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施带状造林一直是营林工作中较有争议的一种模式。鄂温克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始摸索带状造林的经验和模式,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两行一带作为一种新的造林模式在全区推广。鄂温克旗林业技术人员经过示范,认为两行一带造林模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在营林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辽市科尔沁区推广应用“两行一带”造林模式已有多年历史,科尔沁区最早应用“两行一带”造林模式的林木已经采伐利用,收效甚高。近几年,科尔沁区在丰产林、退耕还林中应用“两行一带”模式造林的乡镇占乡镇总数的五分之一,面积达7000多亩,造林成活率高,农牧民收益明显,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同时也推动此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6月19日至21日,自治区林业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赤峰市召开全区“两行一带”造林模式研讨会。与会代表认为:“两行一带”造林模式符合我区干旱、半日旱的自然气候特点,符合国家标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也受群众欢迎的造林模式;“两行一带”造林模式对农村牧区种植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调动农牧民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两行一带”旱作造林技术的实施及在包头市的推广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两行一带式”杨树丰产林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总结了从杨树片林发展为“两行一带式”间作型丰产林的原理、造林技术配置结构等,并就该模式的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行一带式丰产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达2.65倍,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间作农作物产量提高25%左右,是一项符合当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混农林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内蒙古科左中旗自1988年起采取“两行一带”乔草、灌草及乔灌草结合的造林模式,就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做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河套灌区地处内陆半干旱区,交叉分布着大面积盐碱地。在长期的林业建设中,总结和研发出了以“两行一带”为基础的农田防护林模式和以延时造林、地形重塑造林、耐盐碱植物原土造林为代表的中重度盐碱地造林技术,为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地林业提供了成功范例。但是,现有技术与模式也存在基础理论支撑不足、应对新形势能力不足、生态功能不足等问题,需要从系统性理论基础、综合性技术体系和多样化、多功能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推广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阳区小纪汗沙地矿区为例,选择樟子松、班克松、彰武松为主栽树种,通过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块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带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和常规造林不同造林模式的推广示范,达到改造沙地原有植被、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探讨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的目的。提出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为最优模式,株行距5m×25m,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1种适合在毛乌素沙漠地区流动沙丘地带的以侧柏为主要造林树种的造林模式,该造林模式尤其适用于经过流动沙丘的铁路、公路两侧,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杰 《山西林业》2021,(3):20-21
推广应用科学的造林模式,不仅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还可以加快成林进程.介绍了太岳山林区以油松、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以刺槐与连翘为主的阔叶林和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的优势已被人们普遍认识。根据边缘效应的原理,运用"两行一带"的造林模式,人工建立长白落叶松4m、8m、12m带效应区,对其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元素及生产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8m效应带是最佳选择。原因是它既能保证保留带林木的正常生长,又能为效应带创造优良的生态条件;既符合国家资源调查的有关技术规定,认定为片林,又能使林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台山市2012年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包括沿海高速景观林带和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其树种选择与造林等技术与其他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了不同林带示范段建设的技术措施,旨在为同一区域生态景观林带的后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尔  钱小香 《热带林业》2011,39(4):34-35
利用木麻黄营造沿海沙地防护林,不仅符合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而且也是保护和恢复全省海防林带生态工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持续性发展木麻黄沿海防护林、苗木品种和造林技术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并对以后的造林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安顺市环城林带绿化建设工程的绿化设计方案,对设计方案中的立地类型划分、树种选择、造林类型及混交设计、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后期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为华北地区高山针叶林带中的主要森林树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加大,落叶松人工林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目前,由于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密度过大,出现了林地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并引起了林木生长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并指出一是通过自然干预可以大大减少人力...  相似文献   

16.
松阳县生物防火林带布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阳县2000-2010年森林火灾发生情况的分析,将松阳县划分为Ⅰ、Ⅱ、Ⅲ级森林火险区,在行政区划和森林火险等级区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林中空地、防火公路和山脊线分布等主要影响因子,采用分区控制的方法,确定生物防火林带的空间布局:在Ⅰ、Ⅱ级森林火险区内布设规划生物防火林带,将整个防火林带网络分割成2 691个网格,网眼平均面积为34 hm2,其中Ⅰ级火险区有1909个网格,平均网眼面积为28 hm2,Ⅱ级火险区有782个网格,平均网眼面积为48 hm2;生物防火林带总长度为4 587.1 km,防火网络所形成的网络密度为50.1 m/hm2,防火林带设计宽度应不小于15 m,防火网络总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5%。主要造林树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杨梅(Myrica rubra)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生物防火林带结构模式的研究,对泰顺县火灾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后,研究和分析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植物种类的抗火性、耐火性和燃烧性,筛选出用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植物种类,并进行生物防火林带造林试验、结构与配置、造林规格及位置的研究.试验表明,由乔木-亚乔木-灌木构成复层结构,配置境界、主、副防火林带,结合山脊、山谷位置的防火林带,能达到理想的生物防火效果;对木荷、杨梅、茶叶等17个树种进行枝叶含水量和抗燃时间的测定的结果表明,杨梅、木荷、女贞、山杜英、甜槠、广玉兰、红花油茶、油茶、茶叶等树种可选为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其防火和阻燃性能比较理想.开展生物防火林带造林,经检查造林保存率与成活率均在85%以上,幼树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洞口县石漠化现状和造林成林率调查,结果表明:洞口县石漠化区杉木、马尾松、柏木、阔叶林的现有林面积所占比例差异明显,人工造林成林率差异极显著。柏木林的现有林面积所占比例和人工造林成林率远远大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阔叶林仅次于柏木林,马尾松林介于阔叶林和杉木林之间,杉木的林最小。柏木是石漠化地区首选造林树种,其次是阔叶树;营造柏木、阔叶树纯林或柏木与阔叶树混交林可作为洞1:7县及其相同生境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模式;马尾松纯林可作为辅助造林模式应用;杉木不适宜在石漠化土地上生长,不宜作为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三北地区农防林的更新方式主要有半带更新、全带更新、隔带更新、全面更新、加带更新、改带更新。本文对其更新方法、更新顺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乡(镇)农田防治森工程的更新轮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目前我国花境规划的特点与现状,从规划原则、景观塑造、意境挖掘等方面探讨了南京市居住区的花境规划,进而对目前花境规划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