力2人,1983年向村承包3.18亩桑园进行专业性蚕桑生产,经过7年努力,到1989年,总产茧量达637.1kg,平均亩桑产茧量200.3kg,是第一个达到温州市蚕桑生产丰收活动攻关指标的科技户,为瑞安市  相似文献   

8.
<正> 射阳县特佣公社兴胜大队是蚕桑生产的新发展地区,1979年仅有桑园27亩,80年拓植了新桑200多亩,目前全大队桑园面积达261.5亩,每人平均约二分桑。蚕桑生产在这个大队是一项新发展的副业,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都十分薄弱。因此,在1982年推行蚕桑生产承包到户的责任制时,不少群众不敢承包,有些群众虽然想承包,但他们不是为了管桑养蚕,而是想在桑园内套种其他作物。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蹲点  相似文献   

9.
<正> 如东县蚕桑生产在连续多年增产的基础上,去年全县蚕茧总产达到4370吨。但是,无论是张种产量还是桑园亩产水平,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的培桑养蚕水平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为了挖掘内涵潜力,增强后劲,适应分户承包后蚕桑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我  相似文献   

10.
<正> 安康地区的蚕桑生产责任制,1980年开始建立,经过两年的工作,目前已基本落实,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零星桑树随地走,承包到户三至五年不变。安康、汉阴、石泉三县采取这种形式的散栽桑树五千五百万株,占三县桑树总株数的51%;二是成片桑园,主要采取专业队、专业组承包,上述三县共有成片桑园74000亩,约占桑园总面积的30%;三是社队桑场,有的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的是社队联办,收益分成;有的承包到专业户、重点户;也有的大包干到场长,定额上交,由场长自找劳力。上述三县现有桑场174个,桑园面积27500多亩,约占桑园总面积的20%。  相似文献   

11.
<正>1995年以来,由于受国内外茧丝绸市场波动的影响,蚕茧价格一跌再跌,蚕桑比较效益降低,蚕农积极性受挫,出现了大面积的毁桑改种和抛荒弃养现象.就淮阴市而言,约毁掉成片桑园50万亩,占原桑园面积的50%左右.然而在宿迁市侍岭乡,蚕农情绪稳定,生产秩序正常,万亩桑园管理得井井有条,茧丝生产购销两旺.  相似文献   

12.
<正> 南通县五总乡环港村原是一个以粮棉为主的农业村。全村总耕地面积1980亩,总人口1607人。1984年全村仅有182亩桑田,且生产水平不高。从1985年开始,这个村按照上级的作物布局调整计划,采取嫁接体“一步成园”和大苗移栽相结合的方法,一次新建桑园590亩,1986年又“一步成园”68亩,使全村桑田面积达到84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4%,形成了粮桑作物布局结构;桑田承包户444户,占全村总农户的96.3%,户均承包桑田1.89亩,其中63户承包桑田面积超过了3亩。桑田实行连片种植,成为名符其实的蚕桑生产专业村。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射洪农村中,蚕桑大户引导农民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发展,代表了蚕桑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他们在发展“四边桑”、“大行间作桑”的同时,充分利用非耕地、鸡啄地和开垦荒山荒坡,积极发展家庭“小桑园”,为自己形成规模经济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最近,我们调查分析了这些大户桑树的结构状况,发现形成蚕桑大户与发展小桑园有密切关系。1987年,射洪县养蚕收入超1000元的户有245户,其中有小桑园的户为186户,占1000元户的79%,拥有小桑园181.98亩,户平0.98亩。见表一。  相似文献   

14.
<正> 章郭乡现有耕地30719亩,其中桑园2770亩。但随着该乡商品经济的活跃,劳力投向转移,蚕桑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曾一度出现少数蚕农挖桑改种,桑园软抛荒、乱夹作。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乡政府认识到,桑园面积的相对稳定,是“巩固提高,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基础稳不住,蚕桑生产就不可能持续稳步发展,甚至会倒退。为此,他们先后到不同类型的村组作调查研究,并找出了主要原因:(1)有的农户另有特长,有比搞蚕桑收益更高的致  相似文献   

15.
<正> 茅东地区的行宫乡圩庄村现有桑田面积39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6.4%。从1982年冬到1984年春,在原来只有80亩稀植老桑的基础上,规划和拓植了亩栽1500株的密植丰产桑园318亩,由235户承包。1986年蚕茧产量达50吨,产值32.7万元,亩产茧126公斤,亩产值821.6元,人均产茧47.3公斤。1982年人均蚕茧收入308.49元,占总收入的50.4%。蚕桑生产已成为这个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他们的主要经验是:一、拓植速成丰产桑园。以村基桑为主成方连片,亩栽1500株,统一放样、挖沟、  相似文献   

16.
<正> 石泉县池河镇顺风村一组,有5亩河滩地无干密植桑园(亩栽600株),1982年秋承包给吴喜明等五户农民经营,每户一亩,一定五年不变。由于承包户精心管培,桑树枝繁叶茂,产叶量倍增。1983年五户养蚕18张,产茧1237.8斤,平均亩产茧247.6斤。1984年养蚕22张,产茧1338斤,平均亩产茧267斤,亩产茧值354元,加上桑条、蚕沙等,亩桑收入达400余元。其中吴喜明承包的一亩桑园,产茧310斤,蚕桑总收入450多元。他们经营的主要特点是: ①舍得投工、投资。在桑园管理上习惯  相似文献   

17.
富仁镇位于嵊县西部,共27个村庄,6670户21929人,共有水田15062亩,茶园3411亩,桑园1640.49亩,有桑户1486户,属黄土丘陵地带,历来农村经济并不富裕。近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蚕桑生产也迅猛发展。从86年起年产茧量跃居全县之冠。年产量占全县总产茧量的11.2%,产值是全乡(镇)工农业总值的8.9%。回顾富仁(乡)镇蚕桑发展之路主要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近五年来,我县通过狠抓蚕业基地建设,强化管理,配套服务,综合开发,蚕桑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新老桑树9,118.4万株,人平118株,改造劣桑5,806万株,有小行间作桑园45,236亩,宽行间作桑园29,734亩,四边桑6,785万株。1988年全县养蚕76,156张,比1983年增长103.3%。产茧量达到226.9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130.8%。出现了柏垭区年产茧15000市担的高产区。蚕茧收入超千元的户多达3,080户。全县42个蚕桑基地乡建设步伐加快。基地乡的栽桑量、养蚕量、产茧量和养蚕收入分别  相似文献   

19.
<正> 兴化县钓鱼乡姚家村姚友众全家五人,两个劳动力,1983年春原承包2.19亩五年生桑园外,又承包了4.27亩新植桑园,同时退去了6.5亩粮田(口粮在年终由集体供给),成了蚕桑专业户。经过一年的管桑养蚕经营,2.19亩老桑,产茧765.5斤,茧款收入1512.51元,平均亩产茧349.5斤,茧款691.10元。另外,间作蚕豆收获152斤,计45.60元,全年每亩收入700元。4.27亩一年生桑园产茧125斤,茧款239.79元。每亩平均产茧29.3斤,茧款56.16元。  相似文献   

20.
<正>桑园夹种在我市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蚕桑生产素以时间短、收益快、经济效益高成为重要的副业项目。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桑田没有列入计划,不少地方自发采取桑饲夹种栽植或桑园夹种粮食,缓解粮桑矛盾,以求得蚕桑生产的立足和发展。但由于夹种不合理,许多桑园桑树稀、弱、病,夹种作物矮、黄、瘦,夹种效益低,优势未能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